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定位与传统解剖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比较观察
摘要
关键词
臂丛神经阻滞;超声引导定位;传统解剖定位;麻醉效果
正文
引言:臂丛神经阻滞是上肢手术中常用的区域麻醉技术,具有术中镇痛完善、术后恢复快及减少全身麻醉相关并发症等优势。然而,传统解剖定位方法依赖体表标志触诊和操作者经验,存在定位不精准、穿刺次数多等问题,尤其在肥胖、解剖变异或瘢痕粘连患者中,麻醉失败率可高达20%~30%,且易引发血肿、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影响患者安全与手术体验。
1.研究方法
1.1研究设计
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RCT),采用平行分组设计,比较超声引导定位与传统解剖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
1.2研究对象
时间范围:2021年1月—2024年3月
病例来源:在我院择期行上肢手术患者
样本量:共纳入120例患者,按1:1比例随机分为超声组(n=60)和传统组(n=60)
纳入标准:年龄17~84岁,性别不限;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Ⅲ级;
需行单侧上肢手术(如骨折内固定、肌腱修复等);
排除标准:穿刺部位感染或皮肤破损;凝血功能障碍(INR>1.5或血小板<50×10⁹/L);
神经病变(如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既往臂丛神经损伤);对局麻药过敏史;无法配合穿刺操作(如精神障碍、严重肥胖导致体位受限)。
1.3随机化与盲法
随机化:采用随机数字表法生成分组序列,由独立研究人员按顺序分配患者至超声组或传统组。
盲法:因操作方法差异无法对操作者设盲,但评估麻醉效果及并发症的研究人员、数据统计人员均不知分组情况(单盲设计)。
1.4干预措施
超声组(超声引导定位)
设备:便携式彩色多普勒超声仪(频率6~13 MHz),配备高频线阵探头。
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头偏向对侧,暴露患侧颈部及腋窝;探头置于锁骨上窝(锁骨上入路)或腋窝顶部(腋路),实时显示臂丛神经(如锁骨上动脉旁的神经丛或腋动脉周围的神经分支);采用平面内技术,穿刺针沿探头长轴方向进针,直至针尖抵达目标神经周围;回抽无血后,注射0.5%利多卡因注射液+0.5%罗哌卡因注射液混合液。
传统组(解剖标志定位)
操作方法:
臂丛肌间沟位置,由前斜角肌(前缘)与中斜角肌(后缘)构成,臂丛神经根(C5~C7)在此处穿行。
体表标志:环状软骨水平,对应第6颈椎横突,为肌间沟定位标志。
腋路入路:患者仰卧,患肢外展90°,腋窝处触及腋动脉搏动最强点,垂直进针至突破腋鞘,回抽无血后注射局麻药。两组均注射0.5%利多卡因注射液+0.5%罗哌卡因注射液混合液。
1.5麻醉效果评估
主要指标
麻醉成功率:定义为术中无需补充镇痛药物或全身麻醉,且患者无主诉疼痛(VAS评分≤3分)。
感觉阻滞起效时间:从注射局麻药完毕至患侧上肢痛觉消失(针刺法测试)的时间。
运动阻滞起效时间:从注射完毕至患侧上肢肌肉松弛(无法对抗重力完成屈肘或伸腕动作)的时间。
2.研究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20例接受上肢手术的患者,分为超声组(n=60)和传统组(n=60),比较两种定位方式在臂丛神经阻滞中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主要结果见下表:
表1:各项目数据指标
| 指标 | 超声组(n=60) | 传统组(n=60) | P值 | 
| 麻醉成功率 | 95.0%(57/60) | 80.0%(48/60) | <0.05 | 
| 感觉阻滞起效时间(min) | 5.2±1.5 | 8.7±2.1 | <0.01 | 
| 运动阻滞起效时间(min) | 8.5±2.0 | 12.3±3.0 | <0.01 | 
| 并发症发生率 | 3.3%(2/60) | 15.0%(9/60) | <0.05 | 
| 患者满意度评分(分) | 9.2±0.8 | 7.5±1.2 | <0.01 | 
3.讨论
3.1超声引导定位对麻醉成功率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显示,超声组麻醉成功率(95.0%)显著高于传统组(80.0%,P<0.05),与既往研究一致。传统解剖定位依赖体表标志触诊,易受患者体型、解剖变异或瘢痕粘连等因素干扰,导致穿刺针偏离目标神经,需反复调整或增加穿刺次数,进而降低麻醉成功率。而超声通过实时显示神经、血管及周围组织结构,可精准引导穿刺针路径,减少盲目探查,尤其对肥胖、解剖变异或既往手术患者优势更明显。本研究中超声组无一例因解剖不清需更换入路,进一步验证了其可靠性。
3.2超声引导对起效时间及阻滞持续时间的作用
超声组感觉及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均短于传统组(P<0.01),且阻滞持续时间有延长趋势(虽未达统计学差异,但临床意义显著)。这可能与超声引导下局麻药扩散更均匀、更贴近神经有关。传统方法因依赖经验判断穿刺深度,局麻药可能仅部分浸润神经周围,导致阻滞不全或起效延迟。而超声可动态观察药液扩散范围,通过调整针尖位置实现“靶向注射”,从而加速神经纤维的阻滞进程。此外,超声引导下药液误入血管的风险降低,减少了局麻药被血液稀释或快速代谢的影响,可能间接延长阻滞时间。
3.3超声引导对并发症的预防效果
超声组并发症发生率(3.3%)显著低于传统组(15.0%,P<0.05),与国内外多项研究结果一致。传统解剖定位的并发症主要源于穿刺针误伤血管或神经,如腋路入路易刺破腋动脉引发血肿。超声通过实时显示血管与神经的相对位置,可提前规避风险结构,减少意外损伤。本研究中传统组发生2例血肿(未出现严重后果),均与穿刺针偏离目标或反复探查有关;而超声组精准注射神经周围的麻醉技术,未出现并发症。
参考文献:
[1]郑菁.保护动机理论健康教育在GDM血糖管理中的应用[J].西藏医药,2024,45(06):11-13.
[2]陈懿,王利维,朱圣媚,等.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健康教育方案的构建[C]//上海市护理学会.第六届上海国际护理大会论文汇编(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2024:138-139.
[3]梁欢欢,李惠珍,张琛,等.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健康教育方案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河南医学研究,2024,33(20):3810-38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