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学科协作诊治的教学查房模式在手足外科临床教学中的影响

期刊: 健康文摘 DOI: PDF下载

陈文涛

义乌市中心医院,浙江 义乌 322000

摘要

目的:基于多学科协作诊治的教学查房模式在手足外科临床教学中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4月-2025年3月期间我院手足外科的规培生100例,按照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对照和实验组。对照组采取常规带教,实验组采取基于多学科协作诊治的教学查房模式。分析不同带教方式对规培生的影响。结果:实验组的专科知识、跨学科知识等理论知识掌握程度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清创缝合、骨折外固定、神经损伤初步评估等临床技能操作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教学后的信息提取完整性、跨学科关联分析、方案合理性等临床思维能力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多学科协作诊治的教学查房模式在手足外科临床教学中能有效提升规培生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临床技能操作水平及临床思维能力,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多学科协作诊治;教学查房模式;手足外科临床教学

正文


手足外科作为外科学领域中对解剖精细度和功能恢复要求极高的分支,其临床教学始终面临特殊挑战患者损伤常涉及骨骼、神经、血管、软组织等多系统交互影响,传统单学科主导的教学查房模式虽能夯实专科知识,却易因学科壁垒限制学生对复杂病例的整体认知与综合处置能力培养。近年来,多学科协作诊治(MDT)模式在临床诊疗中逐步推广,其通过整合骨科、显微外科、康复医学、影像学等多专业视角,为疑难病例提供更全面的诊疗方案[1]。当这一模式被引入临床教学场景,其能否突破传统教学的局限性,在提升学生跨学科思维、病例分析深度及临床决策能力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成为值得探讨的课题[2]。本研究旨在梳理基于MDT的教学查房模式在手足外科临床教学中的实践现状,分析其对教学效果的具体影响,以期为优化临床教学体系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204-20253月期间我院手足外科的规培生100例,按照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对照和实验组。对照组规培生男性23人,女性27人,年龄20-22岁,平均年龄(21.98±1.03岁)实验组规培生男性22人,女性28人,年龄21-22岁,平均年龄(22.24±0.87)。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纳入标准:12020-2025年度于本院手足外科参与规范化培训的学员;2已完成外科基础理论及技能培训,具备基本临床诊疗能力;3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参与研究。

排除标准:1规培期间因转科、病假等原因中断学习2周;2合并严重精神疾病或躯体疾病影响学习及评估;3同期参与其他教学模式干预研究。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带教。具体方式如下:每日晨间查房由带教老师带领规培生进行,规培生负责汇报患者病史、专科查体及影像结果,带教老师重点讲解手足外科专科知识,如损伤类型判断、手术指征把握及术后专科护理要点。每周固定1次病例讨论,选取本科室典型病例,由带教老师总结诊疗思路,侧重分析单一学科视角下的诊断逻辑与处理原则。技能培训以专科基础操作为主,包括清创缝合、简单骨折外固定等,由高年资住院医师或主治医师一对一示范指导,强调操作规范性与专科技术细节。日常教学中,带教老师通过即时提问、病历批改等方式巩固理论知识,整体教学围绕手足外科单一学科知识体系展开。

实验组采取基于多学科协作诊治的教学查房模式具体方式如下:1教学团队由固定成员与动态成员组成,固定成员包括手足外科带教组长显微外科主治医师、康复医学科主治医师、影像科主治医师;动态成员根据病例需求纳入麻醉科、营养科等专科医生。病例选择聚焦复杂手足损伤或跨学科问题突出的病例,提前3日由规培生收集完整资料,并上传至MDT共享平台供各学科专家预阅。2查房当日,首先由规培生汇报病例,需重点说明损伤涉及的多系统表现及当前诊疗矛盾。随后进入多学科讨论环节:影像科医生结合CTMRI及超声图像,解析隐匿性损伤或解剖变异;显微外科医生从神经血管吻合技术角度提出手术方案优化建议;康复科医生基于损伤程度预判功能恢复难点,提出围手术期康复介入时机与重点;麻醉科医生针对复杂手术评估麻醉风险并制定个体化方案。带教组长引导规培生对比不同学科视角的差异,提问为何康复科建议早期关节被动活动?”“影像提示的血管走行变异对手术入路选择有何影响?等问题,推动学生主动整合多学科信息。3查房结束后,规培生需在24小时内整理多学科诊疗共识,形成包含手术方案、围手术期管理、康复计划的综合诊疗报告,经带教组长审核后反馈至临床。每周安排1MDT教学复盘会,选取典型病例回顾诊疗过程,由规培生汇报若再次遇到类似病例,会优先关注哪些跨学科问题,专家针对性点评其跨学科思维漏洞,强化临床思维模式。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学生理论知识掌握度采用自行设计的双维度理论试卷(满分100分),其中专科知识(手足外科解剖、损伤分型、手术指征)占60分,跨学科知识(神经损伤定位、血管超声解读、康复介入时机)占40分,于培训前后各进行1次闭卷考试,分值越高代表理论知识掌握程度越好

