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

期刊: 健康文摘 DOI: PDF下载

韩敏

天全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 雅安 625599

摘要

目的:总结分析艾滋病防治工作中应用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以到我疾控中心VCT咨询的60例艾滋病高危人群作为研究对象,时间为2024年7月-2025年7月,随机分成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30例,给予对照组常规干预,实验组在常规干预基础上加强个性化健康教育,比较两组的干预效果。结果:实验组的疾病知识知晓率、高危行为改变情况、心理状态以及干预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教育应用于艾滋病防治工作中,可提高高危人群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改变高危行为,改善心理状态,提升患者的满意度。


关键词

健康教育;艾滋病防治;应用效果

正文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严重传染病,HIV主要攻击人体免疫系统中的CD4+T淋巴细胞,持续破坏免疫系统,导致免疫功能下降,引发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1]。艾滋病的传播与社会观念、行为因素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性传播是主要途径之一,部分人群由于缺少对疾病的认识和自我防护意识,增加了艾滋病的传播风险[2]。艾滋病的存在,会给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带来严重的威胁,具有传播迅速、发病缓慢、病死率高等特征,疾病无法根治,需要药物维持,积极预防。健康教育作为预防艾滋病的重要手段,可提高公众对艾滋病的认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改变高危行为,降低艾滋病的发生风险[3]。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健康教育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的应用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47-20257月收治的艾滋病高危人群进行研究,共60例,应用随机分组的方式进行分组,包括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30例患者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21-46岁,平均年龄(33.00±5.50)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0例,高中或中专11例,大专及以上9例。实验组30例患者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20-45岁,平均年龄(32.50±5.20)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8例,高中或中专12例,大专及以上1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干预,向患者发放艾滋病防治宣传资料,开展疾病知识讲解,详细回答患者或家属提出的问题等。

实验组在常规干预的同时进行个性化的健康教育,具体包括:(1)成立健康教育小组:由感染科医生、护士、营养师和心理咨询师等共同组成健康教育小组,并接受专业的艾滋病防治知识培训,以患者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展开讨论,制定详细的健康教育方案,同时对各成员的职责进行明确,促进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4]。(2)开展个性化的健康教育:通过问卷调查、面对面访谈等方式了解患者的文化程度、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对艾滋病的认知程度及心理状态等方面的内容,根据评估结果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方案。对于文化程度较低的患者,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简单的图片进行讲解;对于存在高危行为的患者,重点进行行为干预和引导。(3)多样化健康教育方式:①举办知识讲座:定期举办艾滋病防治知识讲座,讲座内容包括艾滋病的病因、传播途径、临床表现、预防方法、治疗进展以及国家相关政策等,讲座时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结合图片、视频、案例分析等方式开展,以增强讲座的趣味性和吸引力[5]②一对一咨询:为患者提供一对一的咨询服务,解答患者在疾病防治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咨询过程中要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6]③同伴协同教育:选取病情稳定、积极配合治疗的艾滋病患者作为同伴教育者进行协同教育,与高危人群分享自身经历和防治经验,通过同伴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增强高危人群对艾滋病的认识和自我保护意识[7]④小组讨论:组织高危人群开展小组讨论,围绕艾滋病防治相关话题,如安全套的正确使用、如何避免高危行为等,鼓励大家积极发言,分享观点和经验,以提升患者对疾病及相关防治知识的认识。(4)加强行为干预:帮助高危人群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高危行为及其危害,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和行为方式[8]。对于静脉吸毒者,可提供戒毒相关信息和帮助,鼓励其积极戒毒;如果有多个性伴侣的,要倡导安全性行为,指导其正确使用安全套;定期对高危人群的行为改变情况进行评估和反馈,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5)心理疏导:在疾病的影响下,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包括焦虑、抑郁、恐惧等,所以要对其进行心理评估,根据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针对性的心理支持与疏导,可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等方法帮助患者缓解负面情绪,增强应对疾病的信心和勇气,同时鼓励家属给予理解、关心和支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9]。(6)定期随访:建立专属的随访档案,定期对高危人群进行随访,通过电话、微信、VCT门诊等随访方式了解患者对健康教育知识的掌握程度、行为改变情况、心理状态以及是否出现新的高危行为等,根据随访结果给予必要的指导,同时对健康教育方案进行调整[10]

1.3观察指标

1)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采用自行设计的艾滋病防治知识问卷对两组进行调查,内容包括艾滋病的病因、传播途径、预防方法、治疗措施等,共20道题,每题5分,总分100分,80分及以上为知晓,<80分为不知晓。

2)高危行为改变情况:观察两组干预前后高危行为发生情况,包括不安全性行为、共用注射器等。

3)心理状态: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SAS评分标准: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为重度焦虑;SDS评分标准:53-62分为轻度抑郁,63-72分为中度抑郁,73分为重度抑郁。

4)患者满意度:采用自行设计的满意度问卷对两组的满意度进行调查,包括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三个维度,满分100分。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过程中产生的数据使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组间x2检验。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用P0.05表示。

