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在小儿疫苗注射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期刊: 健康文摘 DOI: PDF下载

杨莹

淀山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江苏 苏州 215300

摘要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减轻小儿疫苗注射期间应激反应的效果。方法:选取2024年2月至2025年2月接种疫苗的60例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与观察组(常规护理+心理干预),对比两组疼痛评分、家长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疼痛评分显著降低(p<0.05),配合度提升至86.7%,家长满意度达93.3%。结论:心理护理可有效缓解儿童接种恐惧,提升护理质量。


关键词

心理护理;疫苗注射;疼痛管理;儿科护理

正文

1引言

在儿童保健工作中,疫苗注射凭借免疫规划的广泛推行,已成为守护孩子健康的关键一环[1]。不过,世界卫生组织的相关数据显示,大约七成儿童会对针头产生恐惧——这种“针头恐惧症”会让孩子在接种时出现哭闹不止、激烈抗拒等应激反应[2]。这不仅会让接种操作变得棘手,延长单例接种时间、降低整体效率,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种负面体验可能在孩子心中埋下对医疗行为的抵触种子,使得他们在未来面对体检、治疗等场景时,更容易产生排斥情绪[3]。正是基于这一现实问题,我们选取了60例接种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不同护理方式下的接种情况,深入探究心理护理在小儿疫苗注射中的实际作用与临床价值。

2资料与方法

2.1一般资料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20242月至20252月期间在本院接受疫苗接种的60名儿童每组各30名。其中,对照组包含16名男童和14名女童,年龄分布在2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1±1.2)岁;观察组则有15名男童和15名女童,同样为26岁儿童,平均年龄(4.3±1.1)岁。同时,为排除干扰因素,本研究已提前筛除了患有神经系统疾病、存在发育迟缓问题以及有过严重接种反应史的儿童。

2.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护理模式:患儿到院后,护理人员先核对其基本信息及疫苗接种相关信息,同时向家长发放疫苗接种治疗手册,详细说明本次接种疫苗的种类、预防作用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内容,以提升家长对接种工作的配合度。

观察组患儿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额外接受心理护理干预,具体措施贯穿接种全程:注射前,护理人员通过“游戏干预”帮助患儿熟悉流程——借助玩具医疗包让患儿模拟注射过程,减少对“打针”的陌生感与恐惧感;同时对接种室环境进行调整,张贴卡通贴纸、播放患儿喜爱的动画音乐,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此外,用简单直白的语言向患儿解释接种意义,比如“接种疫苗能让身体像穿上‘防护衣’,不容易生病哦”,引导其正确认识接种行为,消除内心疑虑。注射过程中,通过“分散注意力”的方式转移患儿关注点,如引导其翻阅有趣的绘本或观看简短动画片段;同时辅以正向语言鼓励,如“你现在像小勇士一样勇敢”“坚持一下就好啦”,给予患儿心理支持。

2.3观察指标

本研究采用两种评估方式衡量护理效果:疼痛评分方面,运用Wong-Baker面部表情疼痛量表(评分范围0-10分)评估患儿的疼痛感受,其中0分代表完全无痛,10分代表患儿能感受到的最剧烈疼痛。家长满意度评估则通过定制调查问卷进行,问卷内容涵盖家长对护理人员服务态度、护理操作规范性及患儿情绪安抚效果等方面的评价,采用百分制统计结果——95分以上为“满意”,80-95分为“较满意”,80分以下为“不满意”;总满意度按“(满意例数+较满意例数)÷总例数×100%”的公式计算得出。

2.4统计学方法

本次关于心理护理在小儿疫苗注射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数据资料的分析、处理使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进行录入。患儿的疼痛评分等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配合度、家长满意度等计数资料以率(n(%))表示,采用χ²检验。若P0.05,则数据对比差异显著,研究具备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两组患儿疼痛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儿的疼痛评分为(2.1±0.8)分,对照组患儿的疼痛评分为(4.7±1.2)分,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3.2两组患儿家长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中家长满意的有28例,家长满意度为93.3%;对照组中家长满意的有18例,家长满意度为60%。观察组家长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指标

观察组(n=30

对照组(n=30

P

疼痛评分

2.1±0.8

4.7±1.2

<0.01

完全配合率

26例(86.7%)

12例(40%)

<0.05

家长满意度

28例(93.3%)

18例(60%)

<0.05

4结论

心理护理在小儿疫苗注射中作用显著:接种前通过游戏干预、环境调整减少患儿恐惧;注射中以分散注意力、语言鼓励降低疼痛感知,减少哭闹;注射后用奖励强化积极记忆,利于后续接种。观察组家长满意度93.3%,远高于对照组的60%,获家长认可。

建议将相关方法纳入操作指南,加强护士儿童心理学培训。但本研究样本量小、未细分年龄亚组及追踪长期影响,需后续完善。总之,心理护理值得推广,后续可扩大样本、细分年龄并延长随访以验证效果。

参考文献:

[1]马玉婷.基于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模式的情感交互护理干预在小儿腹股沟手术中的应用效果[J].妇儿健康导刊,2025,4(5):178-181.

[2]赵新艳.转变体位+心理干预在小儿肺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2025(3):198-201.

[3]季学琴.基于ABC-X模型的全程护理干预在小儿哮喘急性发作期雾化吸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对其肺功能的影响[J].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医药,2025(2):171-17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