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检验教学中AI虚拟实验技术的优势解析与实施路径
摘要
关键词
生物化学检验教学;AI虚拟实验技术;优势;实施路径
正文
生物化学检验是医学检验专业的核心课程,实验教学是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传统实体实验依赖有限的仪器设备和场地资源,部分高风险、高成本实验难以开展;同时教师需兼顾操作示范与个体指导,个性化教学难以落实[1]。AI虚拟实验技术的出现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路径,其通过3D建模、参数模拟等技术还原实验全流程,既降低操作风险,又能记录学习轨迹、分析学习难点。
1.AI虚拟实验技术的概念
AI虚拟实验技术通过数字建模与算法驱动,构建高度贴近真实场景的实验操作环境,覆盖生物化学检验中从试剂配置、仪器使用到结果判读的全流程环节。区别于传统实体实验,该技术依托计算机程序模拟实验条件的动态变化,如温度调控、反应时间控制等关键变量,同时支持学习者通过交互界面完成操作步骤,从移液枪的角度调整到比色皿的光路对准,每个动作都会触发相应的虚拟反馈。这种技术并非完全替代传统实验,而是通过可重复操作、低损耗成本的特点,为学生提供安全可控的预练习平台,尤其在处理高危险性试剂或精密仪器操作时,能有效降低教学风险,帮助学习者在实际操作前建立规范的动作记忆与逻辑认知,从而提升实体实验的成功率与教学效率[2]。
2.AI虚拟实验技术在生物化学检验教学中的优势解析
2.1突破时空限制,拓展教学资源
在生物化学检验教学中,传统实验教学常受限于实验室开放时间、仪器设备数量及试剂耗材的可获得性,学生操作机会往往集中于固定课时,难以充分掌握复杂实验流程。AI虚拟实验技术的引入,首先在时空维度上打破了这一约束。其依托数字化平台构建的虚拟实验环境可通过终端设备实现24小时开放,学生无论身处校内实验室还是校外,均可通过电脑或移动终端登录系统,随时选择目标实验项目进行操作练习。如针对酶活性测定、蛋白质电泳等需多步骤操作的实验,学生可在课后反复模拟移液、离心、显色等关键环节,系统同步记录操作轨迹并反馈规范性评价,有效弥补了传统教学中“课堂时间有限、课后无练习载体”的短板。从教学资源拓展的角度看,虚拟实验技术通过数字建模能力,将原本受限于成本或风险的实验场景纳入教学范畴[3]。
2.2增强实验安全性,降低教学风险
传统实验课程中,学生需直接接触多种具有潜在风险的实验要素:强酸强碱试剂可能造成皮肤灼伤,苯类有机溶剂挥发会危害呼吸系统,放射性同位素操作需严格防护,而高压灭菌锅、超速离心机等设备若操作不当更可能引发物理伤害。这些风险不仅限制了部分高难度实验的开展,也让师生在操作时需保持高度警惕,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专注度。AI虚拟实验技术的应用,为解决这一矛盾提供了有效路径。其核心在于通过数字仿真替代真实危险场景,构建“无风险操作环境”。如学生在虚拟平台中配置浓硫酸溶液时,系统会模拟试剂滴加速度过快导致的溶液飞溅画面,但不会产生真实的腐蚀性液体;操作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实验时,虚拟环境可演示未佩戴防护手套的“后果”,如仪器检测到辐射值异常升高并触发警报,却无实际辐射泄漏风险[4]。
2.3优化教学流程,提升教学质量
在传统实验教学中,教师需花费大量时间重复讲解操作规范、演示关键步骤,学生因操作熟练度差异导致进度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可能因跟不上节奏而影响学习效果。AI虚拟实验技术则通过数字化平台构建了“自主学习+智能指导”的模式:学生可根据自身基础选择实验模块,系统自动演示标准操作流程并标注关键步骤,操作过程中实时提示错误,大幅减少了教师重复讲解的时间成本。同时,虚拟实验的“数据化记录”功能为教学质量提升提供了客观依据。系统会完整记录学生的操作轨迹、错误类型及修正次数,教师通过分析这些数据可精准定位学生的薄弱环节,从而在实体实验或课堂讲解中针对性强化指导[5]。如若多数学生在“酶活性测定”实验中频繁出现温度设置错误,教师可重点讲解温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机制;若个别学生移液操作误差率高,则单独指导手法规范,详见表1。
