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意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应用效果专题报告

期刊: 健康文摘 DOI: PDF下载

和丽仙

迪庆藏族自治州人民医院,云南 迪庆 674400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前言

医院手术室发挥着治病救人的关键性作用。近年来,虽然我国医疗技术水平和手术救治成功率均获得显著的提高,但依然存在手术室安全隐患问题。临床实践告诉我们,必须立足手术室护理质量才能带来手术提升的效果,并对新的护理模进行积极探索,使风险事件获得有效的防控[1]。现代手术室有着复杂环境和极高的风险,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强化风险意识非常有必要。在风险意识中,强调全面评估患者、手术流程及设备等方面,对潜在风险做出预判的同时,应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2]。因此,在手术室贯穿风险意识在其管理各个环节中,这对手术风险的降低和手术安全性的提升有利,达到优质护理目标的实现。

⒈现状分析

所谓手术室风险,主要是指患者在手术期间可能被引发的损失或伤残等一些潜在危险因素。风险意识强调医护人员要拥有识别与评估这类危害,从而做好及时应对的有效措施[3]。就当前来看,在我国公众持续提升的医疗水平和不断增强的保护意识,医护人员面临着如何借助风险识别的科学方法提出相应对策问题重要任务。

⒉问题与目的

手术室面临安全隐患,如何才能通过风险意识的应用防患于未然,将其价值在各种手术治疗过程发挥出来,确保手术效果和患者安全,因此,本文拟从实践视角,对风险意识应用于手术室护理的具体效果的可行性做出探讨,以便在以后手术室开展系统化风险意识护理干预,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⒊解决办法

本试验所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23.220241月本院所收治的患者82例,依据入院先后次序平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为41例患者。在观察组中,男女性患者之比为2219;年龄最小患者27岁,最大68岁,年龄平均为(43.52±2.38)岁。对照组男女性患者之比为21:20,年龄最小患者25岁,最大为69岁,年龄平均为(45.34±2.69)岁。以上患者对本次试验有知情权并签署同意书。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的结果,有细微差异(p>0.05),能进行比较。

3.1具体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常规的护理方法和治疗措施。对于观察组患者,则是以常规护理为基础,采取风险意识干预护理,包含以下具体内容:

3.1.1手术室环境

无菌处理。严格按照无菌原则来处理手术室环境。护士应术前对手术室无菌物品是否完好无损做出检查,术中需对手术室无菌状态进行密切监测,而且更换要及时,使其无菌状态保持良好。

无菌保持。在手术室内应把消毒液、消毒纸等材料数量配备足够,使清洁手术区域能快速有效。手术室要确保通风良好,以免产生空气污染,要对手术室内人员和物品的进出进行严格限制。

药品与设备。应在手术室内吧急救药品和设备配备足够,护士还应了解和掌握急救措施和设备,以免产生手术意外而为患者带来生命危险。

3.1.2手术操作

信息核对。护士应与有医生和麻醉师一起对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手术部位等基本信息进行核对,保证手术操作无误。还要在手术前对手术用具的安全可靠性进行检查,以免存在手术风险。

手术配合。护士应对手术器械和设备熟悉,以便术中为医生手术操作提供正确协助,并且要对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密切观察,一旦出现异常要及时提供必要的处理措施。手术完成后,护士应认真做好患者的术后护理,采取对患者生命体征密切监测和术后疼痛情况的密切关注。

3.1.3护理技能。护士必须有用快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免因手术意外无法处理为患者造成生命危险。护士还应拥有沟通能力,能有效沟通患者、家属和医生等各个方面,对患者自身特点和手术进展情况有了解。使手术顺利进行有保证,还能够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疼痛情况及时掌握和了解,护理措施采取必要且及时。

3.1.3设备管理.

对于手术室内的手术台、手术灯、呼吸机等室内设备的能否正常运转要定期检查,使设备的可靠和安全性有保证,以免由于设备问题造成手术失败或发生意外事件。护士需要定期清洁和维护手术室内设备,使设备在使用寿命和稳定性能有保证,以免由于设备问题对手术质量和安全性产生不利影响。护士还要对手术室内更新设备情况及时跟进,将更先进设备推荐过来,使手术室技术水平和设备质量能不断提高。

3.2观察指标

3.2.1风险事件发生率比对

对两组在护理期间所发生的压疮、猝死、感染等风险事件例数做好记录,并比较各组总发生率情况。

3.2.2手术室护理质量评分

采用本院自制调查表,由专业管理小组为手术室护理质量评分,分数高低与护理管理手段成正比。

3.2.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对本试验数据以表格的形式录入进去。结合数据单位所做的相关检验,计数单位为风险事件的发生率,卡方为检验方式,采用n%表示结果,计量单位为手术室护理质量评分。结果采用独立单位检验方式。 表示结果的行为为x-±s的形式表示。

⒋结果与评价

4.1结果

4.1.1比较两组风险事件发生率

结果显示,在风险事件发生率比较上,观察组(4.88%)比对照组(24.39%)明显要低,其差异存在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下表1

1比较两组风险事件发生率情况n%)

组别

例数

压疮

猝死

感染

下肢深静脉血栓

总发生率

观察组

对照组

X2

P

41

41

1

3

0

0

1

5

0

2

24.88

10(24.39)

6.333

0.012

4.1.2比较两组手术室护理质量评分

结果显示,在手术室护理质量评分比较上,观察组比对照组明显更高,其差异显示的统计学意义显著(p<0.05)详见下表2

2比较两组手术室护理质量评分(x-±s)

组别      例数       手术室护理质量

观察组     41         94.62±3.93

对照组     41         84.55±4.15

t                      11.090

p                      0.000

4.2评价

外科救治患者的关键场所就是手术室,其在医院属于一个风险比较高的科室,其中所存在的安全隐患多,意外事件容易被引发,对患者的安全形成威胁。研究实践显示,手术进程能遭受任何物品的影响。有些护士未经系统培训,缺乏足够的风险和无菌操作认识,易于发生风险,在医患之间形成矛盾。这就需要推行手术室风险意识管理。风险意识的引入,能够让护士的责任感和职业认同增强,护理质量提升[4]护士提前防护、准备器械、预判风险、加强术后监护,严格无菌操作,可以将风险意外事件有效避免。风险管理在手术室的实施,可将医院纠纷和风险事件减少,让患者获得更为全面、安全的护理服务[5]。而忽视应对风险具备全面认知,并做好准备,对术中情况要密切监测并及时应对,术后要关注患者恢复,尽量降低出现并发症的概率。

本研究结果显示,注重风险意识引入手术室护理中,可以有效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本研究在风险事件发生率比较上,观察组(4.88%)比对照组(24.39%)明显要低;在手术室护理质量评分比较上,观察组比对照组明显更高,其差异显示统计学意义比较显著(p<0.05)。

结论

综上所述,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之中引入风险意识,在手术室整体护理质量提升上效果显著,风险事件的发生率得到极大地降低,有大力推广与应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冯林英,刘晓艳,马建伟.风险意识在妇科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21,8(33):116-118.

[2]孙幸田.风险意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黑龙江中医药,2021,50(05):357-358.

[3]汪丽娟.风险意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及其临床价值分析[J].心理月刊,2020,15(09):125.

[4]徐慧雁.风险意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心理月刊,2020,15(13):61.

[5]张雪艳,牛玉平,赫静艳.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应用风险意识管理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20,17(13):27-28+3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