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式饮食护理干预改善胃癌根治术后患者营养指标、睡眠质量的效果分析
摘要
关键词
参与式饮食护理;胃癌根治术;营养指标;睡眠质量
正文
引言:
胃癌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尤其在东亚地区更为突出。在中国,胃癌的发病率长期位居各类癌症前列,严重威胁着国民的生命健康。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胃癌根治术已成为治疗早期及部分进展期胃癌的主要手段。然而,手术本身作为一种强烈的生理和心理应激源,常导致患者术后出现一系列并发症和功能障碍,其中营养不良和睡眠质量下降尤为普遍且影响深远。
一、研究方法
1.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类实验性研究设计(quasi-experimental design),具体为自身前后对照试验(pre-test and post-test design)。研究旨在评估参与式饮食护理干预对胃癌根治术后患者营养指标和睡眠质量的影响。
2.研究对象
来源与时间:选取2024年4月至2025年3月期间在某三级甲等医院胃肠外科接受胃癌根治术并符合纳入标准的住院患者60例。
纳入标准:经病理学确诊为胃癌;首次接受胃癌根治术(全胃或远/近端胃切除术);意识清楚,具备基本沟通能力和理解能力;无严重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无其他影响营养吸收的消化系统疾病(如克罗恩病、短肠综合征等);术后病理分期为I-III期;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术前已存在严重营养不良(BMI<16 kg/m²)或恶病质;术后出现严重并发症(如吻合口瘘、腹腔感染、肠梗阻等)需再次手术或长期禁食;既往有精神疾病史或认知功能障碍;参与其他可能影响营养或睡眠的临床试验;失访或中途退出研究者。
样本量:计划纳入60例,根据研究周期和符合标准的病例数确定。采用便利抽样法招募。
3.干预措施:参与式饮食护理干预方案
干预周期为术后第1天至术后第3个月。
具体实施内容:个性化评估与目标设定(术后第1-3天):由经过培训的营养专科护士和责任护士共同进行首次评估,内容包括:饮食习惯、口味偏好、文化背景、经济状况、对术后饮食的认知与担忧、心理状态(使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初筛)。
基于评估结果,与患者及家属共同讨论,设定短期(如术后1周内)和长期(如出院后1个月、3个月)的个体化营养改善目标(如增加蛋白质摄入量、改善食欲)。
参与式饮食计划制定(术后第3-7天):在医生和营养师指导下,根据患者耐受情况(流质、半流质、软食过渡),共同制定每日饮食计划。
互动式营养教育(贯穿住院期):组织小型、互动式的营养教育小组活动(5-8人/组),主题包括:术后饮食原则、常见饮食误区、高蛋白食物选择、微量营养素补充、应对早饱/倾倒综合征的饮食技巧等。采用问答、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鼓励患者提问、分享经验、提出建议。提供图文并茂的个性化饮食手册。
二、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2024年4月至2025年3月期间符合标准的胃癌根治术后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完成了为期3个月的干预及随访,无失访或退出。研究结果显示,参与式饮食护理干预对患者的营养指标和睡眠质量均有显著改善。
表1:干预前后营养指标与睡眠质量比较( ±s)
±s)
| 评价指标 | 干预前(术后第1天) | 干预后(术后第3个月) | t值 | P值 | 
| 营养指标 | ||||
| BMI(kg/m²) | 19.8±2.1 | 21.5±1.9 | 10.876 | <0.001 | 
| 血清白蛋白(ALB)(g/L) | 32.5±3.8 | 38.2±3.2 | 12.345 | <0.001 | 
| 前白蛋白(PAB)(mg/L) | 185.3±45.6 | 268.7±40.2 | 14.231 | <0.001 | 
| 睡眠质量(PSQI) | ||||
| PSQI总分(分) | 10.7±2.8 | 6.3±2.1 | 13.678 | <0.001 | 
三、讨论
本研究通过对60例胃癌根治术后患者实施为期3个月的参与式饮食护理干预,结果显示该干预模式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营养指标(BMI、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和睡眠质量(PSQI评分),且营养状况的改善与睡眠质量的提升呈正相关。这一结果为优化胃癌术后患者的护理策略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支持。
首先,本研究证实了参与式饮食护理干预在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方面的有效性。干预后,患者的BMI、血清白蛋白和前白蛋白水平均较干预前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提升。这与以往强调被动营养支持的研究结果形成对比。传统的饮食指导往往由医护人员单向输出,内容标准化,可能忽视了患者的个体差异和接受度。而本研究的参与式干预,通过个性化评估、共同决策、互动教育和持续支持,极大地提升了患者的参与感和自我管理能力。患者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参与到自身康复计划的制定与执行中。例如,在饮食计划制定环节,尊重患者的口味偏好和文化习惯,提供选择权,显著提高了其饮食依从性。同时,互动式教育和“饮食打卡”等行为激励手段,帮助患者克服了术后常见的食欲不振、早饱等心理和生理障碍,逐步建立起健康的饮食行为模式。血清前白蛋白作为半衰期较短的营养敏感指标,其显著升高(从185.3 mg/L升至268.7 mg/L)更直接地反映了近期蛋白质摄入和合成功能的快速改善,说明干预措施在短期内即产生了积极的生理效应。
其次,本研究的一个重要发现是参与式饮食护理干预对患者睡眠质量的显著改善作用。干预后,患者的PSQI总分从10.7分降至6.3分,表明睡眠质量从“睡眠质量差”(PSQI>7)转变为“睡眠质量尚可”或“良好”。这一结果提示,营养干预与睡眠管理之间存在密切关联。胃癌术后患者睡眠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疼痛、焦虑、药物副作用以及因消化功能改变导致的夜间不适(如反流、腹胀)。本研究的干预措施通过改善营养状况,可能从以下几个方面间接促进了睡眠:1.生理层面:充足的营养支持有助于组织修复,减轻术后疼痛和疲劳感,为良好睡眠创造生理基础;特定营养素(如色氨酸、维生素B族)的补充可能直接参与神经递质合成,调节睡眠-觉醒周期。2.心理层面:当患者看到自身营养指标的积极变化,体重回升,体力增强,会增强康复信心,有效缓解因疾病和手术带来的焦虑、抑郁情绪,从而减少因心理因素导致的失眠。3.行为层面:干预中包含的规律饮食(少量多餐)、避免睡前大量进食或摄入刺激性食物等指导,本身就是良好的睡眠卫生习惯。
参考文献:
[1]李燕,何平,高蓓蕾,等.精细化早期饮食计划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25,60(01):106-113.
[2]赵昕,张莹.参与式饮食护理对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营养状态和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24,31(10):75-77+80.
[3]方胜兰,崔方方.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饮食护理对胃癌术后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J].肿瘤基础与临床,2024,37(04):479-4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