2结果

2.1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

实验组的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为86.67%,对照组的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为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1 比较两组的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

组别

n

干预前

干预后

实验组

30

1240.00

2686.67

对照组

30

1033.33

1860.00

x2


0.536

5.455

P


0.464

0.019

2.2高危行为改变情况

干预前,两组的高危行为改变情况无差异(P0.05);干预后,实验组的高危行为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

2 比较两组的高危行为改变情况(%)

组别

n

不安全行为

共用注射器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实验组

30

1446.67

413.33

826.67

26.67

对照组

30

1343.33

930.00

723.33

516.67

x2


0.071

3.000

0.087

1.071

P


0.791

0.038

0.768

0.001

2.3心理状态评分

干预前,两组的SASSDS评分无差异(P0.05);干预后,实验组的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3

3 比较两组的心理状态评分(`x±s,分)

组别

n

SAS评分

SDS评分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实验组

30

55.20±5.10

42.30±4.50

56.50±5.30

43.60±4.80

对照组

30

54.80±5.30

48.60±5.00

56.10±5.50

49.20±5.20

x2


0.300

5.395

0.292

4.669

P


0.765

0.000

0.771

0.000

2.4患者满意度

实验组的满意度为93.33%,对照组的满意度为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4

4 比较两组患者的满意度(%)

组别

n

非常满意

满意

不满意

满意度

实验组

30

1963.33

930.00

26.67

2893.33

对照组

30

1343.33

1033.33

723.33

2376.67

x2





7.326

P





0.000

3讨论

艾滋病的产生源于病毒从非洲灵长类动物跨物种传播至人类,并在特定社会环境下扩散,疾病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性接触、血液及母婴传播,感染HIV后,患者会经历急性期、无症状期,最终发展至艾滋病期,出现各种严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11]。目前,艾滋病的治疗主要采用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但无法完全治愈,需要通过药物和日常干预进行维持,要想延续患者的生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就要提高患者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认识和治疗依从性[12]

健康教育在艾滋病的防治工作中有着明显的作用优势,能够提高患者及公众对艾滋病的认知水平,使其清楚了解艾滋病的传播方式,能够采取正确的行为预防感染,包括正确使用安全套、避免共用注射器等,以减少高危行为的发生[13]。此外,通过健康教育,还能鼓励有高危行为或疑似感染的人群主动接受艾滋病检测,实现早期发现感染者,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做到疾病的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不仅如此,健康教育的应用还能减少对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的歧视与排斥,为他们提供心理支持和社会关爱,提高其生活质量,增强治疗信心。

在本次研究中,干预后实验组的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及满意度高于对照组,高危行为发生率低于对照组,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数据说明,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应用健康教育,能够提高高危人群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改变高危行为,改善心理状态[14]。也就是说,在今后的艾滋病防治工作中,应加强健康教育的应用与推广,采用举办知识讲座、开展一对一咨询、同伴教育、小组讨论等多样化的教育方式,针对不同人群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方案,同时加强行为干预和心理支持,定期随访,及时调整教育方案和干预措施,以提高艾滋病防治效果,降低艾滋病的传播风险[15]

综上所述,健康教育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秦绪婷.健康教育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J].中国保健食品,2023,(3):40-42.

[2]刘福利,符地宝,陈烨亮.健康教育在结核,艾滋病与乙肝传染病中预防控制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2023(4):1-3.

[3]何迁.健康教育在艾滋病患者临床预防保健与疾病控制工作中的运用价值探析[J].科技与健康,2023,2(12):73-76.

[4]何俊萍,申晓芬.健康教育在艾滋病患者预防保健和疾病控制中的作用[C]//第二届全国医药研究论坛.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23.

[5]李芬.高危人群个体化系统健康教育在结核病,艾滋病和乙型肝炎防控中的应用分析[J].中外医药研究,2025,4(1):163-165.

[6]叶敏.延续性健康教育在艾滋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25,41(13):76-78.

[7]许向东,高源源.同伴教育在艾滋病预防中的运用[J].内蒙古医学杂志,2024,56(4):473-475.

[8]王莉.艾滋病患者预防保健和疾病控制中健康教育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23,39(16):158-160.

[9]谢小红.健康教育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预防保健和疾病控制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24,22(20):14-16.

[10]李欣欣,康殿民.应用微信公众号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J].预防医学论坛,2024,30(11):856-859.

[11]黄建华.艾滋病高危人群干预性防治中健康教育的应用效果评价[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3,(5):67-70.

[12]陈琍.健康教育在艾滋病患者预防保健和疾病控制中的作用分析[J].婚育与健康,2023(16):175-177.

[13]唐彦,黄健,刘秀.开展HIV感染者健康教育在艾滋病预防控制中的效果[J].自我保健,2023(15):155-157.

[14]刘英,张辽,陈红.微视频应用于艾滋病健康教育研究进展[J].中国艾滋病性病,2023,29(7):843-844.

[15]周媛媛,李宏,孟祥飞,等.个体化健康教育在传染病防控工作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24,22(21):109-11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