表1传统实验和AI虚拟实验差异对比
| 对比维度 | 传统实验教学 | AI虚拟实验教学 | 
| 操作指导方式 | 教师重复演示,学生被动观察 | 系统动态演示+实时语音提示,学生主动操作 | 
| 进度调控 | 按统一节奏推进,部分学生跟不上 | 自主选择模块,支持个性化进度调整 | 
| 错误反馈 | 教师课后集中点评,滞后性明显 | 操作中即时标注错误并提示修正方法 | 
| 效果评估 | 依赖实验报告与教师主观评价 | 基于操作数据的量化分析,结果更客观 | 
2.4减少教学投入,节约资源成本
试剂耗材的消耗是实验教学中主要成本来源,生物化学检验常用的酶制剂、标准品、有机溶剂等试剂价格较高,部分试剂需特殊保存条件,存储与损耗成本进一步增加;此外,高效液相色谱仪、超速离心机等精密仪器的采购与维护费用高昂,实验室空间的规划与设备的更新换代也需持续投入,这些都限制了学生参与高难度实验的机会。AI虚拟实验技术通过数字化模拟替代了部分实体消耗环节,显著降低了教学成本。学生在虚拟平台中操作实验时,无需使用真实试剂,配置不同浓度的缓冲液、混合反应底物等步骤仅需调整系统参数即可完成,避免了试剂的物理损耗;模拟精密仪器操作时,系统可完整复现仪器的启动、校准、运行流程,学生反复练习也不会造成仪器磨损,减少了设备维护与维修的开支。同时,虚拟实验平台支持多终端访问,学生通过电脑或移动设备即可参与实验,无需占用专门实验室空间,降低了场地租赁与设备采购的投入[6](详见图1)。
图1传统实验教学与AI虚拟实验教学成本对比
 
 
3.AI虚拟实验技术在生物化学检验教学中的实施路径
3.1紧扣课程建设资源,夯实虚拟基础
教学资源建设需以课程目标为导向,结合生物化学检验的核心知识点与技能要求,系统梳理实验项目类型,构建覆盖基础、综合与拓展层次的虚拟实验资源库。基础层可纳入蛋白质定量、血糖测定等经典实验,确保学生掌握基本操作规范;综合层可设计酶动力学分析、血清脂蛋白分离等多步骤实验,强化知识整合能力;拓展层则可引入临床样本检测模拟,衔接实际应用场景,使资源库既贴合教学大纲,又满足不同学习阶段的需求。资源建设的关键在于实现实验流程的精准数字化。需组织教师与技术团队协同,将传统实验的操作步骤、仪器使用规范及注意事项转化为虚拟平台的交互模块。[7]虚拟实验平台应嵌入关键知识点的即时讲解,并在操作错误时关联理论要点,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理论的理解。同时,建立动态更新机制,随着生物化学检验技术的发展,及时补充或优化虚拟实验项目,确保资源的时效性与实用性。
3.2强化培训提升能力,助力教师转型
传统实验教学中教师主要依赖现场演示和经验指导,而虚拟实验技术的引入使教学场景从实体操作扩展到数字平台,教师需要具备技术应用、资源整合和教学模式创新的综合能力。教师培训需围绕三个核心方向展开。一是技术应用能力,教师需要掌握虚拟实验平台的基本操作,包括实验模块的选择、参数设置、学生操作数据的查看与导出。如在指导“酶活性测定”实验时,教师需能熟练调整虚拟平台中的温度、pH值等参数,演示不同条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二是教学融合能力,教师需学会将虚拟实验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设计分层教学任务。如针对基础薄弱的学生,可安排虚拟平台中的分步操作练习;针对能力较强的学生,可设置开放性实验任务,引导其自主探究实验条件的优化。三是评价分析能力,教师需通过平台记录的操作轨迹、错误类型等数据,分析学生的学习难点,调整教学重点。例如若多数学生在“移液操作”环节频繁出错,教师可在实体实验前增加该环节的专项指导。培训方式需注重实践性与针对性。学校可采用分层培训模式,对新教师侧重基础操作培训,通过模拟练习掌握平台的基本功能;对骨干教师侧重资源开发培训,指导其结合课程需求设计个性化实验模块。
