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食水时间的长短对不完全性肠梗阻的影响
摘要
关键词
不完全性肠梗阻;禁食水时间;临床症状改善;并发症
正文
1资料与方法
收集2022年10月—2024年10月在漳县人民医院儿科收治并确诊为不完全性肠梗阻的患儿6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
根据禁食水时间的长短将患儿随机分为两组,短时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9个月~10岁,平均(6.13±1.72)岁;禁食水时间控制在24小时以内,期间给予开塞露一般灌肠、静脉补液和必要时抗感染等治疗,当腹痛、腹胀缓解、呕吐减轻,出现排气情况时,即尝试给予口服补液盐III和流质饮食,并在耐受后逐渐过渡至半流质饮食。
长时组30例,长时组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9个月~10岁,平均(6.29±1.91)岁。按照传统治疗模式,禁食水时间大于24小时,期间给予开塞露一般灌肠、静脉补液和必要时抗感染等治疗,在症状缓解明显后才逐步尝试给予口服补液盐III和流质饮食,并在耐受后逐渐过渡至半流质饮食。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长短及病因分布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临床表现有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和排气减少、稀水便,体格检查提示腹部膨隆、肠鸣音减弱或亢进;腹部平片显示肠管扩张积气,可见液气平面,符合不完全性梗阻表现;病程不超过72小时。排除标准:完全性肠梗阻或疑似肠套叠需急诊手术者;病程超过72小时者;既往接受过腹部手术导致粘连严重者同时存在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或全身感染明显者。
1.2治疗措施
所有患儿均实施基础治疗措施,包括开塞露一般灌肠,静脉补液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和酸碱平衡,并在必要时应用抗感染药物,根据具体病情给予退热干预。两组的区别集中在禁食水持续时间和肠内营养恢复的起始时点,而其他治疗方案均相同。
1.3观察指标
腹痛、腹胀、呕吐缓解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及首次排气时间;住院天数;治疗前后白细胞计数水平变化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包括低蛋白血症、中度脱水以及电解质紊乱。
1.4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26.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行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行x2检验进行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评价
2.1临床恢复情况比较
短时组在腹痛、腹胀、呕吐缓解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及首次排气时间方面均明显短于长时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短时组的平均住院天数少于长时组,两者差异同样显著(P<0.01)。
表1 两组患儿临床恢复情况比较(x̄±s)
| 指标 | 腹痛/腹胀/呕吐缓解时间(h) | 肠鸣音恢复时间(h) | 首次排气时间(h) | 住院天数(d) | 
| 短时组 | 23.6±6.5 | 28.5±7.2 | 36.7±8.4 | 3.8±2.1 | 
| 长时组 | 35.2±8.1 | 41.3±9.6 | 52.4±10.2 | 5.1±2.8 | 
| t值 | 6.01 | 5.61 | 6.09 | 4.35 | 
| P值 | 0.001 | 0.001 | 0.001 | 0.001 | 
2.2感染指标及并发症比较
短时组患儿的白细胞计数下降幅度明显大于长时组(P<0.01),短时组在低蛋白血症、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的发生率均低于长时组(P<0.05)。
表2 两组患儿白细胞计数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 指标 | 白细胞数下降(×10^9/L) | 低蛋白血症发生率 | 脱水发生率 | 电解质紊乱发生率 | 
| 短时组 | 3.1±1.4 | 3(10.0%) | 1(3.3%) | 2(6.7%) | 
| 长时组 | 2.6±1.9 | 9(30.0%) | 7(23.3%) | 9(30.0%) | 
| x2/t值 | 5.74 | 4.32 | 5.14 | 5.40 | 
| P值 | 0.001 | 0.038 | 0.023 | 0.020 | 
3讨论
肠梗阻是急腹症中较为常见的一类疾病,病因多与腹部手术、腹腔及盆腔炎症、肠管自身病变等因素相关,主要表现为肠内容物在肠道中运行受阻或无法通过,此类疾病进展迅速,临床发病率高,病程迁延不愈时并发症较多,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不仅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还会对其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直接干扰[1]。依照梗阻程度可分为完全性和不完全性两种类型,不完全性肠梗阻发生后,肠腔内的排空障碍会引起肠壁血管充血和水肿,腔内压力随之升高,进一步破坏黏膜屏障并削弱肠道动力,患儿多表现为腹痛、腹胀、呕吐及排气减少、稀水便,生活质量明显下降。临床处理上,传统模式多采用长时间禁食水并联合开塞露一般灌肠,以期降低肠腔压力和防止病情加重,但这种方式往往导致机体处于持续的负氮平衡,血清白蛋白水平逐渐下降,脱水及电解质紊乱的风险增加,部分患儿还会出现严重低蛋白血症或感染加重,最终影响整体治疗效果和康复进程。
有研究指出,在控制肠梗阻的前提下,适度缩短禁食水时间并逐步恢复肠内营养,可以为肠道提供一定程度的营养支持和动力刺激,改善黏膜屏障功能,促进肠道功能恢复。本研究结果显示,短时组患儿腹痛、腹胀、呕吐缓解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及首次排气时间方面均显著早于长时组,且住院时间更短(P<0.01),这提示适度缩短禁食水时间有助于加快症状的缓解和病程的恢复。已有研究表明,早期给予适量肠内营养能够改善肠道微循环,促进蠕动恢复,并减少肠道细菌移位的风险,从而降低感染率,与本研究结果一致[2]。
在感染及并发症方面,本研究发现短时组患儿的白细胞下降幅度大于长时组,低蛋白血症发生率明显减少,短时组感染、脱水及电解质紊乱的发生率均低于长时组(P均<0.05),这说明过长时间禁食水会加重机体营养消耗和代谢紊乱,而合理缩短禁食水时间在营养维持及并发症防控方面具有明显优势。部分文献也指出,长时间完全依赖静脉补液和开塞露一般灌肠,无法有效满足肠道细胞对营养物质和能量的需求,反而增加了全身并发症风险。
需要指出的是,并非所有患儿都适合缩短禁食水时间,对于腹痛明显、呕吐频繁以及影像学显示肠管高度扩张、接近完全梗阻的病例,若过早恢复口服,则可能增加穿孔或急性加重的风险[3]。因此,在临床处理过程中,医师应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进行个体化评估,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谨慎决定禁食水时间的长短。这样既能够避免因禁食过久导致的营养消耗和代谢失衡,也能降低因进食过早引发严重并发症的可能性。
本研究结果提示,在不完全性肠梗阻的治疗中,适度缩短禁食水时间有助于促进肠功能恢复、改善营养状态并降低并发症风险。适度缩短禁食水时间与传统的长时禁食模式相比更具优势,但仍需结合患儿具体情况综合评估,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4结论
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完全性肠梗阻的治疗中,适度缩短禁食水时间并早期给予口服补液盐III和流质饮食可促进症状缓解和肠功能恢复,减少低蛋白血症及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从而缩短了住院时间。该策略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顾树江,张春铭,张娇,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不完全性肠梗阻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师,2022,38(21):66-68.
[2]马小娟,杨春林,柴喜平.结肠水疗联合健胃清肠合剂保留灌肠对不完全性肠梗阻的疗效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1,34(21):3813-3815.
[3]李彦龙,任彦彦,吕巧莹,等.健胃清肠合剂对不完全性肠梗阻大鼠肠黏膜免疫屏障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J].西部中医药,2022,35(08):19-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