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艾滋病患者诊疗:临床突破与公共卫生应对措施
摘要
关键词
老年艾滋病;临床特征;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合并症;公共卫生
正文
0引言
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与艾滋病防控压力相互叠加发展,催生出老年艾滋病患者这个特别群体,这类人群大致由两部分主体组成,第一部分是长期接受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的高龄者,第二部分是初次感染时年龄已达到或者超过50岁的中老年人,这种情形既给临床医疗操作带来新的要求,又对公共卫生政策制订产生重大影响,当下的防控手段大多针对中青年人群,老年患者独有的健康需求并未受到足够重视,本项研究打算通过全面梳理老年艾滋病患者的临床诊疗状况及其已有成果,再联系公共卫生学理论,来规划并评判一套完备的干预方案,希望借此为改良该群体的健康管理策略给予科学支撑和实际指引。
1老年艾滋病临床治疗新进展
1.1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进展与挑战分析
老年HIV感染者尽早开展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具有重要临床价值,能有效遏制病毒复制、延缓免疫衰退,并减少机会性感染。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时,需全面考量患者健康状况。整合酶抑制剂(INSTIs),尤其是单片复方制剂(STR),因其高效、低毒和一日一次的便利性,已成为初治老年患者的主要选择。尽管新药研发有进步,但老年患者用药仍面临挑战:生理机能衰退(如肾功能下降)使其需谨慎用药,避免替诺福韦酯(TDF)等可能诱发肾损伤的药物。此外,老年患者普遍存在依从性低的问题,这与认知下降、感觉障碍、社交孤立、抑郁及多重共病用药叠加有关。
1.2合并症与共病的综合管理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预期寿命的延长之后,非艾滋病相关共病(Non-AIDS-defining Comorbidities)慢慢变成影响他们长时间健康状况和生活品质的主要要素,而且在老年群体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慢性炎症是贯穿HIV感染和衰老过程的关键病理机制,给各种并发症产生给予了重要的生物学根基,对于老年HIV感染者而言,心血管疾病是最常见的共病种类之一,它的发病率远远高于普通人,这种现象既跟传统的心血管危险因素有关,比如高血压,高血脂等等,又和HIV病毒对血管内皮细胞的直接破坏以及某些抗逆转录病毒药物也许会引发的心血管毒性效应联系密切。对老年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实施系统化的心血管风险评估并采取多维度干预措施具备重要的实践意义,这些患者常常伴随着诸如2型糖尿病,脂代谢紊乱之类的代谢综合征,临床医生在拟定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方案的时候,要全面考量药物对代谢指标的影响,而且还要同内分泌科专家联手,来改善血糖和血脂的管理成效,至于骨骼健康同样不能轻视,因为老年HIV感染者当中,骨质疏松症以及骨折出现的频率明显上升,这同慢性炎症反应,维生素D缺少,传统危险因素以及某些抗病毒药物(替诺福韦酯)的应用有关联,可以通过定期做骨密度检测,服用钙剂和维生素D,挑选低骨毒性治疗方案等方式,来做到综合管理,从而减小相关风险。HIV相关神经认知功能障碍(HAND)与阿尔茨海默病等老年性痴呆症的鉴别诊断存在不少难点,要靠神经科和精神科多学科合作开展系统的评估工作,研究数据显示,HAND患者患上恶性肿瘤的概率明显增多,包括艾滋病相关淋巴瘤以及肺癌、肝癌这些非典型的癌症种类,这就显示完善肿瘤筛查机制非常关键,在这种多重共病的情形之下,传统专科独自诊疗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需求,必须改善整合诊疗方案来应对复杂的病情状况。
2老年艾滋病患者的社会心理及全程管理研究
2.1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
老年艾滋病患者常因“双重污名化”遭受双重压力,加之生活事件的刺激,更容易产生孤独、焦虑、抑郁等心理应激反应。研究表明,老年HIV感染者抑郁症发病率显著高于一般老人,这不仅影响生活质量,也是影响抗病毒治疗(ART)依从性的重要风险因素。因此,将心理健康服务系统地融入艾滋病临床管理框架具有重要意义。应在诊疗和随访中开展心理评估,及早发现风险,并引导患者寻求专业帮助。
2.2构建多学科协作的整合型医疗模式
