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心理状态影响的疗效分析
摘要
关键词
早期心理护理;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心理状态
正文
引言: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老年人群中常见且严重的临床综合征,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给个人、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老年CHF患者在承受反复胸闷、气促、活动受限等躯体症状困扰的同时,极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性心理情绪。这种“心-身”相互影响的恶性循环不仅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还会影响治疗依从性,加重心脏负荷,加速病情进展,增加再住院率和死亡风险。
1.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为在此期间因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治疗的40例老年患者。纳入标准:(1)年龄≥65周岁;(2)符合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诊断标准,且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为Ⅱ-Ⅲ级;(3)意识清晰,具备基本沟通与理解能力;(4)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重度抑郁症)或认知功能障碍(如中重度痴呆);(2)合并其他严重危及生命的疾病(如恶性肿瘤晚期、急性脑卒中);(3)近期内经历重大生活变故或正在接受其他形式的心理治疗;(4)无法独立或配合完成评估量表填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符合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
1.2干预措施如下:对照组接受常规心衰治疗与护理,包括药物治疗、饮食指导、活动管理、健康宣教及基础生活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系统化的早期心理护理干预。该干预于患者入院后48小时内启动,由经过心理护理培训的护士执行,内容包括:(1)心理评估:入院24小时内使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初次评估,全面了解患者心理状况。(2)认知行为干预:通过一对一沟通,纠正患者对疾病的错误认知和过度担忧,普及心衰相关知识,增强治疗信心。(3)情绪疏导:主动倾听患者的内心感受,鼓励其表达焦虑、恐惧等情绪,提供情感支持与安慰。(4)放松训练:每日指导患者进行1~2次、每次15~20分钟的腹式呼吸、渐进性肌肉放松等训练,帮助缓解紧张情绪。(5)家庭支持指导:与家属沟通,指导其给予患者充分的情感关怀和鼓励,营造良好的家庭支持氛围。干预持续4周,每日干预时间约30~40分钟。
1.3主要观察指标为干预前(入院时)和干预4周后的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内干预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40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0例。两组在年龄、性别构成、心功能分级(NYHA II/Ⅲ级)、病程等基线资料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具有良好的可比性,可用于后续干预效果的比较。
2.1两组干预前后焦虑状态(SAS评分)比较干预前,观察组与对照组的SAS评分分别为(58.3±6.7)分和(57.8±7.2)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3,P=0.821),表明两组初始焦虑水平相当。经过4周干预后,两组患者的SAS评分均有下降,但观察组的改善更为显著。观察组干预后SAS评分降至(42.1±5.4)分,较干预前明显降低(t=8.94,P<0.01);而对照组干预后评分为(52.6±6.1)分,虽有下降但幅度较小(t=2.87,P=0.010)。组间比较显示,干预4周后观察组的S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5.67,P<0.01)。具体数据见表1。
表1两组干预前后SAS评分比较(x̄±s,分)
| 组别 | 例数 | 干预前 | 干预后 | t值(组内) | P值(组内) | t值(组间,后) | P值(组间,后) | 
| 观察组 | 20 | 58.3±6.7 | 42.1±5.4 | 8.94 | <0.01 | 5.67 | <0.01 | 
| 对照组 | 20 | 57.8±7.2 | 52.6±6.1 | 2.87 | 0.010 | 
2.2两组干预前后抑郁状态(SDS评分)比较干预前,两组SDS评分分别为观察组(60.5±7.1)分,对照组(59.8±6.8)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4,P=0.737),基线抑郁水平均衡。干预4周后,观察组SDS评分显著下降至(45.3±5.8)分(t=10.21,P<0.01),而对照组仅降至(55.4±6.3)分(t=3.15,P=0.005)。组间比较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的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t=5.89,P<0.01),表明早期心理护理对缓解抑郁情绪效果更优。具体数据见表2。
表2两组干预前后SDS评分比较(x̄±s,分)
| 组别 | 例数 | 干预前 | 干预后 | t值(组内) | P值(组内) | t值(组间,后) | P值(组间,后) | 
| 观察组 | 20 | 60.5±7.1 | 45.3±5.8 | 10.21 | <0.01 | 5.89 | <0.01 | 
| 对照组 | 20 | 59.8±6.8 | 55.4±6.3 | 3.15 | 0.005 | 
3.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早期心理护理干预,能显著降低其焦虑(SAS)和抑郁(SDS)评分,干预效果明显优于仅接受常规护理的对照组。这一结果证实了早期、系统化的心理护理在改善老年心衰患者负性情绪方面具有确切的临床疗效。
老年CHF患者因疾病迁延不愈、症状反复、活动受限及对预后的担忧,极易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这些负性情绪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会通过神经内分泌机制加重心脏负担,形成“心-身”相互影响的恶性循环,不利于病情控制。本研究在患者入院后48小时内即启动心理干预,抓住了患者初入院、心理冲击较大的“关键窗口期”。通过早期进行心理评估,能迅速识别高风险个体;及时开展认知行为干预和情绪疏导,有助于纠正患者对疾病的错误认知,减轻恐惧和无助感;指导放松训练则能直接缓解其生理紧张状态。这种多维度、主动式的干预模式,有效打破了“心-身”恶性循环的初始环节,从而取得了显著的心理改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金玉.早期心理护理对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的影响[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24,39(03):189-191.
[2]蒋智钦.早期心理护理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不良情绪及睡眠的影响[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22,9(03):429-431.
[3]张鸿.早期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31):254-2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