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良肢位摆放的正确率
摘要
关键词
脑卒中;偏瘫;良肢位摆放;正确率
正文
一、引言
脑卒中是一种高发、高致残、高死亡率的疾病,严重影响人类健康。患者常出现偏瘫,生活质量下降。良肢位摆放是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的关键,可预防并发症,保持肢体功能,促进恢复。但实际中,良肢位摆放的正确率低,影响康复效果。因此,研究提高良肢位摆放正确率具有重要意义。
二、影响良肢位摆放正确率的因素分析
2.1医护人员因素
部分医护人员对良肢位摆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将其视为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治疗的关键环节,在工作中重视程度不够。医护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参差不齐,一些医护人员对良肢位摆放的具体方法和标准掌握不熟练,无法准确地指导患者和家属进行正确摆放。同时,临床工作中护理人员数量不足,工作任务繁重,难以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对每位患者进行细致的良肢位摆放指导和监督,导致患者的良肢位摆放难以持续规范。
2.2患者及家属因素
脑卒中偏瘫患者由于疾病的影响,身体和心理状态较差,部分患者存在意识障碍、认知功能减退等情况,难以理解和配合良肢位摆放的要求。患者及家属对良肢位摆放的相关知识了解甚少,不清楚其对患者康复的重要意义,缺乏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此外,患者长时间保持良肢位可能会感到不适,家属在协助过程中也容易出现操作不当的情况,这些都影响了良肢位摆放的正确率。
2.3环境与管理因素
医院病房的设施布局不合理,例如病床的高度、宽度不便于医护人员进行良肢位摆放操作,也不利于患者保持正确体位。病房内患者数量较多,空间拥挤,增加了良肢位摆放的难度。同时,医院缺乏完善的良肢位摆放管理制度和质量监督机制,对医护人员的工作考核和监督不到位,无法及时发现和纠正良肢位摆放中存在的问题,使得良肢位摆放工作难以有效落实。
三、提高良肢位摆放正确率的策略
3.1加强医护人员培训与教育
医院应定期组织医护人员参加良肢位摆放相关的专业培训课程,邀请康复医学领域的专家进行授课,系统讲解良肢位摆放的重要性、操作方法、注意事项以及最新的研究进展等内容。培训结束后,要对医护人员进行严格的考核,考核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确保医护人员熟练掌握良肢位摆放的技能。同时,鼓励医护人员积极参加学术交流活动,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专业水平。此外,还可以建立医护人员之间的经验分享机制,让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分享在良肢位摆放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和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促进共同提高。
3.2强化患者及家属教育
患者入院后,医护人员应立即进行良肢位摆放的健康教育,通过宣传手册、视频资料、面对面讲解等方式,详细说明良肢位摆放的目的、方法、好处及不规范摆放的后果,提升患者及家属的认识和重视。住院期间,医护人员需定期指导和培训患者及家属,手把手教授操作,并进行实际操作练习,及时纠正错误。建立反馈机制,鼓励患者及家属提出问题,医护人员及时解答。组织康复知识讲座和经验交流,促进患者间相互学习和鼓励,增强康复信心和积极性。
3.3优化环境与管理
医院应合理规划病房设施布局,根据良肢位摆放的需求,调整病床的高度和宽度,配备合适的辅助器具,如枕头、楔形垫、软靠垫等,为患者提供舒适、安全且便于进行良肢位摆放的环境。加强病房管理,合理安排患者床位,避免病房过于拥挤。建立完善的良肢位摆放管理制度,明确医护人员在良肢位摆放工作中的职责和工作流程,制定详细的质量考核标准。定期对良肢位摆放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将评估结果与医护人员的绩效考核挂钩,对工作表现优秀的医护人员给予奖励,对存在问题的及时进行督促整改。同时,建立多学科协作机制,加强康复科、神经内科、护理部等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共同为患者提供全面、优质的康复服务,确保良肢位摆放工作的顺利开展。
3.4借助信息化手段辅助管理
引入信息化管理系统,通过在病房设置智能监测设备,实时监测患者的体位情况。当患者体位发生改变,不符合良肢位摆放要求时,系统能够及时发出预警提示,方便医护人员和家属及时进行纠正。利用手机应用程序或在线平台,为患者及家属提供良肢位摆放的视频教程、操作指南等学习资料,方便他们随时学习和参考。同时,医护人员可以通过信息化平台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交流,及时解答他们的疑问,指导他们进行正确的良肢位摆放操作。此外,信息化管理系统还可以对患者的良肢位摆放情况进行数据记录和分析,为评估康复效果和改进工作提供依据。
四、提高良肢位摆放正确率策略的影响研究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选取某医院收治的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提高良肢位摆放正确率的综合策略(包括加强医护人员培训、强化患者及家属教育、优化环境与管理、借助信息化手段辅助管理)。研究周期为患者入院至出院后1个月。观察指标包括良肢位摆放正确率、并发症发生率、肢体功能恢复情况(采用Fugl-Meyer肢体运动功能评分量表评估)。
(二)研究结果
良肢位摆放正确率:在入院时,两组患者良肢位摆放正确率无显著差异(P>0.05)。经过干预后,实验组良肢位摆放正确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具体数据见表1。
表1良肢位摆放正确率
| 组别 | 例数 | 入院时正确率(%) | 出院时正确率(%) | 出院后1个月正确率(%) | 
| 对照组 | 30 | 30.0 | 45.0 | 50.0 | 
| 实验组 | 30 | 32.0 | 75.0 | 85.0 | 
并发症发生率: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具体数据见表2。
表2压疮及并发症发生率对比表
| 组别 | 例数 | 压疮发生率(%) | 关节挛缩发生率(%) | 肌肉萎缩发生率(%) | 总并发症发生率(%) | 
| 对照组 | 30 | 13.3(4/30) | 10.0(3/30) | 16.7(5/30) | 40.0(12/30) | 
| 实验组 | 30 | 3.3(1/30) | 3.3(1/30) | 6.7(2/30) | 13.3(4/30) | 
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干预前,两组患者Fugl-Meyer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实验组患者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具体数据见表3。
表3肢体功能恢复评分对比表
| 组别 | 例数 | 干预前评分(分) | 出院时评分(分) | 出院后1个月评分(分) | 
| 对照组 | 30 | 35.0±5.0 | 45.0±6.0 | 50.0±7.0 | 
| 实验组 | 30 | 36.0±4.0 | 55.0±8.0 | 65.0±9.0 | 
五、结论
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良肢位摆放的正确率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医护人员、患者及家属、医院管理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应持续关注良肢位摆放工作,不断总结经验,探索更加有效的方法和措施,进一步提高良肢位摆放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安文雨,李彬,刘丽娜.良肢位摆放联合体位标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中的应用进展[J].当代护士(中旬刊),2024,31(12):27-30.
[2]马小莹.探讨良肢位摆放早期康复护理脑卒中偏瘫的应用价值[C]//榆林市医学会.第五届全国医药研究论坛论文集(五).青海卫生职业技术学院;,2024:259-264.
[3]艾学玲,隋艳,林婷婷.早期良肢位摆放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效果、肢体功能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24,30(23):118-1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