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本科生实习阶段心理健康问题与应对机制策略的研究讨论

期刊: 健康文摘 DOI: PDF下载

闻若彤

大连医科大学,辽宁 大连 116000

摘要

临床实习阶段为高等医学教育的核心环节,属于医学专业学生走出基础理论,来到病房,应用掌握所学知识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环节,是医学专业学生从一个学生转变身份到临床医师的阶段,为医学本科生从医的关键基础阶段。在此过程中,临床实习的带教及管理,尤其带教老师的作风、能力、态度等对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操守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心理健康问题进而直接影响学生毕业后的上岗质量,是衡量临床实习带教质量高低的主要指标。临床实习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制定应对机制策略有助于提高学生临床实习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有利于日后医护工作的全面落实。


关键词

医学;本科生;实习阶段;心理健康问题;应对机制策略

正文


临床实习为医学生角色转换至临床岗位的重要的部分,没有经过此阶段的锻炼,学生无法形成优良的临床思维能力和技术动手能力。医生实习情况直接关系到今后从医生涯的发展,会引起一系列心理问题,甚至出现某些心理疾病。若能正确引导与教学就有可能进一步提高实习质量,本文就医学生实习期间的心理变化进行研究。

1医学本科生实习不同阶段的心理健康问题

临床医学实习生存在焦虑、抑郁、强迫症、恐惧症、人际关系敏感、偏执、敌对等各类问题,应及时纠正,避免影响实习质量。通过调查和观察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出现的情况,发现实习生主要有以下心理变化。

1.1实习初期

在刚进行实践初期,有部分学生不了解医疗机构一些规定流程以及导师和所处医疗机构的环境等,故其难以短时间内适应环境。因此,在进行人际交往时会存在一定的害羞、不果断的特质,甚至还存在一定的心理恐惧与焦虑[1]

1.2实习入门

多数学生开始对临床产生兴趣,希望可以尽快地掌握各项技术以实现自我价值,能够得到教师的一系列悉心指导而使其得以更好学习,希望可以从其实践中真正了解疾病内容等。

1.3实习中期

实践过程中,随着实习周期延长,实习学生对医院管理流程熟悉程度增加,具备一些工作经验,掌握部分医患沟通技巧,可独立完成导师下达的常规工作任务[2]。在此过程中,学生开始骄傲自满,变得急功近利,误认为“医疗工作不难”,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开始走马观花地学,遇到一些诊断治疗的问题,坚持己见,不听取导师的意见,以至于犯严重过错才恍然大悟。

1.4实习后期

实习生已能灵活开展临床工作,但日常忙碌着每天重复查房、了解病情、书写病历等,学生会丧失学习热情,产生疲惫感,内心抵触工作。长期会导致学生处于一种消极状态,不思进取,无法提高诊疗能力和技术水平。尤其是最后阶段实习,面对毕业及就业压力,学生需要参加考研复试、找工作或毕业事宜等,产生精神恍惚,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低、思维麻木、纪律松弛,产生消极实习态度[3]

2医学本科生实习心理健康问题应对策略

2.1提高实践培训活动重视度

引导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实践的必要性,通过组织专门活动,使学生提高认知。同时,指导学生处理好研究生考试、就业选择和实习关系。传授医院规定和流程,增强学生的信心和自知能力。优化学生的临床实践技能,提前通过准备课程,使学生了解如何在开始实习前学习基本的临床诊疗操作技能,并强化学生身心建设,注重学生的沟通能力培训,即通过心理咨询与沟通技巧的教育,使其能更加热爱医学,关心患者的需求,在与医学教师、患者交流时能够全面交流,提前进行职业道德及法律法规的学习,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医生与患者的责任与权利等法律法规知识,并积极维护自身的利益,减少医患纠纷等的发生[4]

2.2提高教师责任心

在实践前组织一次以教学作为培养目标的培训:第一部分是教学理念培训,以培养教师对于自身工作的重要性与范围性的认知。第二部分是教师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学习,提升其责任感和使命感;第三部分为基本教学知识部分,如教育心理学基础和交往知识等,能够帮助教师在面对学生挑战时找到合适的解决方式。

2.3针对性教育

教师要为实践教学工作的顺利展开做到控制学生心理情况,不同类型实习生都有其技能水平和人文素质差异性,其中面对的问题也有所不同,因此,心理状态也各不相同。就需要教师时时刻刻掌握他们的言语沟通,发现心理上存在消极情绪,就要及时进行引导和开导,帮助学生能够及时调整状态,应对实习学生心理变化如下:

2.3.1初期

对刚实习学生感觉紧张、害怕,组织相关集体讨论活动,进行个体谈话,引导其能够积极参与讨论交流,充分认识心理健康的意义,学习控制调节心情的方式。对于临床基础知识缺乏的学生要进行临床知识的强化教学,采用PBL或者CBL授课方式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学习能力。当遇到被患者误诊的现象时带教老师应立刻主动去与患者沟通解释,解除误会,赢得患者信任。

2.3.2中期

针对开始实习后畏难、焦虑或忧郁的学生,其导师需要耐心指导,并且告知其如何有效预防医患冲突。同时,鼓励其多观察临床实际操作,当条件允许时给予其参与实践的操作机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合理安排学习任务、工作任务及时完成,对其学习进步情况定期检查。多表扬、奖励,增加其自信心,激发其求知欲,不能指责学生,以免打击学习积极性。

2.4发挥学生在教育管理中的主观能动性

完善实习教育管理体系,需要所有科室落地去践行,能达到实习预期目的。教育科室需要严格按照医院实习带教的要求实施,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并逐个阶段严格遵循,避免流于形式,达不到真正的教育意义。大多数实习为病房实习,内容有丰富,过程亦有枯燥。因每天接触不同的人群、不同的事情,但面对的患者数量众多,易让实习生疲倦、失望。教师应采用方法让学生调动热情,参与积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将其自身创造性运用至将书本中抽象、枯燥的疾病理论运用到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具体疾病中,使学生在医治病人中找到成就感,提高学习主观能动性。

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人类健康需求程度的增长,健康理念的加深,社会需要大量优秀的医学人才。临床实习是医学类学生毕业后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的前期过渡阶段,也是在完成多年理论与操作学习后运用理论指导实践,从课堂走向临床,并将所学应用在所救治的人身上的至关重要的阶段。临床医学专业实习带教还要更新教育思想观念以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对每个实习生的心理问题都采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进行积极正面的教育指导,提高学生的临床实习质量

参考文献:

[1]唐松云,谢伟全,陆毓,等.协同育人背景下临床医学专业实习带教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24,42(20):14-17.

[2]刘文楼,张秀莉,王红梅,等.人文关怀教育模式在肿瘤医学临床实习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24,21(18):16-19.

[3]王慧慧,樊立洁,华晨晨,等.医学生临床实习期间心理压力变化趋势及感知信念——参照规范影响模式[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24,(09):30-3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