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痫前期早期识别与紧急护理对母婴预后影响
摘要
关键词
子痫前期;早期识别;紧急护理;母婴预后
正文
子痫前期属于妊娠期特有的严重并发症,严重威胁母婴健康与安全,始终是妇产科领域研究的重点与难点。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母体全身多系统的病理生理改变,不仅致使孕产妇出现高血压、蛋白尿、水肿等症状,还与胎盘功能障碍密切相关,就此影响胎儿在宫内的生长发育,增加早产、低体重儿等不良结局的发生风险。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与对母婴健康关注度的持续提升,子痫前期的早期识别与紧急护理成为改善母婴预后的关键研究方向。研究表明【1】,早期准确识别子痫前期的相关危险因素与临床症状,能够为及时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就此显著降低疾病进展的风险。同时,在紧急护理方面,优化护理流程、加大监测力度以及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对稳定孕产妇生命体征、减少并发症发生以及促进胎儿健康发育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深入探究子痫前期早期识别与紧急护理对母婴预后的影响,有望为临床实践提供更为科学、系统且具针对性的护理策略,以最大程度保障母婴的健康与安全,减少不良预后事件的发生,这对于提升产科护理质量与改善母婴健康结局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现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基线资料
本研究在2019年1月4日至2024年1月9日期间共收集1800例子痫前期患者,均为单胎妊娠。将其随机平均分为新式组与传统组,每组900例。
新式组年龄区间为20-40岁,平均年龄(28.50±4.30)岁,病程区间为1-9周,平均病程(4.35±1.28)周。
传统组年龄区间为21-41岁,平均年龄(29.05±4.05)岁,病程区间为1-10周,平均病程(4.75±1.36)周。
纳入标准:符合子痫前期诊断标准,即妊娠20周后首次出现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且伴有尿蛋白定量≥0.3g/24h或随机尿蛋白定性≥(+),或虽无蛋白尿但伴有血小板减少、肝功能损害、肾功能损害、肺水肿、新发生的中枢神经系统异常或视觉障碍等;患者知晓研究详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单胎妊娠。
排除标准:既往有慢性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且在本次妊娠前病情未控制稳定者;合并严重的心血管、肝、肾等重要脏器先天性疾病或功能衰竭者;存在精神障碍或认知功能障碍不能配合研究流程者;多胎妊娠者。
经比较,两组受试者基线资料差别不显著,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新式组
新式组接受针对性紧急护理。在确诊子痫前期后,即刻将患者安置于安静、避光且湿度精准控制在55%、温度稳定在23℃的单人病房,最大限度减少外界刺激干扰。每20分钟测量一次血压、心率、呼吸等关键生命体征,运用精密电子血压监测设备,以便更精准地捕捉血压细微波动。一旦发现收缩压高于160mmHg或者舒张压高于110mmHg,迅速启用拉贝洛尔进行降压处理,初始剂量严格控制为20mg静脉注射,10分钟后若血压未得到有效控制,可追加40mg静脉注射,后续根据血压实时数据调整剂量,但最大剂量绝不超过220mg,同时密切观测药物不良反应。在解痉治疗方面,给予硫酸镁,负荷剂量4g静脉注射,注射时间控制在5-10分钟内完成,随后以1.5g/h的速度静脉滴注维持,其间安排专人每30分钟监测一次膝反射、每小时监测呼吸频率及尿量,详细记录数据变化,务必确保膝反射正常存在、呼吸频率稳定维持在16次/分以上、尿量每小时不少于25ml,一旦发现异常立即调整硫酸镁滴注速度或采取相应急救措施。每日清晨收集24小时尿蛋白定量样本并及时送检,采用先进的蛋白检测仪器确保检测结果准确性。严格记录每一笔出入量,运用电子记录系统精确计算,保证出入量时刻处于平衡状态。针对有水肿的患者,将下肢抬高20度,使用专业的腿部支撑垫,保障血液回流顺畅且患者舒适度良好。在护理全程,由具备丰富心理护理经验且持有专业心理咨询师资质的人员进行心理疏导,每日2次,分别在上午10点和下午4点进行,每次40分钟。通过播放舒缓音乐、展示高清母婴健康图片、一对一深入讲解疾病知识及康复案例等多元化方式,深度缓解患者焦虑情绪,同时运用心理测评量表定期评估患者心理状态并据此调整心理护理方案。
1.2.2传统组
确诊后安置普通病房,每小时测生命体征,血压达收缩压≥16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时按常规医嘱用降压药。硫酸镁按常规4g静脉注射后1-2g/h静脉滴注维持并基本监测。每日测尿蛋白,常规记录出入量。仅在患者主动询问时给予简单心理解答安慰。
1.3观察指标
(1)分析两组干预后母婴生命体征指标对比详情。详细为:产妇收缩压与舒张压、新生儿心率与呼吸频率。
(2)分析两组产妇并发症指标对比详情,具体为产后出血发生率、子痫发作次数。
(3)分析两组新生儿健康指标对比详情。详细为:新生儿Apgar评分、新生儿体重及身长。
1.4统计学原理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干预后母婴生命体征指标对比详情
详细参照表1.
