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HIV/AIDS患者心理健康干预模式的构建与应用效果评价

期刊: 健康文摘 DOI: PDF下载

梁华

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绵阳四〇四医院) 621000

摘要

中老年HIV/AIDS患者受生理衰退、疾病stigma、社会支持不足等因素叠加影响,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现有干预方案多缺乏针对性与系统性。基于该群体心理需求特征,构建涵盖心理疏导、社会支持整合、疾病认知教育及自我管理赋能的心理健康干预模式。该模式临床应用中,有效改善患者情绪状态,提升心理弹性与社会参与能力,提高疾病治疗依从性与自我管理水平,为患者心理健康服务提供可操作框架,对改善生活质量、促进疾病规范管理意义重大。


关键词

中老年HIV/AIDS患者;心理健康干预模式;应用效果评价;心理支持;治疗依从性

正文


一、中老年HIV/AIDS患者心理健康干预模式的构建

1.1干预模式构建的需求基础

中老年HIV/AIDS患者心理健康需求呈多层次性。心理层面,患者易生自我否定、死亡恐惧等负面认知,叠加社会偏见,焦虑、抑郁发生率高于普通中老年群体,对专业心理疏导需求迫切;社会支持层面,患者多面临家庭角色重构、社交圈萎缩,部分患者因疾病暴露担忧遭遇就业歧视或邻里排斥,进一步加剧社会隔离,需外部支持系统补充;疾病认知层面,多数患者对疾病机制、治疗及预后认知不足,易生心理压力,亟需针对性认知教育。干预模式需以“需求导向”为核心,实现全方位覆盖。

1.2干预模式的核心维度

1.2.1心理疏导模块

采用适配中老年认知特点的干预技术,以认知重构为核心,结合放松训练、正念减压开展个性化疏导。通过一对一咨询修正“疾病即死亡”“患病即耻辱”等非理性信念;教授腹式呼吸等情绪管理技巧;借团体活动(如主题分享会、同伴支持小组等)促进患者经验分享,在相互共情中减少孤独感。

1.2.2社会支持整合模块

构建“家庭-社区-医疗”三维支持网络。家庭层面开展指导课程,帮助家属正确认知疾病、掌握沟通技巧;社区层面联合卫生服务中心与公益机构建立互助小组,开展健康讲座、书法绘画兴趣班等活动,帮助患者在兴趣交流中重建社交联结;医疗层面设个案管理师,提供全程咨询与随访,衔接医疗与社会支持。

1.2.3疾病认知教育模块

采用“分层教育+通俗化表达”。针对低文化患者,以图文、视频讲解病毒机制与药物副作用应对;针对高认知患者,开展专题讲座;建“医患沟通微信群”,实时推送知识、解答疑问。

1.2.4自我管理赋能模块

围绕“疾病管理+心理调适”培训。疾病管理上,指导患者掌握用药记录、指标解读,建立规律用药习惯;心理调适上,引导制定情绪日记;鼓励参与社会活动,重建自我价值感。

1.3干预模式的实施路径

采用多学科协作(MDT)模式,组建感染科医生、临床心理师、社会工作者、社区护士团队,明确各角色职责。每月召开1次MDT团队会议,同步患者干预进展,共同解决家属认知偏差、社区资源短缺等问题;根据患者年龄、文化、心理状态及疾病进展,制定个性化方案,设阶段性目标,通过定期随访(每月1次线下+每两周1次线上)动态调整干预内容。

二、中老年HIV/AIDS患者心理健康干预模式的应用效果评价

2.1应用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2.1.1心理状态指标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及心理弹性量表(CD-RISC)评估。SAS/SDS标准分越高,焦虑、抑郁越重;CD-RISC总分越高,心理弹性越强。

2.1.2社会功能指标

通过社会参与度问卷(社交、休闲、家庭事务参与)与家庭支持满意度量表(5级评分)评估,总分越高,社会参与能力、家庭支持质量越好。

2.1.3疾病管理指标

通过用药依从性问卷(4级评分)与自我管理能力量表(疾病监测、治疗配合、健康生活方式)评估,总分越高,依从性、自我管理能力越强。

2.2干预模式的应用效果呈现

该模式在某省3家传染病医院、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试点,纳入82名患者,干预周期6个月。结果显示:患者SAS标准分从58.6±7.5降至45.2±6.8,抑郁发生率从68.3%降至32.9%;CD-RISC总分从52.3±10.5升至68.7±11.2,坚韧与乐观维度提升显著。

社会功能方面,患者每周社交次数从1.2次增至2.8次,家庭支持满意度从3.2±0.8升至4.1±0.6,部分患者重新参与社区志愿活动(如协助整理健康档案),社交圈逐步恢复且社会价值感增强。

疾病管理方面,完全按时服药比例从56.1%升至84.1%;自我管理量表总分从48.5±9.6升至65.3±10.1,患者对CD4+T淋巴细胞计数等指标认知率从35.4%升至78.0%,主动向医护人员反馈身体不适的比例较干预前提高23.5%。

三、讨论

该干预模式突破传统单一辅导局限,实现“心理-社会-认知-疾病管理”协同干预,契合患者需求。核心优势:针对性强,适配中老年特点;系统性强,多学科协作避免碎片化;可操作性强,便于推广。

但模式存在局限:短期(6个月)效果评估为主,长期效果需追踪;试点集中城市,农村方案需优化。未来可引入数字化工具拓展覆盖,开展多中心长期研究完善模式。

四、结论

针对该群体构建的“四位一体”干预模式,临床应用效果显著,能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升社会功能与疾病管理能力,为干预提供实践方案。推广该模式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促进疾病规范治疗,对HIV/AIDS防治意义重大。未来需结合区域差异优化内容,延长追踪周期,提升模式科学性。

参考文献

[1]詹沈澳,翟文静,黄钰,等.HIV/AIDS患者孤独患病率的Meta分析[J].中国艾滋病性病,2024,30(11):1219-1225.

[2]游心怡,文琪,王文慧,等.HIV阳性男男性行为者心理健康素养的潜在类别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24,51(16):3029-3034+3067.

[3]李茂,陈小雪,刘宇,等.泸州市青年与老年HIV/AIDS患者污名化歧视、社会支持及抑郁的比较研究[J].西南医科大学学报,2024,47(04):334-338.

[4]张海清,朱彦娜,陈冰.健康教练技术对HIV/AIDS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生命质量的影响[J].青海医药杂志,2024,54(04):43-46.

[5]李蕊,邹雅琴,张晓冰,等.楚雄州60岁及以上HIV/AIDS患者生命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皮肤病与性病,2024,46(02):75-78.

[6]黄金花.影响HIV感染者/AIDS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干预措施研究[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24,37(01):89-9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