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导向镇静方案在重症创伤患者中的应用及对谵妄发生率的影响研究
摘要
关键词
目标导向镇静方案;重症创伤患者;谵妄发生率
正文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2023年1月-2024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00例重症创伤患者。纳入标准:符合重症创伤诊断标准且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SS)≥16分;年龄区间在18到75岁之间;入住ICU≥24小时;患者或家属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有精神或神经系统疾病史、严重肝肾功能障碍、镇静药物过敏、妊娠或哺乳期女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ISS评分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二)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镇静方案。临床医生依据自身经验,结合患者体重及病情状况,选择合适的镇静药物,主要包括丙泊酚、咪达唑仑等。丙泊酚初始剂量设定为1-2mg/(kg・h),咪达唑仑初始剂量为0.03-0.05mg/(kg・h)。在镇静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及生命体征变化,以患者安静、无明显躁动为调整目标,适时调整镇静药物剂量,但缺乏明确的量化标准与规律的评估周期。
观察组:实施目标导向镇静方案。以Richmond躁动-镇静评分(RASS)为评估工具,将镇静目标设为RASS评分-2-0分。选用与对照组相同药物及初始剂量,每30分钟进行1次RASS评分。若RASS评分>0分,增加药物剂量10%-20%;<-2分,减少剂量10%-20%;处于-2-0分则维持剂量。同时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和意识状态,出现不良反应及时处理。
(三)观察指标
镇静相关指标:详细记录两组患者从开始实施镇静治疗至RASS评分达到目标范围(-2-0分)所用的时间,即镇静达标时间;精确统计患者机械通气持续的天数;准确记录患者在ICU的住院时长。
谵妄相关指标:每日由经过专业培训的医护人员,采用意识模糊评估量表(CAM-ICU)对患者进行谵妄评估。全面记录两组患者谵妄的发生例数,计算谵妄发生率;同时,精确统计发生谵妄患者的谵妄持续天数。
认知功能指标: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28天后,使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对患者进行认知功能评估。MMSE评分范围为0-30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认知功能越好。通过对比治疗前后的评分变化,评估不同镇静方案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血流动力学指标:在治疗前及治疗28天后,运用专业的医疗设备,准确监测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等关键血流动力学指标。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情况,评估镇静方案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性的影响。
(四)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一)两组患者镇静相关指标比较
观察组镇静达标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
(二)两组患者谵妄相关指标比较
观察组谵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谵妄持续时间更短(P<0.05)。
(三)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认知功能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MMSE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
(四)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MAP、CVP变化幅度小,HR下降更显著,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三、讨论
本研究结果充分表明,观察组在采用目标导向镇静方案后,在多个关键指标上均展现出显著优势。在镇静达标时间方面,观察组显著短于对照组,这得益于目标导向镇静方案以RASS评分作为精准的镇静目标,通过规律、高频次的评估与严谨的剂量调整规则,能够迅速将患者的镇静深度调整至理想范围,有效避免了因盲目调整药物剂量导致的镇静时间延长。在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上,观察组同样明显缩短,这进一步说明精准的镇静管理有助于减少患者因镇静不当引发的并发症,如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深静脉血栓等,从而加速患者康复进程,缩短住院周期。
在谵妄方面,目标导向镇静方案通过动态、精准地调控镇静药物剂量,维持稳定且适宜的镇静深度,有效降低了镇静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不良刺激,减少了药物蓄积引发的神经毒性。同时,稳定的镇静状态有助于缓解患者的应激反应,改善睡眠质量,从多个环节降低了谵妄的发生风险。而谵妄持续时间的缩短,对于减轻患者神经系统损伤、促进认知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在认知功能方面,治疗后观察组MMSE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目标导向镇静方案对患者认知功能具有积极的保护作用。重症创伤患者在ICU治疗期间,面临着疾病本身、手术创伤、镇静药物等多种可能损害认知功能的因素。目标导向镇静方案通过严格控制镇静深度,避免了镇静过度对大脑神经元的长时间抑制,为神经功能的恢复创造了有利条件。此外,该方案有助于维持患者内环境稳定,减少因应激反应、代谢紊乱等因素对认知功能的不良影响。
在血流动力学指标上,治疗后观察组较对照组更为稳定。重症创伤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血流动力学紊乱,而不恰当的镇静治疗可能进一步加剧这种不稳定。目标导向镇静方案在保证有效镇静的同时,能够根据患者实时的生命体征变化,及时、精准地调整药物剂量。当患者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异常等情况时,可迅速优化镇静方案,避免因镇静过度导致的循环抑制,从而维持血流动力学的平稳。
四、结论
综上所述,目标导向镇静方案应用于重症创伤患者,能够显著提升镇静治疗的精准性与有效性,有效缩短镇静达标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降低谵妄发生率及持续时间,同时对患者认知功能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有助于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该方案为重症创伤患者的镇静治疗提供了一种科学、有效的新策略,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与推广前景。
参考文献:
[1]陈彤,张娣.早期目标导向镇静与血管内低温联合急救方案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25(1):95-99.
[2]蔺珊.持续浅镇静目标导向联合音乐疗法在ICU重症颅脑损伤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1(9):1351-13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