ICU里的镇静与镇痛:病人“睡着”时,医生在保护什么?

期刊: 健康文摘 DOI: PDF下载

闾莉莉

成都市郫都区第二人民医院 611730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ICU的厚重门扉缓缓关闭,监护仪规律的“滴滴”声便成了这里的主旋律。在这片被精密仪器环绕的空间里,许多病人双眼紧闭,仿佛陷入沉睡——这并非自然的休憩,而是医生通过药物精心调控的“人工休眠”。镇静与镇痛,这两个在ICU高频出现的词汇,背后藏着复杂而精细的医学逻辑。当病人在药物作用下暂时脱离意识或感知不到疼痛时,医生究竟在守护什么?这不仅关乎当下的治疗安全,更牵动着病人长远的康复轨迹。

一、“睡着”的本质:为身体筑起防护屏障

ICU的诊疗体系中,镇静与镇痛并非简单的“让病人舒服”,而是通过干预神经系统的感知与反应,为脆弱的身体筑起防护墙。

疼痛是身体的紧急信号,但在ICU中,过度疼痛会触发“连锁反应”。机体持续剧痛时,交感神经过度兴奋,促使肾上腺素等物质大量释放,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加重心脏负担——这对心梗、心衰或术后病人可能致命。同时,过度应激会引发代谢紊乱,延缓组织修复,抑制免疫功能,增加感染风险。

镇静的核心是平息身体“过度警觉”。病人因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等侵入性操作感到强烈不适时,可能躁动、挣扎,导致导管脱落、伤口裂开,或因呼吸与呼吸机不同步造成肺泡损伤。通过镇静药物降低意识水平,能减少不必要的躯体对抗,让呼吸、循环等系统在相对平稳的状态下接受治疗。

这种“人工休眠”并非越深越好。现代ICU强调“目标导向镇静”,根据病情调整深度,避免过度镇静导致苏醒延迟、肌力下降,或镇静不足引发意外。

二、保护的核心:多器官功能的“维稳”与修复

当病人处于镇静镇痛状态时,医生聚焦全身器官协同运转,通过精细调控为受损器官争取修复时间。

对呼吸系统,镇静镇痛是机械通气的“重要搭档”。呼吸衰竭病人使用呼吸机时,若因不适呛咳、对抗呼吸机,会导致气道压力骤升,增加气压伤风险。合适的镇静深度能让呼吸与呼吸机同步,减少气道损伤,降低呼吸肌耗氧量,为肺部恢复创造条件。

在循环系统保护上,作用更直接。严重创伤、感染或术后病人,常因剧痛或焦虑导致血压剧烈波动。镇痛药物阻断疼痛信号传递,减少应激性高血压;镇静药物抑制中枢交感活性,降低心率和心肌耗氧,维持循环稳定。这对冠心病、休克等病人至关重要,稳定的循环是心、脑、肾等脏器血液灌注的基础。

神经系统保护同样关键。长时间剧痛或躁动可能导致颅内压升高,这对脑出血、脑外伤病人致命。镇静药物能降低脑代谢率、减少脑血流量,从而降低颅内压,避免病人因躁动引发二次脑损伤。此外,适度镇静能减少外界刺激对脑功能监测结果的干扰,帮助医生准确判断病情。

三、实施的逻辑:个体化方案背后的“精细平衡”

ICU,每位病人的镇静镇痛方案都是“量身定制”,医生需在众多变量中寻找最佳平衡点。

药物选择是平衡的第一步。镇痛药物以阿片类(如吗啡、芬太尼)为核心,作用于中枢疼痛受体,阻断疼痛信号;镇静药物分为苯二氮䓬类(如咪达唑仑)、丙泊酚等,抑制中枢兴奋性以降低意识水平。医生会根据病人年龄、肝肾功能、疼痛程度等选择药物:肝肾功能不全者可能需用代谢产物无活性的药物;呼吸功能较差者需慎用对呼吸抑制较强的药物。

剂量调整是动态过程。医生通过标准化评分(如RASS镇静评分、CPOT疼痛评分)实时评估:RASS评分从-5(无反应)到+4(有攻击性),判断镇静深度;CPOT评分从面部表情、肢体运动等评估疼痛。根据评分微调剂量,保证病人无明显疼痛、不躁动,又避免过度镇静。

更关键的是,镇静镇痛需“适时唤醒”。每日唤醒是重要策略:病情稳定时,暂时减少或停用镇静药物,让病人短时间清醒,评估意识、自主呼吸能力,进行肢体活动。这能减少机械通气时间、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避免长时间镇静导致肌肉萎缩、认知功能障碍(即“ICU谵妄”)。

四、潜在的争议与平衡:在“保护”与“风险”间找答案

尽管镇静镇痛是ICU常规手段,但并非无风险,医生需权衡治疗获益与潜在危害。

最受关注的是“过度镇静的后遗症”。长时间深度镇静可能导致苏醒延迟,增加ICU住院时间;肌肉活动减少引发废用性肌萎缩,病人康复后可能长期肌力下降、活动受限。此外,部分病人会出现认知功能障碍,“ICU后综合征”可能持续数月甚至数年。

为规避风险,医生会采取措施:通过每日唤醒缩短镇静时间、联合非药物镇痛(如物理治疗、音乐疗法)减少药物用量、早期肢体活动预防肌萎缩等。核心是在保证治疗安全的前提下,将远期影响降到最低。

另一个争议点是“意识模糊状态下的治疗伦理”。病人镇静时无法表达感受,医生如何确保方案符合其最佳利益?这需要多学科协作:护士观察判断舒适度;药师优化药物方案;伦理委员会为特殊病例提供指导。同时,脑电监测等技术能更客观反映镇静深度,减少主观偏差。

五、未来的方向:从“控制”到“人文关怀”

随着医学模式转变,ICU的镇静镇痛理念正从“生理控制”向“人文关怀”延伸。

过去医生更关注器官功能保护;如今,病人“主观体验”同等重要。研究发现,即使病人镇静时无法完全记忆,过度疼痛刺激仍可能留下潜意识创伤,导致出院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因此,方案不仅要求“病人不痛”,还追求“病人不难受”——通过精准药物调控、温和操作(如吸痰前增加镇痛剂量)减少不良体验。

“家庭参与”是新趋势。病情允许时,让家属通过视频或短暂探视与病人交流,减少其孤独感和焦虑感,利于降低镇静药物用量、促进苏醒。医生会向家属解释镇静镇痛的目的和过程,减少他们因“病人一直睡着”产生的担忧,形成医患共同决策氛围。

从本质上看,ICU里的镇静镇痛是“主动干预”与“自然修复”的协同作战。药物让病人暂时“沉睡”时,医生正借助监测手段守护身体每一个“战场”——稳定循环、保护脏器、预防损伤。这种看似“剥夺意识”的治疗,实则是让病人在更安全的环境中积蓄力量,等待苏醒。随着技术和理念更新,未来的ICU将更精准、温暖,让每一次“沉睡”都成为向生命回归的阶梯。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