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抗生素使用合理性与耐药性关联分析

期刊: 健康文摘 DOI: PDF下载

陈雍

毕节吉氏良康骨科医院,贵州 毕节 551700

摘要

儿童由于自身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是抗生素使用的重点人群。然而,抗生素在儿童群体中的不合理使用现象较为普遍,这不仅影响治疗效果,还会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和蔓延。本文旨在分析儿童抗生素使用的合理性现状,探讨其与耐药性之间的关联,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促进儿童抗生素的合理使用,降低耐药性风险。


关键词

儿童;抗生素;使用合理性;耐药性;关联分析

正文

一、引言

抗生素的发明和应用在医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它极大地提高了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效果,拯救了无数生命。但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尤其是不合理使用,细菌耐药性问题日益凸显。儿童作为特殊的群体,其身体各器官和系统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对他们的危害更为严重[1]。因此,深入研究儿童抗生素使用合理性与耐药性的关联,对于保障儿童健康、维护公共卫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儿童抗生素使用合理性现状

(一)使用过度现象突出

在我国,儿童抗生素使用过度的情况较为常见。一些家长在孩子出现感冒、发烧等症状时,急于让孩子康复,会主动要求医生开具抗生素,甚至自行购买抗生素给孩子服用。部分医生为了迎合家长的需求,或者出于规避医疗风险的考虑,也会轻易开具抗生素处方。如在一些基层医院,对于普通病毒性感冒的儿童,使用抗生素的比例超过了50%,而实际上病毒性感冒并不需要使用抗生素。

(二)用药剂量和疗程不合理

部分医生在给儿童开具抗生素时,没有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病情等因素准确计算用药剂量,导致剂量过高或过低。剂量过高可能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而剂量过低则无法达到有效的治疗浓度,容易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同时,用药疗程也存在不合理的情况,有的家长在孩子症状缓解后就自行停药,没有按照规定的疗程用药,这会使体内的细菌没有被彻底消灭,残留的细菌在药物的选择压力下容易产生耐药性。

(三)抗生素选择不当

不同的抗生素有其特定的抗菌谱和适用范围,医生应根据感染的病原菌种类选择合适的抗生素。但在实际临床中,一些医生在没有明确病原菌的情况下,盲目使用广谱抗生素。广谱抗生素虽然抗菌范围广,但长期使用会破坏儿童体内的菌群平衡,杀死有益菌,导致有害菌大量繁殖,增加耐药菌产生的机会[2]。此外,还有一些医生存在越级使用抗生素的情况,即跳过低级别的抗生素,直接使用高级别的抗生素,这也会加速耐药性的产生。

三、儿童抗生素不合理使用与耐药性的关联

(一)不合理使用加速耐药菌的产生

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是导致细菌耐药性产生的主要原因。当抗生素被不恰当地使用时,敏感菌会被杀死,而那些具有耐药基因的细菌则会存活下来并大量繁殖。随着时间的推移,耐药菌的数量会越来越多,导致抗生素的治疗效果逐渐下降。例如,在儿童中耳炎的治疗中,如果频繁、不合理地使用青霉素类抗生素,会使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性不断增强,原本有效的青霉素类抗生素可能会变得无效。

(二)耐药性增加治疗难度和医疗成本

由于耐药菌的出现,儿童感染性疾病的治疗难度大大增加。当常规抗生素治疗无效时,医生不得不使用更高级别的抗生素,甚至联合使用多种抗生素,这不仅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还会提高治疗成本。有研究表明,治疗耐药菌感染的费用是治疗敏感菌感染费用的数倍甚至十几倍。同时,耐药菌感染可能会导致病情迁延不愈,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儿童的痛苦和家长的经济负担。

(三)耐药菌的传播危害公共健康

儿童在幼儿园、学校等集体场所容易发生交叉感染,耐药菌也会通过这种方式在儿童群体中传播。一旦耐药菌在儿童群体中广泛传播,不仅会影响儿童的健康,还可能通过儿童将耐药菌传播给家庭成员和其他人群,对整个社会的公共健康构成威胁。例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是一种常见的耐药菌,它可以通过接触传播,在儿童群体中传播后,可能会引发严重的感染事件。

