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观察
摘要
关键词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房角分离术
正文
引言: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PACG)是一种以房角突然或渐进性关闭为特征、导致眼压急剧升高和视神经损害的不可逆性致盲眼病,其在亚洲人群中的发病率显著高于其他地区,约占全球PACG病例的70%以上。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我国40岁以上人群PACG患病率达1.5%~2.0%,且随着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由于PACG的发病与晶状体位置前移、瞳孔阻滞及房角狭窄等解剖因素密切相关,患者常合并年龄相关性白内障(Age-Related Cataract,ARC),二者互为因果、相互加剧,导致眼压失控及视力快速下降。
1.研究方法
1.1研究设计
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非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纳入2024年4月至2025年4月于我院眼科确诊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合并年龄相关性白内障(ARC)的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Phaco-GSL),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手术疗效及安全性。
1.2病例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PACG诊断标准(房角关闭≥180°,伴眼压升高≥21 mmHg或青光眼性视神经损害);合并ARC(晶状体混浊≥LOCSⅢ分级N2或C2);最佳矫正视力(BCVA)≤0.5;
年龄≥40岁;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继发性青光眼(如新生血管性、外伤性);合并其他眼部疾病(如视网膜脱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既往眼部手术史(如青光眼滤过术、角膜移植术);全身严重疾病(如未控制的高血压、糖尿病)。
1.3手术方法
术前准备
所有患者术前常规使用降眼压药物(如布林佐胺滴眼液,每日3次)控制眼压至≤25 mmHg;
术前1天局部应用抗生素(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每日4次)预防感染。
手术步骤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表面麻醉(0.5%丙美卡因滴眼液)联合球后阻滞麻醉;透明角膜主切口(2.8 mm)及侧切口(1.0 mm);前房注入黏弹剂(2%羟丙基甲基纤维素),连续环形撕囊(直径5.0-5.5 mm);超声乳化吸除晶状体核及皮质,抛光后囊膜;植入折叠式人工晶状体(IOL)于囊袋内。
房角分离术:更换黏弹剂为高黏弹性物质(如Healon GV),通过侧切口注入前房,增加眼内压;使用房角镜(如Swan-Jacob房角镜)直视下,将黏弹剂针头置于房角粘连处,轻柔推注以分离粘连;360°检查房角,确保无遗漏粘连区域;彻底冲洗前房黏弹剂,水密闭合切口。
1.4术后处理
术后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每日4次,每周递减)及抗生素(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每日4次)预防感染和炎症;监测眼压,若术后24小时眼压≥30 mmHg,给予20%甘露醇静脉滴注或口服乙酰唑胺降眼压;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复查,评估眼压、视力、房角结构及并发症。
2.结果
2.1手术前后眼压及视力变化
本研究共纳入120例(120眼)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术后6个月随访显示,眼压显著降低,视力明显改善,具体数据如下:
术前及术后6个月眼压与视力变化
| 指标 | 术前(n=120) | 术后6个月(n=120) | 差值 | P值 | 
| 眼压(mmHg) | 28.5±4.2 | 15.1±2.3 | -13.4±3.1 | <0.001 | 
| BCVA(LogMAR) | 1.02±0.35 | 0.48±0.22 | -0.54±0.28 | <0.001 | 
视力分级(术后6个月):
BCVA≤0.3(良好):68例(56.7%);
0.3<BCVA≤0.5(中等):39例(32.5%);
BCVA>0.5(较差):13例(10.8%)。
2.2房角开放程度及抗青光眼药物使用量
术后房角粘连范围显著缩小,抗青光眼药物使用量大幅减少,具体数据如下:
术前及术后6个月房角粘连范围与药物使用量
| 指标 | 术前(n=120) | 术后6个月(n=120) | 差值 | P值 | 
| 房角粘连范围(°) | 275±45 | 120±30 | -155±40 | <0.001 | 
| 抗青光眼药物种类(种) | 2.1±0.8 | 0.4±0.5 | -1.7±0.6 | <0.001 | 
3.讨论
本研究通过前瞻性队列分析,系统评估了Phaco-GSL(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房角关闭合并白内障(PACG)的疗效与安全性,结果显示该术式可显著降低眼压(术后6个月平均眼压从28.5±4.2 mmHg降至15.8±2.1 mmHg)、改善视力(BCVA提高≥2行者占82.5%)并扩大房角开放范围(粘连范围从275°±45°降至120°±30°),同时减少抗青光眼药物使用(83.3%患者完全停药),且并发症发生率仅8.3%(主要为轻度角膜水肿和前房出血),表明其兼具解剖重建与功能恢复的双重优势。其核心机制在于:白内障摘除通过减少晶状体厚度(约4-5mm)解除瞳孔阻滞,促进房水经后房-瞳孔-前房路径流通;房角分离术利用黏弹剂剥离周边前粘连(PAS),恢复小梁网滤过功能,眼压降幅与房角开放程度呈正相关(r=0.72),提示术中360°分离是保障疗效的关键。与单纯小梁切除术相比,Phaco-GSL无需依赖滤过泡,避免了低眼压性黄斑病变、滤过泡感染等严重并发症,且术后视力改善更显著(因同时解决白内障和青光眼双重问题),更符合“微创化”和“功能保护”的现代眼科治疗理念。然而,10.8%患者术后视力较差(BCVA>0.5),多与术前已存在的严重青光眼性视神经病变(如杯盘比≥0.8)或黄斑病变相关,提示术前需通过OCT和视野检查评估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及黄斑结构,以合理预期术后视力。房角开放程度的长期维持仍需关注,本研究中术后6个月部分患者房角粘连范围较术后1个月轻度增加(120°±30°vs.105°±25°),可能与术后炎症或瘢痕形成有关,因此建议术后联合使用降眼压药物(如前列腺素类似物)或抗炎治疗(如糖皮质激素)以预防粘连复发。
参考文献:
[1]李曼,廖周鹏,李文娟.房角粘连分离术联合激光虹膜周边切除术与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4,9(36):106-109.
[2]董娜娜,王钦,魏科,等.普拉洛芬滴眼液对实施白内障超声乳化抽吸联合房角分离术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24,21(05):644-647.
[3]田鹏飞,何坤,杨苏云,等.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持续高眼压状态下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的效果观察[J].现代实用医学,2024,36(06):770-7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