3.3完善评价体系建立多维反馈
教学模式设计需立足课程目标,结合虚拟实验与实体实验的特点,构建层次分明、功能互补的教学流程,使技术应用真正服务于学生实验能力与科学思维的培养。教学模式的核心在于实现虚拟实验与实体实验的有机衔接。基础实验可采用“虚拟预练+实体验证”模式:学生先在虚拟平台完成基础操作练习,如移液枪使用、仪器校准等,熟悉标准流程后再进入实体实验室操作。这种模式能减少实体实验中的操作失误,提升实验成功率。综合实验可设计“虚拟探究+实体深化”流程:学生在虚拟环境中改变实验参数,观察不同条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分析内在原理;教师根据平台记录的操作数据,筛选出典型问题,引导学生在实体实验中针对性验证,深化对实验原理的理解。教师可设计开放性实验任务,如“优化某酶促反应条件”,学生通过虚拟平台自主选择实验变量、设计操作步骤、记录数据变化,形成初步假设后再通过实体实验验证。
3.4教学评价与反馈机制建立
教学评价与反馈机制的建立需突破传统实验教学的单一评价模式,充分利用虚拟实验平台的过程数据,构建覆盖操作过程、知识掌握与能力发展的多维评价体系。一是评价内容需兼顾操作规范性与思维深度。传统实验教学多以实验报告或最终结果作为评价依据,而虚拟实验平台能完整记录学生的操作轨迹,包括步骤顺序、仪器使用方法、参数调整过程及错误修正情况。[8]这些数据可量化评估操作规范性,如移液枪的持握角度是否符合标准、仪器校准步骤是否完整。同时平台能捕捉学生在实验中的决策过程,如面对实验误差时的调整策略、对不同实验条件的选择逻辑,这些信息可用于评价科学思维能力,如问题分析的严谨性、变量控制的合理性。二是反馈机制需注重及时性与针对性。教师通过平台数据可快速定位共性问题,例如多数学生在“显色反应时间控制”环节频繁出错,可在后续教学中增加该环节的虚拟专项训练;对于个别学生的操作偏差,教师可结合平台记录的具体错误点,提供个性化指导建议。
4.结语
总之,AI虚拟实验技术为生物化学检验教学注入了新动能,其在操作训练、原理探究及个性化指导方面的优势,有效弥补了传统实验的不足。通过系统建设教学资源、提升教师技术应用能力、设计分层教学模式及完善数据驱动的评价机制,可推动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韦少钗,洪程铭,杨晓帆.数字化教学模式对生物化学检验技术课程的影响及改进策略[J].现代盐化工,2025,52(02):33-35.
[2]冉京萍,李盼祥,韩晔.立体化教学法在生物化学检验教学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5,17(03):101-105.
[3]张越时,郭胜男,张佳佳.临床生物化学检验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J].科教文汇,2024,(11):108-111.
[4]潘雨凌,郗娟,金丹,等.ChatGPT辅助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在线教学探索[J].检验医学与临床,2024,21(09):1341-1344.
[5]范颖,郑珍,牛文华.生物化学检验“智慧课堂”实验教学的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22,24(09):54-56.
[6]何平,唐玉莲,罗艳红,等.O2O混合式教学在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实验教学中的实践探索[J].科教导刊,2022,(24):118-120.
[7]谭金花,庞毅.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融合的策略探讨[J].中学生物教学,2024,(26):64-66.
[8]解凯彬.信息技术赋能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23,(01):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