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品管圈在降低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留置胃管非计划性拔管率的应用效果

期刊: 健康文摘 DOI: PDF下载

徐羿,余丽蓉,陈瑜

重庆市云阳县中医院,重庆 404500

摘要

目的:本项研究着手探讨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方法在降低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留置胃管意外拔管率中的应用效果,并剖析其潜在的机制和临床意义度,方法:挑选2020年12月到2024年12月这一阶段,52例脑梗死恢复期住院患者用作研究对象,把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两组皆有26例。采用品管圈手段去改善胃管管理流程,干预内容涉及人员的培训、流程的优化、定期的评估等,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规章,实行胃管日常护理监测工作,主要观察指标有胃管非计划性拔管率、住院阶段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等,结果:观察组在胃管非计划性拔管率、并发症发生率、患者满意度等方面皆呈现出明显好于对照组的成效。从观察组情况看,非计划性拔管率为4.6%,显著低于对照组11.5%这一数值,观察组的并发症显现概率为3.8%,对照组显现出的发生率为12.3%,就患者满意度层面,观察组呈现出92.3%满意度,而对照组的调查结果为78.5%,结论:品管圈方法可显著降低脑梗死恢复期患者所留置胃管的非计划性拔管率,促进护理质量升级,降低并发症潜在发生,可进一步增强患者满意度,拥有值得肯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品管圈;脑梗死;胃管非计划性拔管率;护理干预

正文


前言脑梗死是临床上常见的会造成患者出现残疾现象的疾病,患者在急性期后期时常得留置胃管实施营养支持,然而缘于胃管相关并发症及护理欠妥,诸多患者会有非计划性拔管现象,这不仅加大了治疗难度,还可能引起别样并发症,加高住院时长,加大医疗开支规模。脑梗死恢复期患者里面,胃管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显著较高,成为护理工作评估里的一项挑战,品管圈作为一种质量审核方法,依靠小组成员的相互配合,就质量问题进行剖析、研讨、改良,已在多个临床方面广泛采用,其在降低胃管非计划性拔管率、提升护理质量水准方面效果明显,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索品管圈在降低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胃管非计划性拔管率的应用效果范围,为临床护理提供别样的思路与办法。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研究选拣202012月至202412月期间,进入某三级医院康复医学科接受医治的52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全部经筛选的患者均符合脑梗死诊断标准,还伴有一定水平的吞咽障碍,需凭借胃管为患者补充营养,患者年龄界定的范围为5683岁,患者群体平均年龄为70.4±5.6岁。各个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被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实施,以随机分配原则为准绳,52例患者划分成观察组,每组皆有患者26例,观察组里涉及男性15例,里面女性11例,年龄范围划定为5882岁,平均年龄所测结果为69.5±5.2岁;对照组里有男性14例,留存着女性12例,年龄跨度从57岁至84岁间,平均年龄经评估为71.3±6.1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起始资料上无明显差异,拥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在胃管护理方面仅采用常规护理,护理措施主要以胃管的日常检查与护理为主,以保障胃管通畅状态并减少相关并发症出现几率,具体护理事宜包含定期进行胃管冲洗,防止堵塞并且每日审视胃管的固定情形,保证其不移位也不造成其他方面损伤,在口腔综合护理方面,护理人员会按周期给患者做口腔清洁,杜绝因口腔卫生实际状况欠佳引起的误吸或感染,此外护理人员还得照看患者的整体状况,尤其是针对易造成误吸的患者,采用有效的预防手段,降低相关并发症的诱发频率。就胃管的拔除管理而言,常规护理组患者的胃管拔除由主治医师按照患者的恢复情形做判定,医生会依照患者的临床症状跟病情走向,评估是否适宜做胃管拔除的相关工作,通常是等患者吞咽功能恢复、胃肠功能逐步恢复且无额外营养需求时进行拔管,拔除实施时,主治医师会全面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诸如血压、心跳速率、呼吸等,护卫患者身体无恙,在导管去掉后的护理中,医护人员会继续把控患者的状态,保障胃肠功能全部复原,并迅速处置任何出现的不适症状[1]。与药物治疗方面,患者按照个体差异接受常规药物治疗,众多脑梗死患者需长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防止血栓生成,习见的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一般以100mg/d的量开启治疗,治疗预定为3个月,并结合患者的病情去调整用药剂量或更换药物,就一些患者而言,还需要额外添加降血糖药物、降脂药物等,具体药物类型与用量根据患者自身的身体状况、血糖及血脂水平等指标来敲定,此外患者在治疗期间还需要按惯例定期接受相关检查,监测药物对身体的影响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形[2]

