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内科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期间的精细化护理对预后的影响分析

期刊: 健康文摘 DOI: PDF下载

王梦云

黔西南州人民医院,贵州 兴义 562400

摘要

目的:探究急诊内科感染性休克患者在液体复苏期间采用精细化护理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24年7月至2025年1月期间在某医院急诊内科接受治疗的感染性休克患者92例,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加用精细化护理。比较两组预后,包括死亡率、MODS发生率、住院时间、护理满意度及液体复苏相关指标。结果:在液体复苏相关指标方面,观察组液体复苏达标时间、乳酸清除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急诊内科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期间进行精细化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降低死亡率和MODS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护理满意度,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急诊内科;感染性休克;液体复苏;精细化护理;预后

正文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选取20247月至20251月某医院急诊内科接受治疗的感染性休克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男女不限)。排除合并严重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对象;严重凝血功能异常对象;妊娠期、哺乳期女性;精神疾病对象;临床资料不完整的对象。观察组年龄范围为22-73岁,感染部位分布为肺部感染20例、腹腔感染15例、泌尿系统感染7例、其他部位感染4例。对照组年龄范围为23-74岁,感染部位包括肺部感染19例、腹腔感染16例、泌尿系统感染6例、其他5例。

2.研究方法

2.1对照组护理方案

病情监测: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脉搏、血压等,每30分钟-1小时记录1次。

液体复苏护理:按照医嘱进行液体复苏,选择合适的液体种类和输注速度,观察患者对液体的反应,如血压、尿量等变化。

基础护理: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给予吸氧;协助患者翻身、叩背,预防压疮和肺部感染;做好口腔护理和皮肤护理。

用药护理:遵医嘱给予抗感染、血管活性药物等治疗,观察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

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感染性休克相关知识、治疗过程、注意事项,解答疑问。

2.2观察组护理方案

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精细化护理,具体如下:

成立精细化护理小组:由急诊内科主治医师1名、护士长1名、主管护师2名和护师2名组成,小组人员均接受过感染性休克液体复苏相关知识和精细化护理技能培训。

2.2.1液体复苏精细化管理:

液体选择与评估:根据患者的病情、体重、心功能等情况,协助医生选择合适的液体(如晶体液、胶体液),并精确计算液体需要量。在液体复苏过程中,采用PiCCO(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等技术动态监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如心输出量、胸腔内血容量、血管外肺水等,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液体输注速度和量,避免容量过负荷。

输注管理:使用输液泵控制液体输注速度,确保液体匀速输入。严格无菌操作,避免输液反应。每小时记录液体出入量,维持液体平衡。

生命体征与组织灌注监测:除常规监测生命体征外,增加对乳酸水平、中心静脉压(CVP)、尿量、皮肤温度和色泽等的监测频率,每15-30分钟记录1次。根据乳酸清除率和CVP等指标评估组织灌注改善情况,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报告医生。2.2.2并发症预防护理:

肺水肿预防:密切观察患者呼吸频率、深度、肺部啰音等情况,若出现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下降、肺部湿啰音等,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如减慢输液速度、给予利尿剂等。

电解质紊乱预防:定期检测患者电解质水平,根据检测结果调整补液成分,维持电解质平衡。

压疮与深静脉血栓预防:每2小时协助患者翻身1次,使用防压疮气垫床;指导患者进行肢体被动活动,促进血液循环,必要时使用抗血栓袜或抗凝药物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心理护理:感染性休克患者病情危急,患者及家属易产生焦虑、恐惧等情绪。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及家属沟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病情和治疗进展,给予心理支持和安慰,缓解其不良情绪,增强治疗信心。

营养支持护理:根据患者的胃肠道功能情况,尽早给予肠内营养支持。在进行肠内营养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腹胀、腹泻、呕吐等不良反应,调整营养制剂的种类和输注速度。对于不能耐受肠内营养的患者,给予肠外营养支持,保证患者营养需求。

2.3评估指标

预后指标:包括死亡率、MODS发生率、住院时间。

液体复苏相关指标:液体复苏达标时间(达到预设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如CVP 8-12cmH2O、平均动脉压65mmHg等的时间)、乳酸清除时间(乳酸水平降至正常范围的时间)。

护理满意度:采用自制的护理满意度问卷进行评估,问卷内容包括护理态度、护理技能、病情观察及时性等方面,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3个等级,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2.4数据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两组患者预后指标比较

观察组死亡率为8.70%,低于对照组的23.91%(P<0.05);观察组MODS发生率为10.8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8.26%(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为(12.35±2.14)天,短于对照组的(16.87±2.56)天(P<0.05)。

2、两组患者液体复苏相关指标比较

观察组液体复苏达标时间及乳酸清除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

3、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5.65%,高于对照组的80.43%(P<0.05)。

三、讨论

感染性休克病情凶险,进展迅速,液体复苏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措施,但复苏过程中护理质量至关重要。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经精细化护理后,其死亡率、MODS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住院时间明显缩短。表明精细化护理可有效改善感染性休克患者的预后。

精细化护理通过成立专业的护理小组,对液体复苏过程进行精准管理。采用PiCCO等先进监测技术动态评估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能够为医生调整治疗方案提供准确依据,避免了盲目补液导致的容量过负荷等问题,有利于维持患者的循环稳定,改善组织灌注,从而降低死亡率和MODS发生率。同时,精细化护理加强了对生命体征和组织灌注指标的监测,可及时察觉病情变化并采取对应措施,促进患者康复,缩短住院时间。

在液体复苏相关指标方面,观察组液体复苏达标时间和乳酸清除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说明精细化护理能够提高液体复苏的效率。这是因为精细化护理在液体选择、输注速度调整等方面更加科学合理,结合动态监测指标及时优化复苏方案,使患者能够更快达到复苏目标,促进乳酸清除,改善组织缺氧状态。

护理满意度是衡量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观察组该指标水平高于对照组,主要得益于精细化护理更加注重患者的个性化需求和心理感受。通过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提供心理支持和营养支持等全方位的护理服务,提升了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认可与信任度,进而提高了护理满意度。

四、结论

对急诊内科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期间进行精细化护理,能有效降低患者死亡率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和液体复苏相关时间,提高护理满意度,改善患者预后。因此,精细化护理值得在临床急诊内科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护理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田,黄燕,卢神雷,等.精细化优质护理对感染性休克患者有创动脉血压监测的护理效果[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20(17):36-38.

[2]张琰,王欣然,张艳.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后低体温及凝血功能异常影响因素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17(5):1-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