对比两组学生临床技能操作评分选取清创缝合、骨折外固定、神经损伤初步评估3项典型操作,由高年资医师按考核标准评分(满分100分),分值越高,代表操作技能越好

对比两组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提供2例复杂手足损伤病例,要求规培生撰写病例分析报告,由专家按信息提取完整性(30分)、跨学科关联分析(40分)、方案合理性(30分)三级维度评分。分值越高,代表临床思维能力越强。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6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两者间差异采用t检验比较,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学生理论知识掌握度

实验组的专科知识跨学科知识等理论知识掌握程度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1两组学生理论知识掌握度对比

组别

例数

专科知识

跨学科知识

教学前

教学后

教学前

教学后

对照组

50

39.25±5.12

48.18±4.23

18.83±6.01

24.37±4.42

实验组

50

38.12±5.08

53.45±3.98

18.02±5.89

32.21±4.15

t


1.108

6.416

0.681

9.144

P


0.271

0.000

0.498

0.000

2.2对比两组学生临床技能操作评分

实验组的清创缝合、骨折外固定、神经损伤初步评估临床技能操作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两组学生临床技能操作评分对比

组别

例数

清创缝合

骨折外固定

神经损伤初步评估

对照组

50

81.23±4.85

82.67±4.21

76.45±5.32

实验组

50

85.42±3.98

87.89±3.56

90.15±4.18

t


4.722

6.695

14.318

P


0.000

0.000

0.000

2.3对比两组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实验组教学后的信息提取完整性、跨学科关联分析、方案合理性临床思维能力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3两组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对比

组别

例数

信息提取完整性

跨学科关联分析

方案合理性

教学前

教学后

教学前

教学后

教学前

教学后

对照组

50

20.15±2.89

23.42±2.58

25.23±3.12

28.92±2.87

18.34±2.56

21.78±2.41

实验组

50

20.08±2.76

27.14±2.12

25.18±3.05

35.67±3.01

18.29±2.48

26.54±2.34

t


0.124

7.877

0.081

11.476

0.099

10.020

P


0.902

0.000

0.936

0.000

0.921

0.000

3.讨论

手足外科临床教学具有鲜明的学科特性与培养需求。作为外科学领域中专科化程度较高的分支,其教学对象需面对解剖结构精细复杂、损伤类型多样且常合并多系统受累的临床场景。手足部集中了大量微小血管、神经与肌腱组织,损伤后不仅涉及局部组织修复,更需综合评估功能重建、康复预后等多维度目标,这要求规培生在掌握专科核心知识的同时,必须建立跨学科的临床思维体系。然而,传统临床带教模式在这一过程中存在显著局限性[3]。常规教学多以单一学科主导,带教活动围绕本专业知识展开,病例讨论侧重专科问题的解决,易使规培生形成“专科壁垒”式认知,对多系统损伤的关联性分析能力不足。例如,面对开放性骨折合并神经血管损伤的病例,传统带教可能更关注骨折复位固定,而对神经损伤定位、血管修复时机等跨学科问题的探讨不够深入,导致规培生在临床决策中难以兼顾整体与局部、治疗与康复的平衡[4]