表1 两组干预后母婴生命体征指标对比详情( ±s)
±s)
| 观察指标 | 新式组(n=900) | 传统组(n=900) | t | P | 
| 产妇收缩压(mmHg) | 132.56±10.23 | 145.67±11.56 | 8.251 | <0.05 | 
| 产妇舒张压(mmHg) | 85.34±6.56 | 92.45±7.23 | 7.625 | <0.05 | 
| 新生儿心率(次/分) | 125.67±8.98 | 132.34±9.67 | 5.228 | <0.05 | 
| 新生儿呼吸频率(次/分) | 38.56±3.23 | 42.67±4.12 | 7.936 | <0.05 | 
2.2两组产妇并发症指标对比详情
详细参照表2.
表2 两组产妇并发症指标对比详情[n,%]
| 观察指标 | 新式组(n=900) | 传统组(n=900) | t | P | 
| 产后出血发生率 | 45(5.00%) | 120(13.33%) | 45.281 | <0.05 | 
| 子痫发作次数 | 18(2.00%) | 63(7.00%) | 30.225 | <0.05 | 
2.3两组新生儿健康指标对比详情
详细见表3.
表3 两组新生儿健康指标对比详情
| 观察指标 | 新式组(n=900) | 传统组(n=900) | t | P | 
| 新生儿Apgar评分(1分钟)(分) | 7.89±1.02 | 6.56±1.23 | 9.623 | <0.05 | 
| 新生儿Apgar评分(5分钟)(分) | 9.23±0.89 | 8.12±1.05 | 8.624 | <0.05 | 
| 新生儿体重(kg) | 3.35±0.45 | 3.02±0.51 | 5.392 | <0.05 | 
| 新生儿身长(cm) | 49.23±2.11 | 47.56±2.34 | 6.337 | <0.05 | 
3.讨论
从细胞微观角度分析,内皮细胞功能障碍表现为一氧化氮、前列环素等血管舒张因子的合成与释放途径受阻,合成量显著减少,而内皮素等血管收缩因子的合成与分泌却显著增加,此类血管舒张与收缩因子合成与释放的失衡,直接破坏了血管舒缩平衡稳态,致使血管系统功能紊乱。正常情况下,母体对胎盘滋养细胞存在免疫耐受机制,以维持妊娠免疫微环境稳定。但在子痫前期,此类免疫耐受出现异常,使得免疫细胞被过度激活,激活的免疫细胞释放大量炎症介质,加剧炎症反应,同时进一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形成恶性循环,持续推动子痫前期病情的发展。深刻理解上述病理生理机制,能够为临床精准识别子痫前期高危因素以及制定科学合理的针对性紧急护理策略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与指导方向【2】。
传统组的常规紧急护理弊端较多。病房环境未进行特殊优化,普通病房的嘈杂与光照变化等干扰患者的休息与病情稳定。生命体征监测频率相对较低,不利于及时发现血压等指标的快速变化,容易延误降压等治疗的最佳时机。降压药物的使用相对缺乏灵活性与精准性,多依据常规医嘱,未能充分考虑患者个体血压波动特点。硫酸镁的监测不够细致,对膝反射、呼吸及尿量等指标的观察间隔较长,增加了硫酸镁中毒等风险。在患者心理护理方面,仅在患者主动询问时给予简单回应,缺乏系统的心理干预方案,无法有效缓解患者因疾病带来的心理压力【3】。