1.2.2观察组于常规护理基础之上,观察组患者,采取品管圈方式做综合干预,首先护理团队造就了一个专门的品管圈小组,该小组由多名积累了充足护理经验的护理人员组成,按照既定周期召开小组会议,探究与剖析胃管护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及对应方案。小组成员全面分析现有护理流程中的缺陷环节,审核改进举措,并积极落实进具体的护理工作里,品管圈方法的核心观念是借助团队配合、持续进步和周期性审查,增进护理成效,增进整体护理绩效,采用此类办法,观察组患者胃管护理运作阶段的问题被及时识别处理,护理流程更往规范科学靠。就护理人员培训而言,护理小组按期举办胃管管理培训活动,主要强化护理人员针对胃管管理的专业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水平,保证每个护理人员都可掌握最新的护理方法及技巧,培训内容包含但不仅限于胃管正确使用的规程、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应对方案、胃管护理里的关键环节等,同时护理团队强化跟患者家属的交流,通过定时给家属讲胃管使用及管理的注意要点,增进家属参与及配合的积极性,患者家属的理解跟支持有助于更有秩序地实施胃管护理,降低多余的护理差错及隐患[3]。品管圈小组皆定期对护理效果开展评估,还把护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改进进展反馈给护理人员和患者家属,依靠这种不间断的评估与反馈,护理质量实现明显的显著提升,品管圈方法不但增进了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还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患者和家属对护理工作的赞同与支持,进一步促进了患者的护理体验[4]。就药物治疗而言,观察组患者也接受惯用的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当中核心是抗血小板药物运用,主要以阿司匹林当作范例,阿司匹林一般以100mg/d的剂量开展治疗系列安排,治疗占用3个月,以降低脑血栓形成、再发的风险,同时按照患者的实际病情,治疗过程中或许还会采用别的药物,诸如降血糖药与降脂药等,治疗方案会结合患者的血糖水平、血脂水平等情况做个性化调整,此外于观察组患者用药阶段里,护理人员还会按时段查看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保证药物治疗既安全又有效[5]

1.3观察指标1.胃管非计划性拔管率:指患者在住院期间里面,因各类状况(像不适应、误操作导致的情况等)拔除胃管的比例。2.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涉及误吸、胃管堵塞、胃管脱落等并发症的发生实例。3.患者满意度:采用开展问卷调查评估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选用Likert五点量表评分(1表示极其不满意,5反映出非常满意)。4.护理质量评分:基于改进后的护理流程对护理质量做评估,评分标准由品管圈小组酌定。

1.4统计学方法本研究使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X2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胃管非计划性拔管率

观察组的非计划性拔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而言,观察组的非计划性拔管率为4.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1.5%。

1胃管非计划性拔管率评分对比表

组别

样本数

非计划性拔管率(%)

t

P

观察组

26

4.6

2.10

0.039

对照组

26

11.5

2.10

0.039

2.2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8%,低于对照组的12.3%。

2:并发症发生率评分对比表

组别

样本数

并发症发生率(%)

t

P

观察组

26

3.8

2.53

0.015

对照组

26

12.3



2.3患者满意度

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为92.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5%。

3:患者满意评分对比表

组别

样本数

患者满意度(%)

t

P

观察组

26

92.3

3.07

0.003

对照组

26

78.5



2.4护理质量评分

观察组的护理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护理质量评分为95.2±3.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4±5.2

