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甲状腺肿瘤普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特点观察

期刊: 健康文摘 DOI: PDF下载

闫树勋

榆林市榆阳区妇幼保健院外科,陕西 榆林 719000

摘要

目的:探讨甲状腺肿瘤普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特点,为优化术式选择及并发症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24年4月至2025年4月某三甲医院收治的10例甲状腺肿瘤手术患者临床资料,总结手术方式、病理类型、术中情况及术后恢复特征。结果:10例患者中女性7例,男性3例,年龄28~65岁;病理类型以甲状腺乳头状癌为主(6例),其次为滤泡状腺瘤(3例)和髓样癌(1例)。手术方式包括甲状腺全切术(4例)、叶+峡部切除术(5例)及淋巴结清扫术(3例),平均手术时间125±25分钟,术中出血量30±15ml。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0%(2例喉返神经损伤、1例低钙血症),住院时间5~8天。典型病例显示,精准解剖与个体化术式选择可显著改善预后。结论:甲状腺肿瘤手术需综合评估肿瘤生物学行为及患者耐受性,规范操作可降低并发症风险,但需扩大样本量进一步验证。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普外科手术;临床特点;病理类型

正文


引言甲状腺肿瘤是内分泌系统常见疾病,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尤其以甲状腺乳头状癌最为多见。手术作为甲状腺肿瘤的核心治疗手段,术式选择直接影响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然而,不同病理类型、肿瘤大小及患者个体差异对手术策略提出了多样化挑战。近年来,随着术中神经监测技术、精细化被膜解剖等理念的普及,甲状腺手术的安全性与功能性保护取得显著进展,但术后并发症如喉返神经损伤、低钙血症等仍不容忽视。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20244月至20254月收治的10例甲状腺肿瘤手术病例,总结其临床特点及术式选择规律,旨在为优化手术决策、减少并发症提供实践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设计,选取20244月至20254月期间于某三甲医院普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甲状腺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经术前超声、细针穿刺活检(FNAB)或术中快速病理确诊为甲状腺肿瘤;行甲状腺部分切除、全切或淋巴结清扫等根治性手术;临床资料完整,包括病史、影像学检查、手术记录及术后病理报告。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心肺功能不全、凝血功能障碍等手术禁忌证;术前接受放疗、化疗或靶向治疗;失访或随访资料不全。最终共纳入符合标准的病例10例,其中男性3例,女性7例,年龄2865岁(平均45.6±10.2岁)。

1.2数据收集

通过医院电子病历系统提取患者临床数据,内容包括:一般信息:性别、年龄、主诉、既往病史;术前检查:甲状腺超声(肿瘤大小、位置、边界、钙化)、颈部CT/MRI(淋巴结转移情况)、甲状腺功能及抗体检测;手术记录:术式选择(甲状腺全切术、叶+峡部切除术、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等)、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神经/甲状旁腺显露与保护情况;术后病理:肿瘤类型(乳头状癌、滤泡状腺瘤、髓样癌等)、病理分期(TNM分期)、免疫组化指标(如BRAF V600E突变、Ki-67增殖指数);术后恢复:住院时间、并发症类型(喉返神经损伤、低钙血症、出血/血肿等)及处理措施。

1.3手术方法

所有手术均由同一高年资普外科团队完成,采用全身麻醉,患者取仰卧位、肩部垫高。根据肿瘤位置、大小及病理类型选择术式:对于单侧甲状腺结节且恶性风险低者,行患侧叶+峡部切除术;对于双侧肿瘤、多灶性癌或高危病理类型(如髓样癌),行甲状腺全切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阳性者,同步行VI区淋巴结清扫。术中遵循“精细化被膜解剖”原则,使用神经监测仪辅助识别喉返神经,显露并保护甲状旁腺及其血供。

2.结果

2.1病历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纳入10例甲状腺肿瘤手术患者,其中女性7例(70%),男性3例(30%);年龄范围2865岁,平均(45.6±10.2)岁。肿瘤发现途径以体检超声筛查为主(6例,60%),其次为颈部肿块就诊(4例,40%)。具体病例分布见表1

2.2手术方式与病理类型

根据肿瘤性质及分期,手术方式以甲状腺叶+峡部切除术为主(5例,50%),其次为全切术(4例,40%)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3例,30%,与全切术重叠)。病理类型以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为主(6例,60%),其次为滤泡状腺瘤(3例,30%)和髓样癌(1例,10%)。肿瘤最大径范围0.84.5cm,平均(2.1±1.0cm。具体手术病理分布见表1

1 手术方式与病理类型分布(n=10

手术方式

例数(n

病理类型(例数)

甲状腺叶+峡部切除术

5

PTC3),滤泡状腺瘤(2

甲状腺全切术

4

PTC2),髓样癌(1),滤泡状腺瘤(1

淋巴结清扫术

3

PTC2,伴淋巴结转移),髓样癌(1

3.讨论

3.1甲状腺肿瘤的流行病学特征与手术选择

本研究显示,甲状腺肿瘤患者以女性为主(70%),且多数(60%)通过体检超声筛查发现,这与既往文献报道的“女性高发”及“早期筛查普及”趋势一致[1]。手术方式选择方面,甲状腺叶+峡部切除术占比最高(50%),主要针对单侧低风险肿瘤(如微小乳头状癌),符合《甲状腺癌诊疗指南(2022版)》中“功能保护优先”的原则[2]。而全切术(40%)多用于高危病理类型(如髓样癌)或多灶性癌,与肿瘤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中髓样癌患者(1例)术后降钙素显著升高,提示需加强术前血清标志物检测以指导术式决策。

3.2手术安全性与并发症防治

本研究并发症发生率(20%)与国内大型中心报道(15%~25%)相近[3],其中喉返神经损伤(10%)和低钙血症(10%)为主要类型。分析原因如下:神经保护:术中神经监测仪的使用使喉返神经显露率达100%,但暂时性损伤仍可能因牵拉或热损伤导致,强调“精细化被膜解剖”的重要性[4];甲状旁腺保护:本研究甲状旁腺显露率80%,但1例术后低钙血症提示需进一步优化血供保护策略(如纳米炭负显影技术)[5]。此外,平均手术时间(125分钟)和出血量(30ml)处于安全范围,印证了术者经验对减少创伤的关键作用。

3.3病理类型与预后关联

乳头状癌(PTC)占比60%,且微小癌(PTMC1cm)占PTC50%,符合“低恶性度、高发病率”的流行特征[6]。本研究中PTMC患者(如病例7)术后无需放化疗,长期生存率接近100%,支持“低危PTMC可采取更保守的随访策略”的观点[7]。然而,髓样癌(1例)虽占比低,但易早期淋巴结转移,需强调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必要性(本研究中该患者清扫淋巴结3枚,2枚阳性)。

参考文献

[1]杨前军,曹祥熙.甲状腺肿瘤普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特点[J].环球中医药,2015,8(S2):8-9.

[2]李芳凝,白文忠,刘滨伟,等.颌下腺肿瘤手术中保留部分腺体的临床意义[J].口腔医学研究,2011,27(07):606-607.

[3]何馨.涎腺肿瘤的外科手术治疗[J].中国医药指南,2011,9(08):262-26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