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敏感性疾病(如哮喘)的护理应急体系建设

期刊: 健康文摘 DOI: PDF下载

贾克秀;徐鸿梅

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 610000

摘要

气候变化通过加剧空气污染、延长花粉季等机制显著增加哮喘等敏感性疾病的发作风险。构建高效的护理应急体系是应对这一挑战的关键。本文从气候变化对疾病的影响机制出发,分析现有护理应急体系的不足,提出以监测预警、资源整合、多学科协作及公众教育为核心的体系建设框架,并结合政策支持与技术创新探讨实施策略,旨在提升护理应急能力,保障患者健康。


关键词

气候变化;哮喘;护理应急体系;公共卫生;多学科协作

正文


一、气候变化对哮喘等敏感性疾病的影响机制

气候变化通过多重路径影响哮喘等疾病的发生与发展。首先,全球气温升高加速大气污染物(如臭氧、PM2.5)的生成与积累。例如,高温环境下挥发性有机物与氮氧化物反应生成的臭氧可直接损伤气道上皮,诱发气道炎症。其次,二氧化碳浓度上升促进植物生长,导致花粉季延长、花粉量增加且致敏性增强。研究表明,北美豚草花粉季较 20 世纪末延长约 20 天,花粉浓度提高 30% 以上[1]。此外,极端天气事件(如雷暴、洪水)通过破碎过敏原颗粒、增加真菌孢子等方式加剧过敏反应。例如,雷暴天气可使花粉颗粒碎裂为更小微粒,更易进入下呼吸道引发哮喘急性发作。

气候变化还通过改变病原体传播模式间接影响健康。例如,暴雨后室内外真菌滋生,其孢子浓度升高可诱发或加重哮喘症状。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全球约 36 亿人生活在气候变化高脆弱地区,极端天气事件导致的哮喘相关住院率显著上升。IPCC 第六次评估报告强调,气候风险正以快于预期的速度显现,卫生系统需增强韧性以应对挑战。

二、现有护理应急体系的现状与挑战

当前护理应急体系在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疾病时存在多方面不足。首先,监测预警系统尚未完全整合气象、环境与健康数据。现有系统多聚焦单一疾病,缺乏对气候变化多维度风险的综合评估。例如,部分地区未将花粉浓度、臭氧水平等纳入实时监测指标,导致无法提前预判哮喘高发时段。其次,应急资源配置不均衡,基层医疗机构普遍存在急救设备不足、药品储备不充分等问题[2]。江永县医共体总医院的应急演练显示,部分科室在批量患者接诊时存在物资调度滞后现象。

人员培训与协作机制亦需完善。云南省调查显示,仅 40% 护士接受过系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培训,应急知识掌握程度参差不齐。此外,多学科协作不足,呼吸科、变态反应科、心理科等未形成高效联动机制,影响患者综合管理效果。例如,哮喘患者常合并焦虑情绪,需心理干预辅助治疗,但现有体系中此类服务往往被忽视。

政策支持与公众教育力度有待加强。尽管《国家气候变化健康适应行动方案(2024—2030 年)》提出构建气候敏感疾病监测系统,但地方落实细则尚不明确。同时,公众对气候变化与哮喘关联的认知不足,自我防护意识薄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调研发现,仅 30% 哮喘患者了解极端天气下的防护措施[3]

三、护理应急体系建设的关键要素

(一)动态监测与智能预警

构建 “气象 - 环境 - 健康” 多源数据融合平台,实时监测气温、花粉浓度、臭氧水平等指标,结合疾病流行趋势建立预测模型。例如,美国部分城市已将花粉数据整合至公共卫生预警系统,提前向哮喘患者推送防护建议。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分析历史数据,识别哮喘发作的高危时段与区域,实现精准预警。

(二)资源整合与分级响应

建立跨区域应急物资储备网络,确保急救设备(如呼吸机、雾化器)和药品(如短效 β2 受体激动剂)的充足供应。参考江永县医共体总医院的 “对口支援” 模式,制定护理人力资源紧急调配方案,确保突发情况下 5 分钟内应急队伍集结到位。实施分级响应机制:一级响应针对个别病例,二级响应应对区域性高发,三级响应启动多部门联合处置[4]

(三)多学科协作与个性化护理

组建由呼吸科、变态反应科、心理科等组成的多学科团队,为患者提供全周期管理。例如,通过过敏原检测明确诱发因素,结合脱敏治疗与心理干预制定个性化方案。推广远程医疗平台,实现基层医疗机构与上级医院的实时会诊,提升偏远地区救治能力。

(四)公众教育与社区联动

开展 “气候变化与健康” 科普活动,通过社区讲座、线上课程等形式普及哮喘防护知识。培训社区工作人员掌握基本急救技能,建立患者随访机制,指导家庭环境管理(如使用空气净化器、减少过敏原暴露)。借鉴世界哮喘日活动经验,联合媒体发布极端天气应对指南,提高公众自我管理能力。

四、实施策略与未来展望

(一)政策保障与技术创新

推动《国家气候变化健康适应行动方案》落地,将护理应急体系建设纳入地方卫生规划。加大财政投入,支持基层医疗机构配备智能监测设备与应急物资。鼓励研发便携式过敏原检测仪、远程肺功能监测仪等创新产品,提升诊疗效率[5]

(二)培训演练与能力提升

制定分层培训计划:新入职护士侧重基础急救技能,资深护士参与跨学科应急演练。定期开展模拟实战演练,如批量哮喘患者接诊、极端天气下的转运流程等,检验预案可行性。云南省经验表明,系统化培训可使护士应急能力评分提升 20% 以上[6]

(三)国际合作与数据共享

积极参与全球气候与健康行动,借鉴欧盟 “气候 - 健康预警系统” 经验,建立跨国数据共享机制。与 WHO 合作开展气候变化健康风险评估,推动护理应急标准国际化。例如,参考 GINA(全球哮喘防治创议)2025 版指南更新护理操作规范。

未来需进一步研究气候变化对哮喘的长期影响,探索低碳医疗模式(如绿色医院建设)以减少自身碳排放。同时,关注弱势群体(如儿童、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制定差异化干预策略。通过多维度协同,构建韧性更强的护理应急体系,为应对气候变化健康挑战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龚贝贝,余梅,王洋芳,等. 传染病专科医院重大传染病疫情护理应急管理指标体系的构建[J].护士进修杂志,2025,40(11):1141-1147.

[2]万丽,周中林,蒲杰,等. 基于岗位管理的院内护理应急管理体系构建及应用[J].现代临床医学,2025,51(01):38-41.

[3]张志英,王艳梅,潘欣欣,等. 综合医院传染病突发事件护理应急管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上海护理,2024,24(10):58-63.

[4]岳彩红.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社区护理应急管理体系的构建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24,40(24):155-157.

[5]辜新,杨延洁,杨羚,等. 护理人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华急危重症护理杂志,2024,5(07):587-592.

[6]陈静,周江红,赵辉.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肿瘤专科医院护理应急预案体系建设[J].甘肃医药,2021,40(03):269-270+27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