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及护理效果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护理
正文
一、引言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终末期髋关节疾病的有效手段进而伴随全世界人口老龄化,其手术需求量持续上升[1]。存在住院久、并发症多、康复慢等弊端关于传统围手术期管理模式,高速康复外科理念依据循证医学进而经过改良措施减轻手术应激,助力患者高速康复,多项临床研究证实,该理念应用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可显著改善预后,如重庆长城骨科医院数据说明,高龄患者术后2小时可下床,平均弃拐时间缩短,生活自理能力恢复率高;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院的多模式镇痛方案降低吗啡用量;新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研究显示患者住院时间、费用减少,并发症发生率下降,高速康复外科理念经过多学科协作、环节整合形成标准化路径继而兼具临床与资源利用价值[2]。
二、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THA中的临床应用方案
(一)围手术期核心干预措施改良
1.术前评估优化与预康复策略
术前护理团队协同多学科评估小组以及除完成常规检查外,需核心实行压疮风险、跌倒风险及心理状态评估。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完成预康复训练:呼吸功能训练时然后经过示范教学确保患者掌握缩唇呼吸与腹式呼吸技巧,并监督每日训练完成情况,床上排便训练过程中同时协助调整舒适体位,指导正确运用便盆方法,下肢肌力训练时然后规范直腿抬高、踝泵运动动作幅度,记录患者训练耐受度及肌力改善情况同时做好训练安全防护,防止肌肉拉伤。
2.术后多模式镇痛与护理管理优化
术后护理执行多模式镇痛方案,责任护士采用数字评分法(NRS)联合面部表情量表,每2小时评估患者疼痛水平、性质及伴随症状进而动态调整镇痛药物剂量跟给药方法。落实“疼痛-功能-不良反应”三维评估发现患者疼痛控制不佳或发生恶心呕吐、头晕嗜睡等不良反应时,马上与医师沟通处理,严格执行术后进食计划,麻醉清醒2小时后由护士评估患者吞咽反射及呛咳情况,给予少量温水试饮,6小时后根据胃肠功能恢复状况指导进食流质饮食,并观察有无恶心、呕吐等不适,术后24小时内,护士完成尿管拔除操作从而拔管前实行膀胱功能训练,记录拔管后最先排尿时间、尿量及排尿困难情况,同时加大伤口护理,观察敷料渗血渗液量、颜色及气味继而维持伤口清洁干燥,发现异常马上报告处理。
3.术后多模式镇痛与恶心呕吐预防
术后镇痛采用阶梯式多模式镇痛方案,由非甾体抗炎药、对乙酰氨基酚、局部神经阻滞以及低剂量阿片类药物组合而成。重庆长城骨科医院实施“疼痛-功能-不良反应”三维评估体系继而实行镇痛方案动态调整,根据患者疼痛水平、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以及药物不良反应而且马上调整镇痛药物种类、剂量,术后恶心呕吐预防采用5-HT3受体拮抗剂联合地塞米松的预防性给药方案,新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研究数据显示,该方案使术后呕吐发生率从11.36%降至0,5-HT3受体拮抗剂经过阻断5-HT3受体抑制胃肠道的神经冲动传导,因此预防恶心呕吐发生。地塞米松则具有抗炎、抗毒素以及抗过敏作用同时可减轻手术应激引起的胃肠道反应,术后早期进食方案要求,患者在麻醉清醒后2小时开始少量饮水,6小时后可进食流质饮食,术后尿管管理实施24小时内拔除策略进而降低泌尿系感染风险,术后睡眠管理运用非苯二氮卓类镇静药物改善患者睡眠质量。
(二)患者教育与心理持助优化
1.个体化ERAS方案宣教与期望管理
护理人员开展分层级、多形式的健康宣教。术前发放图文并茂的《THA围手术期护理手册》然后经过床旁讲解、视频播放等方法,向患者及家属具体介绍术前准备(如皮肤清洁、肠道准备)、术中配合要点及术后康复流程,核心讲解术后疼痛管理方法、早期活动关键程度及预防并发症措施,经过现场演示、模拟操作等方法确保患者掌握,术后采用标准化问卷评估患者知识掌握档次且针对薄弱环节实行优化宣教,同时运用预期恢复曲线图,结合患者个体情况继而帮助其建立合理康复预期,增加治疗依从性。
