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人文关怀理论在护理服务中的路径研究
摘要
关键词
护理;人文关怀;护理服务;路径研究;健康照护
正文
一、引言
在医疗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期望已从“治好病”逐步转向“被尊重、被理解、被关爱”[1]。护理作为医疗体系中与患者接触最密切的环节,其服务质量直接影响患者的就医体验与治疗效果。然而,当前部分医疗机构仍存在重技术、轻人文的现象,导致护患沟通不畅、患者满意度不高、护理人员职业倦怠等问题频发。
世界卫生组织(WHO)明确指出,优质的护理服务应包含技术性照护与情感性支持两个维度[2]。护理人文关怀理论正是强调以患者为中心,尊重其人格尊严、情感需求与文化背景,通过情感支持、有效沟通、环境优化等手段,实现身心整体照护。因此,深入研究人文关怀理论在护理服务中的实施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
二、护理人文关怀的理论内涵
人文关怀(Humanistic Care)源于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尊重与关爱[3]。在护理领域,美国护理学家Jean Watson提出的“护理关怀理论”最具代表性。该理论认为,护理的本质是“关怀”,护理人员应通过“关爱关系”促进患者的健康与康复。
Watson将护理关怀分为十大要素,包括:形成人文-利他主义价值体系、灌输信心与希望、培养对自我及他人的敏感性、建立信任关系、鼓励情感表达、系统性使用科学问题解决方法、促进人际间帮助-信任关系、创造支持性、保护性、矫正性的心理、社会、精神、文化环境、满足基本需求、存在主义-现象学力量等[4]。
此外,Leininger的“跨文化护理理论”也强调护理应尊重患者的文化背景与信仰,提供符合其文化需求的个性化照护[5]。这些理论共同构成了护理人文关怀的理论基础,强调护理不仅是技术操作,更是一种情感交流与精神支持。
三、人文关怀在护理服务中的实践价值
人文关怀在护理服务中具有深远的实践价值。首先,它显著提升患者的满意度与治疗依从性。通过倾听、共情及尊重隐私等关怀行为,患者感受到被理解与尊重,从而增强对护理人员的信任,积极配合治疗,减少矛盾冲突。其次,人文关怀有助于缓解住院患者常见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通过情感支持与心理疏导,促进其心理康复与整体健康。
四、护理人文关怀的实施路径
(一)理念层面:构建人文关怀文化
护理人文关怀的实施始于理念的培育与文化的塑造。在教育环节,应将医学伦理、心理学、社会学及沟通艺术等课程深度融入护理专业教学体系,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模拟与临床实践等多元方式,强化学生的人文意识与共情能力,使其在职业初期便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价值观。医疗机构亦需将“尊重生命”“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入组织文化,通过开展专题讲座、设立人文护理示范岗、组织人文主题宣传等形式,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唯有当人文精神内化为全体医护人员的自觉追求,关怀行为才能从制度要求升华为职业本能,真正实现护理服务从技术导向向人性关怀的深层转变。
(二)制度层面:建立支持性管理机制
制度保障是人文关怀可持续推进的关键支撑。医院应制定《人文护理服务规范》《护患沟通指南》等标准化文件,明确关怀行为的具体要求与评估指标,并将其纳入护理质量考核体系,与绩效、评优及职称晋升挂钩,形成正向激励机制。同时,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避免因人力不足导致关怀缺失,推行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确保患者拥有相对固定的护理责任人,促进护患关系的连续性与深度发展。此外,应建立护理人员心理支持系统,提供减压辅导与心理援助,缓解职业倦怠;并完善患者反馈机制,通过满意度调查与投诉处理,及时发现问题,持续优化服务流程,构建科学、人性化的管理闭环。
(三)实践层面:落实具体关怀措施
人文关怀的生命力在于日常实践中的细致落实。护理人员需掌握积极倾听、非语言沟通、共情表达等技巧,在交接班、健康宣教及操作前充分沟通,使用通俗温和的语言,避免冷漠或专业术语堆砌。应尊重患者的个体差异,关注其文化背景、信仰与生活习惯,提供个性化照护;在涉及隐私的操作中注重遮挡与知情同意。营造安静、整洁、温馨的病房环境,通过音乐、绿植等元素缓解患者焦虑。主动关注患者情绪,对焦虑、孤独或临终者给予陪伴与心理支持,并通过电话随访、线上平台等方式开展延续护理,体现服务的温度与连续性。
五、人文关怀实践中的主要挑战与系统性对策
(一)工作负荷与时间困境
护理人员普遍面临高强度的工作压力,繁重的临床任务与文书工作挤占了本应用于人文关怀的时间与精力。在“保安全、保技术”的优先级下,情感交流、心理支持等关怀行为常被压缩甚至忽略。破解此困境需从管理层面优化资源配置,合理排班,减少非护理性事务负担,如简化文书流程、配备辅助人员负责取药送检等。同时,推行责任制护理,保障护士有相对固定的服务对象与稳定交流时间,使其在高效完成技术操作的同时,能够从容践行人文关怀,实现技术与温度的平衡。
(二)人文素养与能力差异
尽管关怀理念普及,部分护理人员仍缺乏有效沟通、共情表达与心理支持的专业能力,导致关怀流于形式。对此,应加强系统化在职培训,定期组织人文护理工作坊、典型案例分析与情景模拟演练,提升护士识别情绪、回应需求、处理冲突的实践技能。通过经验分享与团队督导,促进人文素养的内化与提升。唯有持续赋能,才能使护理人员具备将关怀理念转化为具体、温暖、有效行为的能力,真正实现“知行合一”。
(三)评价机制与标准缺失
人文关怀具有主观性与过程性,难以通过量化指标全面衡量,易在绩效考核中被边缘化。为避免“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应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采用“客观数据+主观感知”相结合的方式。如将患者满意度、投诉率、护患沟通记录完整性等作为客观参考,辅以同行评议、患者访谈、服务案例评审等主观评价。通过多维度、动态化的评估,真实反映人文关怀的实施质量,并将其纳入质量改进循环,推动服务持续优化。
六、结语
护理人文关怀不仅是护理伦理的要求,更是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途径。它要求护理人员在精湛技术之外,注入情感、尊重与理解。通过构建人文理念、完善制度保障、落实具体措施、融合现代技术,人文关怀才能真正融入护理服务的每一个环节,让患者在治疗疾病的同时,感受到生命的尊严与温暖。护理工作,始于技术,成于关怀。唯有将“心”融入“术”,方能实现护理的真正价值。
参考文献
[1] Hinga Ojeda Johnny Edinson, Arévalo Córdova Tania Diciana, Medina Quizhpe Carlos Hugo, et al. PATIENT-CENTERED CARE AS A TOOL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HEALTH SERVICE [J]. EPR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ltidisciplinary Research (IJMR), 2025: 245–247.
[2] 赵梦晶.养老护理员情感劳动状况及支持策略研究—基于X养老机构的调查[D].陕西:西北大学,2022.
[3] 杨蕊.人文关怀联合心理护理在产科病房中的应用[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25,42(04):432-434.
[4] Bu X, Wang Y, Du Y, et al. RETRACTED ARTICLE: Bridge the gap caused by public health crises: Medical humanization and communication skills build a psychological bond that satisfies Patient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Equity in Health, 2024, 23(1).
[5] 林珠霞.Leininger跨文化理论的心理护理改善冠心病患者自护能力的研究[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25,15(05):66-68.
作者简介:刘怡婕,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