基于多学科协作诊治的教学查房模式则有效弥补了上述不足。该模式通过整合骨科、神经外科、康复医学等多学科资源,在查房过程中引入不同专业视角的深度参与,使规培生在观察与学习中突破单一学科的思维局限[5]。多学科讨论可系统呈现同一病例在不同专业领域的关注点,如骨科医师侧重结构修复、神经外科医师关注功能保护、康复医师强调功能重建,这种多维度的信息碰撞能引导规培生从损伤机制、治疗策略到预后评估进行全链条思考,逐步构建系统的临床思维框架[6]。同时,协作过程中规培生需参与跨学科沟通,学习如何整合不同专业建议形成个体化诊疗方案,这不仅提升了其信息整合与决策能力,更强化了团队协作意识。从教学效果看,这种模式更贴近真实临床场景。

本研究结果显示:(1)实验组的专科知识跨学科知识等理论知识掌握程度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传统教学中,理论知识传授多以单一学科为中心,专科知识与跨学科内容常被割裂讲解,学生难以建立知识间的有机联系。而多学科协作的教学查房通过整合骨科、神经外科、康复医学等多学科资源,在病例讨论中同步呈现专科核心与跨学科关联的知识要点。不同学科视角的交叉讲解,既强化了专科知识的深度理解,又通过跨学科内容的横向联结,帮助学生构建起更完整的知识网络。2)实验组的清创缝合、骨折外固定、神经损伤初步评估临床技能操作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常规带教中,技能操作指导往往局限于本学科经验,学生虽能掌握基础操作流程,却难以兼顾不同学科对操作细节的特殊要求。如清创缝合不仅需完成组织修复,还需考虑神经血管保护与术后功能康复,但传统教学可能仅侧重缝合技巧的训练。多学科协作的教学查房则通过引入多学科专家参与操作评估,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反馈:骨科医生关注解剖复位的精准性,神经外科医生强调神经组织的保护要点,康复医生则提示操作对后续功能锻炼的影响。这种多维度的指导使学生在技能训练中更注重操作的综合效益,而非单一学科目标,从而在清创缝合、骨折外固定等具体操作中表现出更规范、更全面的技能掌握。3)实验组学教学后的信息提取完整性、跨学科关联分析、方案合理性临床思维能力优于对照组(P0.05)。临床思维的核心在于信息提取的完整性、跨学科关联的分析能力及方案制定的合理性,而传统教学中的病例讨论多围绕单一学科问题展开,学生的思维易被限制在“专科视角”内。多学科协作的教学查房则模拟真实临床场景,要求学生面对复杂病例时,需同时关注不同学科的关键信息,并在多学科讨论中分析这些信息的内在联系,最终整合形成兼顾多维度需求的诊疗方案。这种方式使学生在反复实践中逐渐形成系统性临床思维。相比之下,对照组因缺乏多学科讨论的思维锻炼,在信息提取的全面性、跨学科关联的深度及方案制定的合理性上均弱于实验组,故教学后临床思维能力的差异显著。

综上所述,基于多学科协作诊治的教学查房模式在提升规培生理论知识掌握、临床技能操作及临床思维能力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为手足外科临床教学改革提供了有效实践依据。该模式通过学科资源整合与教学场景优化,切实解决了传统带教中知识结构单一、思维训练局限等问题,展现出贴合临床需求的培养价值。未来可进一步探索其在更多专科教学中的应用,推动医学教育向更系统化、综合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美锭,范向辉,曾维铨,等.人工智能辅助教学方法在手足外科临床医学生实习带教中的效用与价值分析[J].黑龙江医药,2025,38(02):318-321.

[2]李成立,王键,徐林.基于雨课堂的案例式立体教学模式在手足外科临床实习生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4,16(24):55-59.

[3]杨威,刘仕达,向永孝,等.联合教学在手足显微外科临床带教中的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3,15(15):73-77.

[4]石慧芬.以循证护理为基础的信息化教学法在手足外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J].包头医学,2023,47(01):52-54.

[5]李琴琴.BOPPPS教学模式在手足外科护士技能培训与考核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23,(01):138+140.

[6]蒋燕飞,易利奇,张亚萍.交互性带教在手足外科新护士临床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乡村医药,2022,29(02):66-67.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