2.围手术期心理疏导与支持策略
术前1天,责任护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筛查患者心理状态,对高风险患者(SAS≥50分)实施独特性心理干预,如运用认知行为疗法纠正患者对手术错误认知,结合放松训练(渐进性肌肉松弛、冥想训练)缓解焦虑情绪。术后加大心理状态观察并且经过倾听、共情等沟通技巧,马上发现患者心理难题并给予疏导,联合心理医师、康复师组建心理持助团队进而对发生抑郁、焦虑等严重心理障碍患者实行专业干预,建立病友互助小组同时组织患者共享康复经验,强化康复信心。
(三)疼痛管理与早期活动促进
1.目标导向的多模式镇痛方案实施
多模式镇痛方案遵循“按时给药、阶梯治、个体化调整”原则。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院的镇痛路径涵盖术前药物预处理、术中区域阻滞、术后多药物联合,术前药物预处理采用口服非甾体抗炎药等药物同时降低患者术后疼痛敏感性,术中区域阻滞如收肌管阻滞、关节周局部麻醉药注射等同时减少术中疼痛刺激,并为术后镇痛提供基石,术后多药物联合运用非甾体抗炎药、对乙酰氨基酚、低剂量阿片类药物,根据患者疼痛档次实行个体化调整,疼痛评估采用数字评分法结合功能评估实行综合判断,数字评分法让患者根据自己的疼痛感受,在0-10的数字中选择一种代表疼痛档次数字,0表达无痛,10表达最剧烈的疼痛。
2.术后早期下床活动与功能锻炼计划
术后早期活动阶段,护士全程协助并指导患者实行康复训练。术后2小时协助患者实行床上翻身及呼吸训练,每2小时更换体位同时预防压疮形成,6小时后指导床边坐位训练,逐步延长坐位时间然后观察患者有无头晕、乏力等不适,24小时内在康复师指导下,协助患者完成站立训练进而最先站立时密切监测血压、心率变动,防止跌倒,48小时后指导患者借助助行器实行行走训练,遵循“助行器先出-患肢跟进-健肢迈步”的原则循序渐进扩大行走距离同次数,过程中给予实时鼓舞与安全保护,根据患者恢复情况进而动态调整康复训练计划,定期评估髋关节功能同时记录训练结果并反馈给多学科团队,为后续康复方案调整提供依据。
(四)出院延续性随访护理
患者出院前48小时责任护士完成全面出院评估,涵盖伤口愈合情况、髋关节功能恢复档次、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评分)及居家康复知识掌握情况。制定独特性《居家康复指导手册》,具体说明伤口护理要点、用药指导、康复训练计划、饮食营养主张及复诊安排,建立微信随访群或电话随访机制从而出院后2周内完成首次随访,在第1个月、第3个月、第6个月分别实行随访进而了解患者居家康复情况,解答疑问提供专业指导,对发生伤口红肿、疼痛加剧、下肢肿胀等异常情况患者进而马上指导就医,并跟踪后续治结果继而实行从住院到居家康复的无缝衔接,促进患者全面康复。
参考文献:
[1]许志庆,龚志兵,张前进,等.人工智能辅助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及相关影响因素[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25,33(05):61-68.
[2]刘招贤,赵光宇,樊绪国,等.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联合前倾角定位技术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效果观察[J].中外医药研究,2025,4(12):28-30.
[3]廖林海.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中的效果[J].透析与人工器官,2025,36(01):10-13.
[4]北京护理学会骨科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护理学组,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护理学组.中国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护理专家共识(2023)[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23,25(5):369-3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