由于老年艾滋病患者临床表现多样且复杂,传统的以感染科医生为主的单兵作战模式已经无法满足老年艾滋病患者的需求,未来需要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多学科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该服务体系应由感染科医师牵头,联合老年医学、心血管内科、肾内科、内分泌科、精神心理科、临床药学等多学科专家共同参与。老年病科医师通过老年综合评估工具(Comprehensive Geriatric Assessment,CGA)从生理功能、认知功能、心理健康、社会支持系统、营养状况等多个方面对患者进行评估,发现潜在的风险因素,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方案。多药联用(Polypharmacy)时,临床药师的作用不可小觑,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对患者的整个用药过程(含抗逆转录病毒药,共病相关药,非处方药以及膳食补充剂)进行全面评定,找出可能的药物彼此干扰现象及其引发不良反应的风险,然后针对这些情况改进诊治方案,加入到多学科联手诊治(MDT)模式里,临床药师就能促使不同领域间的知识互相沟通,资源共享的情况发生,在此过程中向病人供应整合式的,连续的且符合个人特点的全方位照顾服务,如此一来就能应对那些复杂疾病状况,并保证患者在用药时安全无恙,进而大幅度改善诊治的实际成果。
2.3长期照护与姑息治疗
年龄增长以后,有些老年艾滋病患者或许慢慢变成衰弱状况,存在失能危险,这会明显加大长期照护的需求量,在挑选养老机构或者护理服务的时候,这些患者常常因为HIV感染身份而遭到排斥或者歧视,这种现象体现出当前长期照护体系在处理艾滋病有关问题上存在明显的制度性短处,要想保证老年HIV感染者过上有尊严并且高品质的生活,就非常必要加强照护人员的专业训练,消除他们潜藏的恐惧和偏见,而且要完善反歧视政策的执行办法。
3老年艾滋病问题的公共卫生应对策略
3.1加强监测与筛查
老年艾滋病防控的重点是全面剖析其流行特点和发展趋势,健全公共卫生监测网络,系统评估老年HIV感染者的基本情况、传播方式和临床表现等关键要素。同时,应着重提升老年人群的HIV筛查服务,将其纳入常规体检。对于有高危行为或出现不明原因症状(如体重下降、认知异常等)的老年患者,基层医护人员应及时进行主动筛查和专业干预。研究证实“医源性主动提示检测”在风险评估方面有明显优势。因此,应加强医务人员的风险意识,将HIV筛查融入老年医学科、心血管内科等专科的诊治过程。
3.2实施针对性健康教育与预防措施
公共卫生干预的关键之处在于精准执行预防性策略,当下艾滋病防控宣传大多针对青年群体和高危人群展开,老年群体常常被忽略,他们的健康风险意识比较淡薄,要填补这个空白,马上就要创建并推行面向老年人的专门健康教育计划,这类宣传材料应当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表述,还要按照老年人的认知特性改进版面规划,可以通过社区讲座,老年活动中心,传统媒体等多种途径广泛流传,进而有效地改善老年群体的风险认识水平。教育体系要系统地包含艾滋病核心知识,科学预防手段(安全套正确使用方法),老年群体感染风险评判等内容,还要引领潜在暴露者积极找寻检测服务,针对医疗卫生工作者的专业培训非常关键,要努力清除他们针对老年群体的年龄偏见观念,改进识别老年HIV感染者的专业水准,加强临床诊疗能力,创建起公平,包容,有人文关怀的服务体系。
3.3完善医疗保障与服务体系
老年艾滋病患者需要长期连续的医疗保障支撑,这就促使医疗保险体系改革变得刻不容缓,要完善医保政策框架,把高效低毒型新型抗逆转录病毒疗法(ART)药物以及相关辅助治疗药品和服务项目全部纳入报销范畴,从而大幅削减患者的经济负担,在服务体系创建上,要加大基层医疗机构在老年艾滋病慢性病管理中的核心地位,通过系统培训,改善它们早期筛查,病情监测,用药指导以及双向转诊的水平,进而形成分级诊疗,多学科协同的服务体系。大型医疗机构要依靠现有的资源创建老年艾滋病多学科诊疗中心,形成区域性技术指导和处理复杂病例的平台,要细致探究“互联网+医疗”模式在老年艾滋病管理中的应用价值,通过远程监测,在线咨询,智能化用药支持等方式,冲破地域约束,给居住偏僻或者行动不便的患者给予高效连续的综合医疗服务。
4结论
全世界范围内老年艾滋病人数量一直在增长,公共卫生方面对此非常重视,防治策略也从传统的抗病毒治疗慢慢转变为以全面管理为主的综合干预方案,虽然新的抗逆转录病毒疗法(ART)在临床应用中效果明显,不过老年病人常常遇到多种疾病并发、心理方面有问题、缺少社会支持等情况,所以得要形成起根据个人状况来安排多学科合作机制和整个生命阶段服务系统的模式,站在公众健康的视角看,以后在预防艾滋病方面应当重点关注的内容包含:改进监测警报系统、执行精确筛查并实施干涉手段、完善医疗保险网络结构,并且努力解决社会上的偏见和排斥现象。后续研究可以围绕年龄效应与HIV交互作用机制探究、老年群体临床干预措施改善、社区支持模式创新完善等展开,只有形成起多部门协作联动机制才可妥善处理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艾滋病防控难题,切实提升HIV感染者的生活品质与社会地位。
参考文献:
[1]温大志,李珍淑,李贞姬,等.全科医学住培延期结业成因及改革策略的跨国对比研究[J/OL].中国全科医学,1-9[2025-08-07].https://link.cnki.net/urlid/13.1222.r.20250807.1023.004.
[2]郝佳欣,陈菊娣,冯丽梅.医疗环境下老年HIV/AIDS患者污名化的研究现状[J].中国艾滋病性病,2025,31(07):805-809..
[3]虞莹,吴亚云,孙怡华,等.2020—2023年南通地区新发现HIV-1抗体阳性老年患者的流行特征及其免疫印迹试验带型分析[J].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25,45(04):348-3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