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营养支持在胃肠外科造口术后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期刊: 健康文摘 DOI: PDF下载

曾舒倩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湖北 武汉 430022

摘要

本文系统研究个体化营养干预在胃肠外科造瘘术后护理中的临床意义。通过剖析该类患者的营养需求特征,阐述个性化营养方案的设计原则与执行方法,重点探讨其在加速术后康复进程、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提升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实际价值。结果显示,针对性营养支持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精准匹配营养供给,有效改善机体营养状态,促进创口愈合,减少感染机会,增强患者对造口照护的适应能力与自我管理水平,为临床护理提供科学的实践指导和理论依据,对提高整体护理质量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关键词

个体化营养干预;胃肠外科;造瘘术;术后康复

正文

1.引言

胃肠外科造瘘术是治疗肠道肿瘤、肠梗阻及严重创伤的重要方式,通过造瘘恢复排泄功能,挽救生命[1]。但手术影响消化系统结构和功能,引发生理与心理问题。患者术后常出现消化吸收异常、营养素流失和代谢失衡,加之应激反应和饮食限制,易致营养不良。营养不良减慢康复速度[2],提高并发症风险如伤口愈合不良,降低生活质量,增加住院时长和医疗支出。

传统护理中,营养支持采用标准化方案,忽略患者在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统一化干预难以满足需求,导致效果欠佳,无法发挥营养治疗核心作用。随着医疗理念更新,个体化诊疗兴起,个性化营养支持以患者为中心,基于评估、代谢特征和疾病需求制定方案。应用于造瘘术后护理,可优化营养状况,促进恢复,提高照护水平,有重要实践价值。因此,探索个性化支持的实践方法与临床成效,对改进护理方案、增强康复效果、缓解患者身心压力至关重要,也是护理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

2.胃肠外科造口术后患者的营养需求特点

2.1术后早期的高代谢与负氮平衡状态

胃肠外科造口术后初期,患者身体处于应激反应状态,神经内分泌系统被激活,导致代谢率上升,能量消耗加大。此时体内分解代谢超过合成代谢,蛋白质大量分解造成负氮平衡,表现为血清蛋白降低、肌肉组织消耗等症状。同时,手术创伤与麻醉作用会抑制胃肠道功能,使蠕动减缓、消化液分泌减少,进而降低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能力。这一阶段需为患者补充充足能量、优质蛋白质及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以应对高代谢需求,纠正负氮平衡,加速组织修复。

2.2消化吸收功能改变对营养物质的特殊需求

造口术后患者肠道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会影响营养物质的正常吸收。以回肠造口患者为例,由于回肠丧失对胆盐和维生素B12的吸收能力,容易出现脂肪泻和维生素B12缺乏;结肠造口患者因结肠部分失去水分与电解质重吸收功能,可能引发脱水和电解质紊乱。此外,部分患者还可能因肠道菌群失衡导致消化功能异常。因此,需根据造口类型调整营养成分的种类和比例:增加易消化碳水化合物以快速供能,选择瘦肉、鱼类、豆类等优质蛋白质促进组织修复,同时依据患者具体情况补充B族维生素、维生素C、维生素K及钾、钠、钙、镁等矿物质,维持机体正常代谢功能[3]

2.3长期康复过程中的营养维持需求

在胃肠造口术患者的长期康复阶段,需持续提供营养支持以维持良好营养状态,增强免疫力,预防并发症并保障生活质量。随着身体逐步恢复,患者营养需求趋于稳定,但仍需注重饮食均衡与多样化。需避免摄入可能导致造口异味、腹泻或便秘的食物,例如洋葱、大蒜、豆类及辛辣食品等;同时根据患者活动量和身体状况合理调整能量摄入,防止营养不良或过剩。对于老年患者及合并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者,还需结合基础疾病的饮食要求制定个性化营养方案,确保营养支持既能满足康复需求,又不影响基础疾病控制。

3.个性化营养支持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3.1全面的营养评估

制定个性化营养支持方案的首要步骤是对患者进行全面准确的营养评估。评估项目涵盖患者基本情况(如年龄、性别、身高、体重、BMI值)、病史情况(包括基础疾病、手术方式、造口类型)、饮食状况(术前饮食习惯与术后摄入情况)、身体表现(有无恶心呕吐、腹泻便秘等症状,伤口愈合及造口周围皮肤状况)以及实验室检测数据(如血清蛋白、血红蛋白、电解质、血糖、血脂水平)。通过综合分析这些信息,判断患者营养状况,确定营养不良风险,评估营养需求类型与程度,为个性化营养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目前常用的营养评估工具包括主观全面评定法(SGA)、微型营养评定法(MNA)和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 2002)等,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适用方法。

