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论治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摘要
关键词
中医辨证论;慢性胃炎;临床疗效
正文
引言:慢性胃炎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以胃粘膜固有腺体的慢性炎症病变为主要表现,可由多种因素引起。本病属于中医胃脘痛、胀满、呕吐等范畴,与患者体质、饮食习惯及精神压力密切相关。由于本病病位主要在胃,病机复杂,病位涉及肝、脾、胃及肾等多个脏腑,临床治疗以健脾和胃、疏肝理气为主,常用药物有四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等。
一、慢性胃炎的临床表现
慢性胃炎主要包括急性胃炎、慢性胃炎等,发病机制不尽相同。急性胃炎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其病因可包括细菌感染、化学刺激、药物损伤以及生物因素等。慢性胃炎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主要与慢性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及萎缩性胃炎等相关。根据病变部位的不同,慢性胃炎可分为胃粘膜固有腺慢性炎症、胃窦黏膜固有腺慢性炎症以及全胃粘膜慢性炎症等,具体临床表现如下:(一)胃粘膜固有腺慢性炎症:其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腹胀、恶心、反酸等症状;(二)胃粘膜固有腺萎缩:其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消瘦及贫血等症状。
二、慢性胃炎的诊断方法
胃镜检查:通过胃镜检查能够直接观察到胃粘膜的病理改变,能够更清晰地判断胃粘膜的具体病变情况,并且能够准确判断胃粘膜是否存在出血、糜烂等情况,在诊断慢性胃炎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慢性胃炎患者胃部炎症病变较轻,通过胃镜检查能够取得良好诊断效果。实验室检查:慢性胃炎患者可通过检测血清中胃蛋白酶原I(PGR2)、胃泌素(Gu)水平,以及内镜下活检病理检查等,可以有效判断是否存在慢性胃炎。
三、中医辨证论治在慢性胃炎中的应用
3.1中医辨证论治的原理
辨证论治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舌脉等资料,结合患者的病情,结合疾病的性质、病位、病因、病机及机体的整体状况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找出疾病的主要证候和特征,以及各种证候之间相互转化的规律,然后再运用中医理论对其进行辨证,最后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和药物。在临床上,中医辨证论治在慢性胃炎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其病因病机和证候特征等进行分析。慢性胃炎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胃粘膜慢性炎症性病变,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胃部胀痛、烧灼或疼痛、胃内嘈杂、恶心、泛酸和食欲减退等症状。中医辨证论治是根据患者发病的症状特点及疾病的性质进行治疗。
3.2中医辨证论治对慢性胃炎的治疗原则
治疗慢性胃炎的时候,应当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选择适合患者的药物,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临床上可以将慢性胃炎分为肝胃不和、湿热内蕴、脾胃虚弱、胃阴不足等不同的证型,采用不同的中药进行治疗。比如,肝胃不和主要是由肝郁气滞引起的,表现为胸胁胀痛、嗳气打嗝、泛酸、食欲缺乏等症状,因此采用疏肝和胃、理气消食等方法进行治疗。湿热内蕴主要是由饮食不节引起的,表现为胃脘疼痛、腹胀食欲缺乏、口苦口臭等症状,因此采用清热化湿的方法进行治疗。
3.3中医辨证论治常用药物和疗法
中药治疗慢性胃炎主要分为两种方法,一种是内服中药,另一种是外敷中药。内服中药主要包括:四磨汤、柴胡疏肝散、胃阴不足胶囊、香砂养胃丸等。外敷中药主要有:胃痛宁胶囊、胃康灵胶囊等。中医辨证论治慢性胃炎的治疗方法包括:三法、三通一补法、一法三消法,三法是指活血化瘀、清热利湿和通腑泄热;三通是指疏肝理气、理气降逆和祛湿化痰;一法是指滋补肝肾、养阴活血;一法是指扶正固本,以养胃护胃。
四、临床疗效观察及结果分析
4.1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在2009年10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慢性胃炎患者,共有9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5例,其中治疗组采用中医辨证论治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诊断:①慢性胃炎的主要症状为:胃脘部疼痛、上腹灼热、泛酸和纳呆等;②根据胃镜及病理活检结果,将慢性胃炎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不良反应:①患者服用中药后可能出现口干、大便干结和上腹部不适等;②部分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等。观察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较小。
4.2观察结果分析
本次研究采用的是中医辨证论治慢性胃炎的方法,主要以调气养胃、健脾益气为主,对于患者的病情改善也有较好的效果。在进行临床观察期间,我们发现患者在治疗后的症状都有不同程度的好转。其中治疗组患者的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对照组患者的症状均无明显变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的有效率较对照组高(P<0.05)。而在不良反应方面,治疗组患者出现口干、腹胀、便秘等不适症状和不良反应例数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同时治疗组患者还出现了恶心和呕吐症状。
4.3结果讨论
中医认为,慢性胃炎的病位在胃,与肝、脾、肾关系密切。病由食滞不化,横犯胃络;或气虚不摄,胃气上逆所致;或劳伤肝胃,肝失疏泄,胃气上逆所致;或阴虚胃热,胃失和降所致。所以治疗上以消食和胃、健脾益气为主,并随证加减。现代药理研究证实了中药对慢性胃炎有较好的疗效,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由于慢性胃炎是一种多发病、常见病,故临床治疗方法多样,疗效也有差异。从本次临床观察结果分析,辨证论治对慢性胃炎的治疗效果显著。故在中医辨证论治基础上进行个体化治疗对慢性胃炎的治疗更有针对性、有效性和安全性。
结语
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具有反复发作、病程较长等特点。慢性胃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必须要选择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法,并且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出适合的治疗方案。中医辨证论治能够根据患者的病情,对其进行分类分型,然后再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和药物进行治疗。从本次临床观察结果分析,中医辨证论治能够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综上所述,中医辨证论治在慢性胃炎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通过对慢性胃炎进行中医辨证论治,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并且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王福平,曲玲.中医辨证联合三参胃炎汤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及预后的影响[J].中医临床研究,2021,13(36):109-112.
[2]宋彬彬.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四川解剖学杂志,2021,29(01):144-145.
[3]杨大珂,陈宁.中医辨证分型联合西药治疗老年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及对生化指标的影响[J].浙江临床医学,2019,21(06):765-767.
[4]王晓芹,于明芬,李秀华.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慢性胃炎临床疗效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23):1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