4:护理质量评分对比表

组别

样本数

护理质量评分

t

P

观察组

26

95.2±3.6

4.65

0.000

对照组

26

85.4±5.2



3讨论本研究通过引入品管圈方法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胃管管理进行了干预,结果表明品管圈成功把非计划性拔管率降低,还明显降低了相关并发症的发作次数,完善了患者的护理质量及满意度,研究结果进一步考实了品管圈作为质量管理工具的有效性,表明该方法可借助系统化的护理流程优化、持续的培训、团队协作以及定期的反馈机制,实现护理质量增进,而且在实际应用当中收获了显著的成效。品管圈方法作为一种体现现代风采的质量管理工具,看重经由团队合作和持续改良,逐步优化工作程序,在胃管护理实践时段,品管圈的采用促使护理人员专业技能提升以及责任心的强化,经由定期的培训与学习,护理人员可掌握最新的护理技术与理论知识,降低操作差错,保障胃管护理达成安全与有效要求,同时品管圈小组依靠定期讨论及总结护理中的问题,优化了护理流程与操作要求,进一步弱化了非计划性拔管的风险,跟对照组的常规护理相比,品管圈干预组在非计划性拔管率、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等方面均实现了极为明显的提升[6]。对照组患者虽照样接受了常规护理,但该护理模式相对单一化,没能充分唤起护理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在常规的护理工作里,就算达成了患者的基本需求,如维持胃管的流畅与卫生状况好,但因为缺乏对护理流程的优化及系统重建,未能有效降低胃管非主动性拔管的发生率,也未在提高护理质量、增进患者满意度方面达到理想效果,相比之下品管圈干预组通过革新护理流程、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态度塑造以及与患者家属紧密沟通互动,在优化患者护理体验和降低医疗风险方面呈现明显优势[7]。然而本研究也察觉到一定局限性,首先鉴于样本量不多,暂时无法全面测度品管圈方法在胃管管理里的长期成效和广泛适用程度,因此往后的研究需扩大样本量,继而延长随访阶段,以进一步验证品管圈方法在不同患者群体及长期护理阶段中的作用,其次品管圈作为实施质量管理的手段,深入开展其跟其他质量管理方法的比较研究也值得开展,未来可考量把品管圈与其他护理管理模式作对比,研究其在不同护理情形下的长处和应用意义。

参考文献:

[1]赵丽云,梁素玲,李秀莹,等.基于品管圈构建妇科腹腔镜术后尿潴留预警体系的应用效果[J].妇儿健康导刊,2024,3(24):160-163.

[2]张琼,景子杰,钱欢,等.品管圈活动降低护士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医用耗材管理时间的应用评价[J].外科研究与新技术(中英文),2024,13(04):350-353.

[3]王轶宁.品管圈在医院病案信息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24,40(35):158-160.

[4]李宇扬,潘南莲,何耀杰,等.基于课题达成型品管圈构建患者需求导向型的出院带药新模式[J].中国医药导刊,2024,26(12):1257-1266.

[5]唐静,林娟,周茹,等.集束化护理联合3M透明敷贴对新生儿留置胃管非计划性拔管率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24,10(06):153-155.

[6]张倩,张春谊,李蕊萌,等.术前健康宣教降低头颈癌修复重建患者非计划性拔除留置胃管效果观察[A]2020年全国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学术大会暨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头颈肿瘤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创新超越、共赢未来论文汇编[C].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头颈肿瘤专业委员会,中华口腔医学会,2020:1.

[7]袁选花,朱丽辉,徐宏宇,等.品管圈活动对降低小儿普外科留置胃管非计划性拔管率的影响[J].当代护士(上旬刊),2020,27(08):187-189.

作者简介:徐羿(2000--),女,汉族,重庆云阳人,本科学历,护师,现就职单位:云阳县中医院,研究方向:探讨品管圈在降低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留置胃管非计划性拔管率的应用效果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