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院纯手工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180例临床分析:技术优化与疗效评估

期刊: 健康文摘 DOI: PDF下载

徐绍斌

元谋县第一人民医院普外科,云南 楚雄 651300

摘要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24年5月至2025年4月云南省元谋县第一人民医院180例纯手工腹腔镜阑尾切除术(LA)的临床资料,探讨无能量平台条件下采用4号丝线双重结扎阑尾系膜联合3-0可吸收缝线荷包缝合包埋残端的技术改良效果。结果显示,研究组围术期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学习曲线分析表明,基层医师需25-30例手术可稳定掌握该技术。


关键词

基层医院;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纯手工技术;荷包缝合;学习曲线

正文

引言

急性阑尾炎是最常见的外科急腹症,腹腔镜阑尾切除术(LA)因其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已成为金标准术式[1]。然而,基层医院受限于设备不足(如缺乏超声刀、电凝系统)及技术门槛,LA推广困难。本研究提出一种不依赖能量平台的纯手工LA技术,采用丝线结扎+荷包缝合,评估其在基层医院的可行性及安全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了20245月至202504月期间在我院(二级甲等县级医院)普外科连续收治的180例急性阑尾炎手术患者的完整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研究组(无能量平台腹腔镜手术)95例,对照组(传统能量平台腹腔镜手术)85例。研究组50例,女45例,年龄25-67岁,均值(37.90±5.31)岁;单纯性阑尾炎28化脓性阑尾45坏疽穿孔性阑尾炎22对照组45例,女40例,年龄27-69岁,均值(38.15±5.27)岁;单纯性阑尾炎20化脓性阑尾38坏疽穿孔性阑尾炎27。两组资料比对(P0.05)。

1.2手术方法

研究组(无能量平台纯手工LA全麻,头低脚高15°-20°+左倾30°脐下10mm(观察孔)、耻骨上10mm(主操作孔)、麦氏点5mm(辅助孔)。用无创抓钳轻柔提起阑尾尖端或系膜,显露阑尾系膜。采用"冷分离"技术(即不使用电凝),用分离钳在系膜无血管区开窗,引入4号丝线进行双重结扎(近端结扎两次,远端一次),在两结扎线间剪断系膜。这一技术有效避免了电凝可能带来的热损伤和术后迟发性出血风险。残端处理:在距阑尾根部约0.5cm处的盲肠壁上,用3-0可吸收缝线(VicrylDexon)预置荷包缝合,注意缝针深度达黏膜下层但避免穿透肠腔。然后用4号丝线在阑尾根部结扎,距结扎线远端约0.5cm处切断阑尾,碘伏棉球消毒残端。收紧荷包缝线,将阑尾残端完全包埋。这一技术改良显著降低了传统腹腔镜手术中单纯结扎或hemolock夹闭导致的残端瘘风险

对照组(传统能量平台LA麻醉和体位同研究组一致,全麻,头低脚高15°-20°,左倾30°体位,Trocar布局同对照组一致,阑尾系膜处理使用单极或双极电凝进行凝闭后离断,残端处理采用hemolock夹闭,不进行荷包缝合,感染防控措施等同研究组。

1.3观察指标与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主要观察指标包括:

手术指标:手术时间(皮肤切开至缝合结束时间)、出血量(使用纱布法测定,按浸润面积测定)、中转开腹率(统计因术中严重粘连中转开腹手术的患者)

恢复指标下床时间(手术结束至自主下床活动时间、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手术结束至出院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术后首次使用抗生素至停用时间)

  并发症:戳孔/切口感染(切口出现红、肿等,细菌培养阳性)、肠梗阻(腹痛、呕吐,影像学检查提示肠管扩张或气液平面)、残端瘘(术后出现腹膜炎体征,伴有发热、白细胞升高等,影像学检查可见造影剂外漏)

所有数据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组各项围术期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如表1

1: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比较(x±s

指标

研究组(n=95

对照组(n=85

x2/t

P

手术时间(min)

65.3±18.5

58.4±16.2

2.648

0.009

术中出血量(ml)

15.3±5.2

23.7±7.8

8.581

0.000

首次下床时间(h)

12.3±3.1

23.5±5.7

16.605

0.000

肠功能恢复时间(h)

22.5±4.3

28.9±5.2

9.032

0.000

住院时间(天)

3.2±1.1

5.8±2.3

9.835

0.000

抗生素使用时间(天)

2.5±0.8

4.7±1.5

12.455

0.000

并发症率

0

5

5.748

0.017

3.讨论

 系膜处理技术的优化:传统腹腔镜手术多依赖超声刀或电凝切割阑尾系膜,虽操作简便但存在热损伤风险和较高的血管闭合失败率(约1.2%)。本研究采用纯手工丝线结扎技术,通过腹腔镜下器械打结,实现了系膜血管的可靠闭合。研究组无一例发生术后系膜出血,证实了该技术的安全性。操作要点在于:(1)在系膜无血管区精确开窗;(2)引入丝线时避免暴力穿过系膜;(3)结扎时保持适当张力确保血管完全压闭。这一技术虽对术者要求较高,但在缺乏能量平台的基层医院具有重要实用价值。

 残端处理方法的改良:关于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是否需荷包包埋残端一直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hemolock夹闭或单纯结扎已足够,但本研究通过荷包缝合包埋残端,实现了零残端瘘的优异结果。技术关键在于:(1)预置荷包缝线应在阑尾根部结扎前完成,避免盲肠壁因炎症水肿而脆性增加;(2)缝针深度应达黏膜下层但避免穿透肠腔;(3)包埋后检查有无盲肠扭曲。这一技术虽延长手术时间约5-8分钟,但显著提高了残端安全性,尤其对于根部坏疽或穿孔的高危病例更具价值。

 穿刺孔感染的防控体系:戳孔感染率仅0.7%,远低于文献报道的2%-5%。这一成果得益于系统的感染防控措施:(1)化脓或坏疽性阑尾炎使用标本袋取出;(2)彻底冲洗穿刺道;(3)缝合脐部切口前碘伏浸泡;(4)高危患者术后预防性使用抗生素。这些简单易行的措施在基层医院条件下有效降低了感染风险。

临床疗效对比分析

与传统手术相比,本研究的腹腔镜技术展现出全面的康复优势。研究组在下床活动时间、肠功能恢复)、住院时间等指标上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与周家德等和金哲俊等的研究结果一致。这种快速康复效应源于多方面因素:(1)微小切口减轻了腹壁创伤;(2CO₂气腹抑制了交感神经应激反应;(3)腹腔镜放大视野下的精确操作减少了对肠管的机械刺激。在并发症防控方面,研究组的总体并发症率(0.0%)显著低于对照组(5.88%),研究组的并发症率也保持在较低水平,证实了该技术对复杂病例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Semm K.Endoscopic appendectomy[J].Endoscopy,1983,15(2):59-64.

[2]张建平.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急性阑尾炎的Meta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0):1123-1125.

[3]Lee JS,et al.Learning curve for single-port LA[J].J Laparoendosc Adv Surg Tech,2013,23(10):862-865.

[4]雷晓,等.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学习曲线分析[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10,9(6):438-44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