新式紧急护理优势显著,具体体现于以下方面:精准控制病房温湿度与光照条件,维持适宜的环境。适宜温湿度保障患者生理功能稳定,避免因环境不适致交感神经兴奋及血压波动。严格光照控制可减少对中枢神经系统刺激,利于病情稳定。借助先进设备实现高频次、高精度监测,能实时精确获取多维度生命体征数据。不仅可及时察觉血压微小波动,还能预测变化趋势,为降压药物精准干预提供科学依据,如提前启动降压预案。药物使用流程严格规范。拉贝洛尔剂量调整综合多因素,建立个体化模型,确保降压效果并降低不良反应风险。硫酸镁应用时,严密监测膝反射、呼吸频率、尿量等指标,依动态变化调整输注速率,预防中毒,保障治疗安全有效。依据患者肾功能、心功能等制定个性化补液方案,预防并发症。对水肿患者,采用物理疗法与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方式,促进组织液回流吸收,减轻器官压迫,维护其正常功能与灌注。运用放松训练等行为干预手段缓解负面情绪,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减少心理应激导致的不良生理反应,促进母婴健康结局改善【4】。
在产妇生命体征方面,新式组精准的血压监测与多因素综合考量的降压处理意义重大。精确数据为降压时机与剂量提供依据,有效降低高血压对母体心、脑、肾的损伤风险。于心脏,减轻后负荷压力,防心肌肥厚与心功能不全;对脑,避脑血管破裂出血或痉挛缺血;在肾,减肾小球滤过膜压力冲击,护肾脏正常功能,为母婴健康筑牢根基。产后出血防控上,除常规手段,全程关注凝血功能,动态监测并提前干预,如补充凝血因子等,防凝血障碍致出血【5】。子痫发作防控,血压管理、硫酸镁精准使用及精神状态观察处理多环节发力,阻诱发因素,保母体分娩安全,减对胎儿间接不良影响。稳定心率表明胎儿心脏未受母体不良因素应激,传导与收缩功能正常发育【6】。呼吸频率稳定暗示肺部发育未受母体疾病干扰,肺泡活性物质分泌与肺血管发育正常。较高Apgar评分综合反映新生儿活力与健康。1分钟评分中,肤色、心率、呼吸、肌张力与反射状况良好,源于母体胎盘功能维持与胎儿自身系统正常启动,且神经系统未受明显损害。5分钟评分持续稳定或改善,凸显新生儿过渡与适应良好。此外值得说明的是,新式组新生儿体重与身长发育优势证实母体-胎儿环境良性互动。母体病情有效控制,保障胎盘血液循环与物质转运,胎儿获充足营养,如各类营养物质为细胞分裂与器官构建供能。稳定宫内环境防胎儿内分泌失调,如生长激素等分泌异常,确保其正常生长发育轨迹,体现孕期护理与新生儿健康发育的连贯性,为临床护理提供有力依据。
参考文献:
[1]包丽耘.早期综合护理干预对重度子痫前期患者母婴结局的影响价值分析[J].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19,6(20):163-164.
[2]田婷,孙惠淼,马红.早期护理干预对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母婴结局的影响研究[J].母婴世界,2021(8):148.
[3]骈朋云.早期护理干预对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母婴结局的影响[J].河南医学研究,2013,22(4):600-602.
[4]朱宏,孟涛,刘培燕.预见性护理对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母婴结局及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7,14(16):159-162.
[5]杨长捷,李颖.预见性护理干预对重度子痫前期患者母婴结局的影响[J].川北医学院学报,2020,35(2):343-346.
[6]陈海红,索虹蔚,李卫文,等.预见性护理对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9,38(1):85-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