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内科危重症患者早期预警评分系统的临床应用与护理干预效果研究
摘要
关键词
早期预警评分系统;急诊内科;危重症患者;护理干预;临床应用
正文
一、引言
急诊内科作为医院救治急危重症患者的重要前沿阵地,患者病情往往复杂多变、进展迅速,及时准确地评估病情并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对于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传统的病情评估方式主要依赖医护人员的临床经验,存在主观性强、准确性不足等问题。早期预警评分系统是一种基于患者生命体征等指标的量化评估工具,能够对患者病情进行快速、客观的评价,有助于早期识别危重症患者的病情变化。同时,结合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可进一步优化救治流程,提高护理质量。
二、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24年6月到2024年12月这段期间,本医院急诊内科接收治疗的200例危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急诊内科危重症疾病相关诊断标准;年龄≥18岁;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参与研究的相关协议。排除标准:存在严重精神障碍,无法配合研究;合并严重多器官功能衰竭,预计生存期短于研究观察周期;中途转院或自动出院,无法完成完整观察的患者。本次研究运用了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男性58例,女性42例;患者最小18岁,最大85岁,平均年龄(52.3±10.5)岁;疾病类型包括急性心肌梗死30例、重症肺炎25例、急性脑卒中20例、其他急危重症25例。对照组中,男性55例,女性45例;患者最小20岁,最大83岁,平均年龄(51.8±11.2)岁;疾病类型包括急性心肌梗死28例、重症肺炎27例、急性脑卒中22例、其他急危重症23例。进行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二)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包括病情观察,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等;遵医嘱进行治疗护理操作,如给药、吸氧、心电监护等;做好患者的基础护理,如口腔、皮肤、管道的护理等;同时进行健康宣教,告知患者或其家属有关疾病的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早期预警评分系统并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早期预警评分系统应用:患者入院后,由经过专业培训的医护人员按照早期预警评分系统的标准,对患者的心率、呼吸频率、收缩压、体温、意识状态等指标进行评分。心率、呼吸频率、收缩压、体温按不同区间分别计0-3分,意识状态依清醒程度对应0-3分,总分0-15分,分值越高代表患者的病情越严重。根据评分结果,制定相应的护理和救治措施,如评分≥4分,立即启动急救应急预案,调配抢救资源。
针对性护理干预:根据早期预警评分结果和患者病情,进行个性化护理。对于评分较高、病情危重的患者,加强生命体征监测频率,每15-30分钟记录一次;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瞳孔等变化;提前准备好急救药品和器械,确保抢救工作及时开展。同时,给予心理护理,缓解患者及家属的紧张、焦虑情绪,增强其治疗信心。对于病情相对稳定的患者,指导其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如肢体活动、呼吸训练等,并加强健康教育,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三)观察指标
病情评估准确率:以最终确诊结果和病情发展实际情况为标准,对比早期预警评分系统评估结果与实际情况,计算病情评估准确的患者例数占总患者例数的比例。
抢救成功率:统计患者经过救治后病情好转、生命体征稳定的例数,计算抢救成功患者例数占总抢救患者例数的比例。
住院时间:记录患者从入院到病情稳定或转出急诊内科的时间。
并发症发生率:统计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感染、压疮、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例数,计算并发症发生患者例数占总患者例数的比例。
护理满意度:使用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从护理服务态度、专业技术水平、健康教育效果等方面进行调查,将满意度分为三类,如: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
(四)统计方法
运用SPSS 25.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三、结果
(一)病情评估准确率
观察组为92.00%(92/1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00%(78/100)(χ²=7.297,P=0.007<0.05)。
(二)临床指标
观察组抢救成功率85.00%高于对照组72.00%(χ²=6.383,P=0.011<0.05);住院时间(7.5±2.3)天短于对照组(10.2±3.1)天(t=6.347,P<0.001);并发症发生率10.00%(10/100)低于对照组22.00%(22/100)(χ²=6.275,P=0.012<0.05)。
(三)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94.00%(94/100)高于对照组82.00%(82/100)(χ²=7.561,P=0.006<0.05)。
四、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应用早期预警评分系统结合针对性护理干预后,病情评估准确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早期预警评分系统通过对患者生命体征等关键指标进行量化评分,减少了医护人员主观判断的偏差,能够更准确地识别患者病情的危重程度,为后续的治疗和护理提供可靠依据。
在抢救成功率方面,观察组高于对照组。这是因为早期预警评分系统能够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变化,提前启动急救应急预案,使医护人员能够迅速采取有效的抢救措施,争取了宝贵的抢救时间。同时,针对性护理干预确保了抢救过程中的各项护理操作准确、及时,提高了抢救的成功率。
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早期预警评分系统有助于医护人员及时调整治疗和护理方案,促进患者病情恢复,从而缩短住院时间。而针对性护理干预通过加强病情监测、基础护理和康复指导等措施,有效预防了并发症的发生,减轻了患者痛苦,也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出院。
此外,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早期预警评分系统的应用使护理工作更加科学、规范,针对性护理干预满足了患者的个性化需求,同时良好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增强了患者及家属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提升了护理服务质量,进而提高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然而,本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研究样本仅来自一家医院的急诊内科,样本量相对较小,可能存在一定的选择偏倚,研究结果的普遍性有待进一步验证。五、结论
早期预警评分系统在急诊内科危重症患者中的临床应用,结合针对性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提高病情评估准确率和抢救成功率,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改善急诊内科危重症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广应用。同时,在应用过程中,应不断总结经验,进一步优化评分系统和护理干预措施,以更好地服务于急诊内科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
参考文献:
[1]李欢.危重症儿童早期预警评分在急诊创伤患儿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医药,2025(2):098-102.
[2]岳燕凤,常瑾瑾.心电图联合早期预警评分对心内科危重症患者预后的评估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24(15):8-11.
[3]陈挺,张雪峰.急诊内科危重症心力衰竭患者伴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乡村医药,2024(6):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