3.2个性化营养方案的设计

根据营养评估结果并结合患者个体差异,设计个性化营养方案。对于术后早期无法经口进食或经口摄入不足的患者,可采用肠内营养、肠外营养或两者联合的支持方式。优先选择肠内营养支持,通过鼻饲或造口管饲途径给予营养制剂,依据患者消化吸收能力选择整蛋白型、短肽型或氨基酸型制剂,并合理调节输注速度、浓度和剂量。例如,对消化功能较弱的患者,初期可给予低浓度、慢速度的短肽型制剂,待胃肠功能恢复后逐步过渡到整蛋白型制剂。

对于能够经口进食的患者,指导其制定个性化饮食计划。根据患者口味偏好、营养需求和造口特点,选择适宜的食物种类与烹饪方式。建议患者多食用富含优质蛋白、维生素及矿物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蛋类和新鲜蔬果等;同时注意食物质地与性状,避免食用粗糙、坚硬及刺激性食物,以防损伤胃肠道或影响造口功能。此外,还需考虑患者饮食习惯与文化背景,以提高饮食方案的依从性。

3.3营养支持过程的动态监测与调整

在个性化营养支持实施过程中,需对患者进行动态监测并及时调整方案。定时评估患者营养状况,包括体重变化、饮食摄入情况及实验室检测数据等,观察营养支持效果。若患者出现体重下降、血清蛋白持续降低、贫血等营养不良表现,或发生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胃肠道不耐受症状,应分析原因并调整营养支持方式、制剂种类或饮食计划。例如,患者出现腹泻时,可能与营养制剂输注过快、浓度过高或食物不耐受有关,可适当减慢输注速度、降低浓度或更换食物种类;若营养摄入不足,可增加制剂用量或调整饮食结构,确保患者获得充足营养支持以促进术后康复。

4.个性化营养支持在胃肠外科造口术后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4.1促进术后康复,减少并发症发生

个体化营养干预能够精准满足胃肠造瘘术后患者的营养需求,改善营养状况并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为术后恢复提供良好的营养保障。充足的营养供应有助于促进创口愈合,降低伤口感染、吻合口瘘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研究表明,采用个性化营养方案的患者创口愈合时间明显缩短,造口周围皮肤炎症发生率降低,住院时长也相应减少。同时,科学的营养支持可维护胃肠道黏膜屏障的完整性,促进消化功能恢复,减少腹泻、便秘等胃肠功能紊乱症状,加快患者整体康复进程。

4.2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个体化营养干预通过改善患者营养状态,推动身体机能逐步恢复,帮助患者更好地适应造口术后生活并提高自我照护能力。专业的饮食指导使患者学会食物选择方法,避免因饮食不当引发造口相关并发症,增强其对生活的掌控信心。此外,该模式关注患者个体需求与主观感受,尊重其饮食习惯及文化背景,有效提升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改善心理状态,减轻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从而全面提高生活质量,助力患者顺利回归社会。

4.3降低医疗成本

个性化营养干预有利于降低胃肠造瘘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长,减少因并发症处理及住院延长导致的额外医疗费用。同时,通过优化康复效果,降低患者出院后的复诊频率和再入院率,进一步控制医疗成本。从长期来看,个性化营养支持不仅对患者健康恢复有益,还为社会医疗资源的高效利用与优化配置提供了有力支持。

5.个性化营养支持应用面临的挑战与展望

个体化营养干预在胃肠造瘘术后护理中面临挑战:医护人员认知不足且缺乏培训,导致评估和实施不规范;患者及家属认知不足、依从性差,因饮食习惯、经济顾虑等影响方案执行;现有营养评估工具缺乏特异性指标,实施耗时耗力。未来应加强医护人员培训,提升专业素养;强化患者及家属健康教育;研发专用评估工具,利用大数据与AI开发智能决策系统,提升干预效率和精准度,推动个性化营养支持应用,提供优质医疗服务。

参考文献:

[1]韩兴媛,于丽,冯立,等.1例多学科协作诊疗卵巢癌术后复发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J].医药前沿,2025,15(13):104-107+111.

[2]许靖,孔祥永,李伟伟,等.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术后发生静脉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刊,2025,60(07):823-826.

[3]梁逸超.【评论】回肠造口与结肠造口对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后功能结局的影响比较[J].结直肠肛门外科,2023,29(05):522-52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