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化管理在感染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探讨
摘要
关键词
精细化管理;感染科;护理安全;不良事件
正文
引言:护理安全管理在感染科尤为重要,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以及医院感染的有效防控。然而,传统的粗放式护理管理模式在应对感染科特有的挑战,如高风险的交叉感染、复杂的用药安全、频繁的职业暴露以及紧张的护患关系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护理不良事件(如给药错误、跌倒、导管相关性感染等)仍有发生,影响了护理质量和患者体验。
1.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24年3月1日至2025年3月31日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设计。纳入标准:年龄≥18周岁,临床确诊为各类感染性疾病(如病毒性肝炎、肺结核、发热待查、重症感染等)并住院治疗者。排除标准:合并严重精神障碍或意识障碍无法配合者、预期住院时间少于48小时、自动出院或转科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患者等分为两组:精细化管理组(观察组)40例和常规护理组(对照组)40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疾病类型及严重程度等基线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干预方法
对照组:实施感染科常规护理模式,遵循基础护理常规及科室既定的护理流程。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精细化管理方案,核心措施包括:
(1)护理制度与流程精细化
修订《感染科护理工作标准化操作规程(SOP)》,涵盖接诊评估、隔离防护、医嘱执行、标本采集、管道护理、交接班等关键环节;推行PDA扫码执行医嘱,实现“五查八对”信息化核验,杜绝给药差错;实施SBAR标准化交接班模式,确保危重患者信息传递准确无误;建立《护理质量自查清单》,每日由责任护士对照执行并签字确认。
(2)护理风险管理精细化
入院2小时内完成跌倒、压力性损伤、导管滑脱、自杀风险等评估,高危患者悬挂警示标识,落实个性化防范措施;
护理单元设立“高风险患者动态看板”,实时更新风险等级与干预措施;建立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主动上报系统,联合护理部与院感科开展根因分析(RCA),制定改进对策并反馈至临床。
(3)院感质控与护理操作深度融合
将院感质控指标纳入护理日常考核:手卫生依从率目标值≥95%,采用“观察+智能监测”双轨评估;消毒隔离执行率100%,重点监控负压病房、隔离病房终末消毒流程;医疗废物分类处置合格率纳入护士绩效考核;一次性物品使用后规范毁形、登记可追溯。
强化侵入性操作无菌管理:如中心静脉导管维护执行“最大无菌屏障+氯己定消毒”,留置导尿执行“密闭引流+每日评估必要性”;每月开展环境微生物采样(物体表面、空气、医务人员手),结果反馈至护理单元,不合格项限期整改并复检。
(4)护理人员培训与考核精细化
新入职护士侧重防护技能与应急流程;高年资护士强化危重症护理与感控督导能力;每季度组织“护理+感控”联合培训,内容涵盖新发传染病防护、多重耐药菌管理、职业暴露应急处置等;实行“理论+技能+情景模拟”三维考核机制,考核结果与岗位聘任、绩效分配挂钩。
2.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80例感染科住院患者,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主要疾病构成(如病毒性肝炎、结核病、其他感染)等基线资料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具有良好的可比性,研究结果可靠。
经过为期一年的干预与观察,精细化管理在提升感染科护理安全方面效果显著。在主要安全指标上,观察组的护理安全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具体数据如下:
2.1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观察组共发生护理不良事件2例(发生率5.0%),其中给药错误1例,导管滑脱1例;对照组共发生护理不良事件9例(发生率22.5%),包括给药错误3例、跌倒2例、压疮1例、导管滑脱2例、职业暴露1例。经χ²检验,两组护理不良事件总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²=5.143,P=0.023<0.05),表明精细化管理能有效降低护理不良事件风险。
2.2医院感染发生情况:观察组发生医院感染3例(发生率7.5%),其中呼吸道感染2例,泌尿道感染1例;对照组发生医院感染10例(发生率25.0%),包括呼吸道感染6例,血流感染2例,泌尿道感染2例。两组医院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4.800,P=0.028<0.05),说明精细化管理在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和感染防控措施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表1两组患者护理不良事件及医院感染发生率比较[n(%)]
| 观察指标 | 组别(n=40) | 发生例数 | 发生率(%) | χ²值 | P值 | 
| 护理不良事件总数 | 观察组 | 2 | 5.0 | 5.143 | 0.023* | 
| 对照组 | 9 | 22.5 | |||
| 其中: | |||||
| 给药错误 | 观察组 | 1 | 2.5 | ||
| 对照组 | 3 | 7.5 | |||
| 跌倒 | 观察组 | 0 | 0.0 | ||
| 对照组 | 2 | 5.0 | |||
| 压疮 | 观察组 | 0 | 0.0 | ||
| 对照组 | 1 | 2.5 | |||
| 导管滑脱 | 观察组 | 1 | 2.5 | ||
| 对照组 | 2 | 5.0 | |||
| 职业暴露 | 观察组 | 0 | 0.0 | ||
| 对照组 | 1 | 2.5 | |||
| 医院感染总数 | 观察组 | 3 | 7.5 | 4.800 | 0.028* | 
| 对照组 | 10 | 25.0 | |||
| 其中: | |||||
| 呼吸道感染 | 观察组 | 2 | 5.0 | ||
| 对照组 | 6 | 15.0 | |||
| 血流感染 | 观察组 | 0 | 0.0 | ||
| 对照组 | 2 | 5.0 | |||
| 泌尿道感染 | 观察组 | 1 | 2.5 | ||
| 对照组 | 2 | 5.0 | 
3.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感染科实施以护理为主导、融合院感质控要求的精细化管理模式,能显著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和医院感染发生率,提升护理质量与患者安全水平。
护理工作是医院感染防控链条中最前端、最频繁、最具体的执行环节。任何一项感控措施的落地,如手卫生、消毒隔离、无菌操作、医疗废物管理等,最终都依赖于护理人员的规范执行。因此,将院感质控标准嵌入护理SOP,实现“护理操作即感控操作”,是提升整体安全水平的关键。
本研究中,通过PDA扫码核对医嘱、SBAR交接班、高风险评估前置等护理精细化措施,有效减少了人为差错;同时,将手卫生依从率、环境消毒合格率、导管维护规范率等感控指标纳入护理日常质控与绩效考核,形成了“人人都是感控责任人”的文化氛围。非惩罚性上报与RCA分析机制的建立,促使护理团队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防,推动系统性改进。
此外,护理与院感部门的协同联动机制至关重要。每月联合质量分析会不仅增强了信息互通,也提升了护理人员对感控重要性的认知,使其从“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
参考文献:
[1]胡梦琳,喻小翠,李登凤.感染科护理安全管理工作中实施精细化管理的临床效果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2024,21(15):74-77.
[2]陈巧,邬芬.精细化管理在感染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C]//南京康复医学会.第六届全国康复与临床药学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二)。湖北省利川市人民医院;2023:160-161.
[3]蔡小林,张正娟.精细化管理应用于感染科护理安全管理工作中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华养生保健,2023,41(22):147-1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