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阻滞在肩部手术中的应用

期刊: 健康文摘 DOI: PDF下载

肖宁 傅永华

宁都县中医院麻醉科 江西宁都 342800

摘要

目的:探究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阻滞(ISB)在肩部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2月至2023年2月宁都县中医院收治的50例肩部手术患者为研究样本,两组均接受局麻下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随机数表法分为25例对照组(传统解剖定位下ISB)、25例观察组(超声引导下ISB),对比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麻醉优良率高于对照组,麻醉穿刺时间、麻醉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麻醉维持时间长于对照组,且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予以肩部手术患者超声引导下ISB方案具有显著应用优势。


关键词

肩部手术;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阻滞;麻醉效果;并发症

正文


基金项目:赣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市级科研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22-2-208)

作为临床常见手术类型,肩部手术主要用于肱骨骨折、锁骨骨折等肩部创伤疾病治疗,通过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可获得理想成效。在麻醉方案选择方面,临床首选局部麻醉,通过肌间沟臂丛阻滞ISB操作,获得理想的麻醉效果[1]。以往,在基层医院临床实践中,需根据麻醉医师临床经验,在解剖定位下实施盲法穿刺,具有较强的可行性,但其存在明显局限性,如盲目性大、阻滞效果不理想、血管神经损伤风险高等,难以充分满足手术要求[2]。实施超声引导下实施阻滞操作,借助超声精准定位目标神经走向,确定最佳穿刺点,并实时显示穿刺针位置、局麻药物扩散情况,可进一步提升阻滞效果,降低并发症风险,具有直观、安全、高效等应用优势[3]。现对超声引导下ISB的临床实践展开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2月至2023年2月宁都县中医院收治的50例肩部手术患者为研究样本,随机数表法分为25例对照组、25例观察组,两组男女比例为15例/10例、14例/11例,平均年龄为(47.69±10.24)岁、(48.02±10.37)岁,体重指数为(22.95±2.81)kg/m2、(23.01±2.85)kg/m2,锁骨骨折/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例数为11例/14例、12例/13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Ⅲ级例数为10例/10例/5例、11例/9例/5例,组间资料呈均衡性(P>0.05)。

纳入标准:(1)确诊锁骨骨折或肱骨近端骨折;(2)年龄18~75岁;(3)接受局麻下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4)遵循知情同意原则。

排除标准:(1)对局麻药物过敏;(2)患有严重内科疾病;(3)存在认知、精神、语言障碍;(4)既往有肩部手术史。

1.2方法

观察组:实行超声引导下ISB,规范消毒铺巾,指导患者取平卧体位,并暴露患侧颈部皮肤选用迈瑞麻醉超声仪线阵探头(4~12MHz),对锁骨中点后方进行连续扫查,明确臂丛神经走向及与周围血管、阻滞的关系,确定最佳进针位置,向肌间沟间隙垂直进针,到达目标位置后,回抽无血液,缓慢注入0.3%罗哌卡因+0.4%利多卡因20mL,每注入5mL回抽1次,超声观察药物扩散效果,确保中下干被半环形液性暗区包围,中、下干间隙增宽,被液性暗区充填。

对照组:实行传统解剖定位下ISB,麻醉师根据临床经验及患者实际情况,判断肌间沟臂丛解剖位置,确定肌间隙位置,明确穿刺点,垂直方向进针,判定针尖有无异常情况,回抽无血液,注入局麻药物,局麻药物类型、剂量及注入方法同对照组。

1.3观察指标

1)麻醉效果:依据患者实际情况判定,分为Ⅰ级(阻滞范围完善,肌松满意,患者无痛、安静)、Ⅱ级(阻滞范围及肌松效果欠完善,患者有疼痛表情)、Ⅲ级(阻滞范围不完善,肌松效果差,患者疼痛较明显,辅助用药后勉强完成手术)、Ⅳ级(麻醉失败,需改用其他麻醉方法)四个等级,Ⅰ级、Ⅱ级、Ⅲ~Ⅳ级分别判定为优、良、差,对比优良率[4]

2)麻醉相关指标:包括麻醉穿刺时间、麻醉起效时间及麻醉维持时间;

3)并发症情况:包括局部疼痛/肿胀、血管损伤、神经损伤、喉返神经阻滞等,对比总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软件SPSS26.0处理数据,X2、t检验计数资料、计量资料,P<0.05为检验标准。

2.结果

2.1 麻醉效果

见表1:观察组麻醉优良率更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

1 组间麻醉效果对比[n(%)]

组别

n

优良率

观察组

25

14(56.00)

11(44.00)

0(0.00)

25(100.00)

对照组

25

12(48.00)

10(40.00)

3(12.00)

22(88.00)

X2

-

-

-

-

5.674

P

-

-

-

-

0.017

2.2 麻醉相关指标

见表2:观察组各项麻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

2 组间麻醉相关指标对比(±s)

组别

n

麻醉穿刺时间

min)

麻醉起效时间

min)

麻醉维持时间

min)

观察组

25

3.24±0.95

3.45±1.04

407.98±21.34

对照组

25

6.08±1.22

5.60±1.29

368.40±20.75

t

-

9.183

6.488

6.649

P

-

0.000

0.000

0.000

2.3 并发症情况

见表3: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

3 组间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组别

n

血管损伤

神经损伤

喉返神经阻滞

局部疼痛/肿胀

总发生率

观察组

25

0(0.00)

