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脑脊液生物标志物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

期刊: 健康文摘 DOI: PDF下载

赵翠萍

云南省弥勒第一医院,云南 弥勒 652300

摘要

本文围绕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脑脊液生物标志物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展开研究,旨在明确该检测手段在疾病诊疗中的作用。通过梳理脑脊液中核心生物标志物类型、常用检测技术,分析其在疾病早期诊断、病情评估、治疗监测中的应用效果。研究发现,脑脊液生物标志物检测可在阿尔茨海默病症状出现前识别病理改变,提升诊断准确性,还能辅助判断病情进展、评估治疗响应。结果表明,该检测技术为阿尔茨海默病临床诊疗提供了重要依据,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为优化疾病管理方案提供参考。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脑脊液;生物标志物;临床检测

正文


引言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以记忆减退、认知障碍为主要特征,晚期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给家庭与社会带来沉重负担。目前临床诊断多依赖临床症状与影像学检查,难以在疾病早期发现病理改变,导致治疗延误。脑脊液生物标志物检测可直接反映脑内病理变化,为疾病早期识别与精准诊疗提供可能。随着检测技术的发展,该手段在临床中的应用逐渐广泛,深入研究其临床价值,对提升阿尔茨海默病诊疗水平、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一、阿尔茨海默病相关脑脊液生物标志物的主要类型

(一)核心病理性生物标志物

阿尔茨海默病脑脊液核心病理性生物标志物包括β淀粉样蛋白42Aβ42)、β淀粉样蛋白40Aβ40)及磷酸化tau蛋白(p-tau)。Aβ42水平降低是脑内淀粉样蛋白沉积的重要标志,其与Aβ40的比值(Aβ42/Aβ40)较单独Aβ42检测更具诊断价值。p-tau水平升高则反映神经元内神经原纤维缠结形成,其中p-tau181p-tau217等亚型对疾病诊断的特异性更高,能有效区分阿尔茨海默病与其他认知障碍疾病。

(二)其他辅助性生物标志物

除核心标志物外,脑脊液中还存在多种辅助性生物标志物。总tau蛋白(t-tau)可反映神经元损伤程度,其水平升高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神经丝轻链蛋白(NfL)作为神经轴索损伤的标志物,能辅助评估疾病进展速度。此外,炎症相关因子如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等,可反映脑内炎症反应,为理解疾病发病机制及判断病情提供补充信息。

二、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脑脊液生物标志物的常用检测技术

(一)传统检测技术及特点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是较早应用于脑脊液生物标志物检测的技术,通过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实现定量分析,操作相对简便、成本较低,适用于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但该技术检测灵敏度有限,对低浓度生物标志物(如p-tau)的检出能力不足,且检测周期较长,难以满足临床快速诊断需求。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可实现生物标志物的定性与半定量分析,能区分不同分子量的蛋白亚型,但操作复杂、重复性较差,临床应用范围较窄。

(二)新型检测技术及优势

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ECLIA)凭借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的优势,成为当前临床主流检测技术。该技术通过电化学发光信号放大效应,可精准检测低浓度的Aβ42p-tau等标志物,检测时间短,结果稳定性好,能为临床提供快速可靠的诊断依据。数字酶联免疫分析技术(DigitalELISA)则进一步提升了检测灵敏度,可检测到脑脊液中皮克级别的生物标志物,适用于疾病极早期的病理改变识别,为阿尔茨海默病早期干预创造条件。

三、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脑脊液生物标志物检测的临床应用场景

(一)疾病早期诊断与鉴别诊断

在阿尔茨海默病早期,患者临床症状不典型,易与轻度认知障碍、血管性痴呆等疾病混淆。脑脊液生物标志物检测可通过分析Aβ42/Aβ40比值及p-tau水平,在症状出现前3-5年识别脑内病理改变,显著提升早期诊断准确率。同时,该检测能有效区分阿尔茨海默病与其他类型认知障碍疾病,例如,与路易体痴呆患者相比,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脑脊液中Aβ42水平更低、p-tau水平更高,为临床鉴别诊断提供关键依据。

(二)病情评估与进展预测

脑脊液生物标志物水平与阿尔茨海默病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随着疾病进展,患者脑脊液中Aβ42水平持续下降,p-taut-tau水平逐渐升高,通过动态监测这些标志物变化,可客观评估病情阶段。例如,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若脑脊液中Aβ42/Aβ40比值降低且p-tau水平升高,其进展为阿尔茨海默病痴呆期的风险显著增加。此外,NfL水平升高可预测疾病进展速度,水平越高,认知功能下降越快,为临床制定个性化随访及干预方案提供参考。

(三)治疗效果监测与药物研发

在阿尔茨海默病治疗过程中,脑脊液生物标志物检测可用于评估治疗效果。例如,针对淀粉样蛋白的靶向药物治疗后,若患者脑脊液中Aβ42水平升高、Aβ42/Aβ40比值改善,提示药物可能减少了脑内淀粉样蛋白沉积。同时,该检测技术在药物研发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监测临床试验中受试者脑脊液生物标志物变化,可早期判断药物对脑内病理改变的影响,缩短药物研发周期,提高研发成功率。

四、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脑脊液生物标志物检测的现存问题与改进方向

(一)现存问题分析

当前脑脊液生物标志物检测存在诸多不足。检测标准化程度低,不同实验室采用的检测技术、试剂及参考范围存在差异,导致检测结果可比性差。脑脊液采集为有创操作,可能引发头痛、感染等并发症,患者接受度较低,限制了检测技术的广泛应用。此外,部分生物标志物(如新型p-tau亚型)的检测成本较高,基层医疗机构难以普及,无法满足临床大规模筛查需求。

(二)改进措施与发展建议

针对现存问题,首先需建立统一的检测标准化体系,制定全国乃至全球统一的检测技术规范、试剂标准及参考范围,提升检测结果的可比性与可靠性。其次,研发微创或无创的脑脊液采集技术,如改良腰椎穿刺针、脑脊液微量采集装置等,减少操作风险,提高患者接受度。同时,通过技术创新与产业规模化生产,降低新型检测技术及试剂成本,推动检测技术在基层医疗机构的普及。未来还需加强多中心研究,验证新型生物标志物的临床价值,进一步拓展检测技术的应用场景。

结论

本文通过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脑脊液生物标志物检测临床应用价值的研究,明确了该检测技术在疾病诊疗中的核心作用。脑脊液生物标志物检测可实现疾病早期诊断与精准鉴别,辅助病情评估及进展预测,还能为治疗效果监测与药物研发提供支撑,显著提升阿尔茨海默病临床诊疗水平。尽管当前存在检测标准化不足、采集有创、成本较高等问题,但通过建立标准化体系、研发微创技术、降低成本等措施可逐步改善。未来,随着检测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完善,脑脊液生物标志物检测将在阿尔茨海默病防治中发挥更大作用,为改善患者预后、减轻社会疾病负担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张海英.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脑脊液生物标志物早期诊断价值探讨[C]//重庆市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学会全科专委会.2025精神医学与心理健康系列研讨会论文集.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中医院;,2025:1711-1715.

[2]刘倩,边娜,孙旸园.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脑脊液SMOC1OLFML3水平表达及对病情程度的评估价值[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24,39(06):124-129.

[3]董丹莉.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脑白质高信号与认知损害及脑脊液生物标志物的相关性研究[D].山东大学,2023.

作者简介:赵翠萍,科室:神经内科,专业方向:认知障碍。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