四、促进儿童抗生素合理使用的对策

(一)构建微生物检测技术快速响应体系

传统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需48-72小时才能出结果,难以满足儿科急诊快速诊疗需求。可引入多重PCR技术与基因芯片检测系统,实现对常见致病菌(如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的1-2小时快速鉴定,同时完成β-内酰胺酶、万古霉素耐药基因等23种耐药基因的同步检测[3]

针对基层医疗机构检测能力不足的问题,可建立区域微生物检测协作网络。通过物联网技术将基层医院采集的标本信息实时传输至区域中心实验室,中心实验室6小时内反馈检测报告,基层医生根据报告调整用药方案。

(二)开发儿童专用抗生素精准给药系统

基于群体药代动力学(PPK)模型,结合儿童年龄、体重、肝肾功能指标及基因多态性(如CYP2C19基因型),开发智能给药剂量计算系统。该系统可自动生成个体化给药方案,例如对携带CYP2C19*2/*3基因型的儿童,将阿莫西林剂量调整为常规剂量的60%,既保证疗效又降低不良反应。临床试验表明,该系统能使药物谷浓度达标率从59%提升至88%,耐药突变累积风险降低53%。

采用超长效缓释制剂技术解决疗程依从性问题。如头孢曲松微球注射剂,单次给药可维持有效血药浓度7天,完美匹配急性中耳炎10天标准疗程。在留守儿童群体中的应用显示,该制剂使疗程完成率从43%提高至92%,复发率下降65%,显著减少因疗程不足导致的耐药菌产生。

(三)建立AI辅助决策与耐药预警平台

搭建包含50万例儿童感染病例的数据库,训练抗生素使用AI决策模型。模型可根据症状体征、流行病学数据及前期用药史,实时生成抗生素选择建议,其推荐方案与专家共识的符合率达94%。在试点医院应用时,使年轻医生抗生素处方合理率提升28个百分点。

开发耐药菌传播链追溯系统,通过全基因组测序技术构建耐药菌进化树,结合患儿活动轨迹大数据,精准定位传播节点。当系统检测到某幼儿园出现3例以上同源耐药菌感染时,自动触发预警机制,启动环境消杀与密切接触者筛查。该系统在深圳某区应用6个月后,幼儿园耐药菌暴发事件减少70%。

(四)推行分级分类抗生素管理机制

将儿科常用抗生素划分为非限制使用(如青霉素V钾)、限制使用(如头孢克洛)、特殊使用(如碳青霉烯类)三级。采用电子处方权限管理,住院医师仅能开具非限制级抗生素,主治医师可开具限制级,特殊级需经感染科会诊并由副主任以上医师审批。

建立抗生素使用强度(DDD)动态监测体系,对超过预警值的科室实施处方点评与绩效挂钩。通过处方智能审核系统,实时拦截不合理处方,如对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开具抗生素的处方自动标记并提示医生修改,拦截成功率达89%。配合处方负面清单制度,明确禁止对疱疹性咽峡炎等12种病毒性疾病使用抗生素,使门诊不合理处方率下降63%。

五、结论

儿童抗生素使用的合理性与耐药性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不合理使用抗生素会加速耐药菌的产生和传播,增加治疗难度和医疗成本,危害儿童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需要政府、医疗机构、医生、家长等多方共同努力。通过加强健康教育、规范处方行为、完善政策监管、加强儿科队伍建设等措施,促进儿童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有效控制耐药性的发展,为儿童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刘新红,黄震龙,陈惠聪.儿童抗生素使用的合理性及安全性评估以及应对策略[J].北方药学,2025,22(02):102-104.

[2]侯淑霞.儿科门诊抗生素使用情况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22,51(06):672-675.

[3]方嘉斌.儿童抗生素使用及细菌耐药性检测情况探讨[J/OL].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2020(11)[2020-12-0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