0(0.00)

0(0.00)

1(4.00)

1(4.00)

对照组

25

1(4.00)

1(4.00)

1(4.00)

2(8.00)

5(20.00)

X2

-

-

-

-

-

4.735

P

-

-

-

-

-

0.030

3.讨论

肩部创伤呈高发态势,肱骨骨折、锁骨骨折等均为常见的创伤类型,在临床实践中,对于符合适应症患者,首选外科手术方案进行治疗,以此提升骨折愈合效果,促进肩关节功能恢复。在麻醉方案选择方面,全身麻醉适应范围较小,麻醉风险相对较高,临床应用较少。ISB技术利用局麻药物,对目标神经进行阻滞,可获得理想的麻醉效果,具有麻醉药物用量少、对机体刺激小等应用优势,适用于肩部、上前臂、手部等部位手术的局部麻醉[5]。传统解剖定位下ISB应用普遍,要求麻醉医师熟练掌握神经阻滞技术,熟悉上肢解剖结构,以此在盲法穿刺下获得理想的组织效果。但在工作实践中,麻醉医师技术水平以及患者体位、配合度、脂肪层厚度等因素,均可能对麻醉效果产生影响,麻醉医师难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找到臂丛神经,因此存在麻醉穿刺耗时长、阻滞成功率偏低等不足,若操作不当,还可能引发局麻药物毒性反应以及血管损伤、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超声引导下ISB的应用日益增多,借助超声成像可准确定位臂丛神经,全面探查神经走向及周围组织,精准实施穿刺操作,以此提升麻醉效果,降低各类并发症发生风险。本研究中,围绕麻醉穿刺时间、麻醉起效时间展开对比,观察组均显著更短,且观察组麻醉维持时间更长(P<0.05);对比麻醉优良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价值(P<0.05)。

分析原因如下;臂丛神经结构复杂,传统解剖定位难度较高,会导致麻醉操作效率降低、时间延长,若阻滞位置出现偏差,导致麻醉药物扩散、浸润效果欠佳,则会引发麻醉起效时间延长、麻醉效果差等问题。实施超声引导下ISB,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实现了可视化操作,能够进一步提升神经定位准确性,选择最佳的穿刺点,同时在局麻药物注入过程中,麻醉医师动态观察药物扩散情况,以此为基础,能够对针头走向、局麻药物注入速度、局麻药物用量进行动态调整,从而优化麻醉相关指标,获得更为理想的麻醉效果[6]。有研究指出[7],针对老年上肢手术患者,实施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可有效缩短阻滞起效时间,稳定患者术中心率、平均动脉压波动,延长镇痛持续时间,减少局麻药物用量,与本研究结果相似。ISB存在一定操作风险,不良反应类型多样,主要表现为神经损伤、血管损伤、喉返神经阻滞、局部疼痛肿胀等,且并发症诱发因素复杂。围绕超声引导下ISB安全性展开分析,本研究中,对比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显著更低,有统计学价值(P<0.05)。究其原因如下:传统解剖定位下ISB无法在直视下操作,穿刺路径存在随机性、盲目性,需依靠针尖刺到神经的异常感觉,再进行注药操作,从而导致各类并发症高发。超声引导下ISB具有穿刺点精准、操作过程可视、穿刺路径清晰等应用优势,可避免出现操作偏差,麻醉医师能够清晰观察针尖与周围神经、血管之间的距离和关系,实时、动态调整穿刺方法,从而减少神经、血管损伤,降低各类并发症风险[8]此外,实施超声引导下ISB,无需特殊仪器设备,便于在基层医疗机构推广,通过提高操作准确性,还能减少局麻药物用量,避免意外损伤发生,以此为患者节约医疗费用。

综上所述,在肩部手术患者麻醉领域,实施超声引导下ISB效果显著,可优化麻醉相关指标,切实提高麻醉效果,降低各类并发症风险,且具有理想的经济效益,能够节约医疗费用,具有重要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邹敏,肖骏.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麻醉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探讨[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22,29(12):39-42.

[2]王统青.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在锁骨及上肢骨折手术中的应用[J].世界复合医学,2022,8(09):97-100.

[3]杨楠.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麻醉阻滞在小儿上肢手术中的应用观察[J].罕少疾病杂志,2022,29(09):89-91.

[4]朱秀琴.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应用效果[J].医疗装备,2022,35(12):78-79.

[5]刘鸽,金茹.超声引导下肋锁间隙与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方案对前臂手术患者术中及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J].当代医学,2022,28(12):119-121.

[6]温福腾,刘凤妍,肖笑雨,等.超声引导上干臂丛神经阻滞用于肩部手术的麻醉效果及对膈肌功能的影响[J].安徽医学,2022,43(03):257-262.

[7]刘萍,王睿,芦智波,等.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老年上肢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2,42(11):2707-2710.

[8]蔡宜良,陈家趁,曹玉云,等.超声和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肌间沟臂丛阻滞用于锁骨骨折的效果[J].安徽医药,2021,25(04):740-74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