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坐骨神经联合股神经阻滞麻醉对老年胫骨骨折患者的麻醉效果

期刊: 健康文摘 DOI: PDF下载

刘芳1,张雪2,田见友3,雷钧3

曲靖市沾益区人民医院云南曲靖655000 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云南曲靖655000

摘要

目的:探究在老年胫骨骨折患者中应用超声引导下坐骨神经联合股骨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1月-2024年12月本院收治的60例老年胫骨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坐骨神经联合股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采用传统硬膜外麻醉,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各项麻醉相关指标更优,对比(P〈0.05),麻醉后24h观察组患者各项炎症因子水平更优,对比(P〈0.05)。结论:在老年胫骨骨折患者中应用超声引导下坐骨神经联合股骨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麻醉相关指标,改善患者麻醉前后的炎症因子水平,证明该麻醉方法可在临床应用。


关键词

超声引导下;坐骨神经;股神经;阻滞麻醉

正文


胫骨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骨科创伤,其发病率随人口老龄化而呈逐年上升趋势[1]。老年患者由于生理机能下降,常伴有基础疾病,对麻醉耐受能力差,因此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硬膜外麻醉虽然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其容易引起血液动力学的波动,会增加手术的危险性。超声引导神经阻滞有可视化的优点,能对神经进行精确定位,降低副作用。本次实验意在探究在老年胫骨骨折患者中应用超声引导下坐骨神经联合股骨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研究资料

选取20231-202412月本院收治的60例老年胫骨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

观察组中,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龄65-78岁,平均(71.52±5.36)岁。对照组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65-79岁,平均(71.13±5.4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传统静脉全身麻醉

患者取仰卧位,静脉注射丙泊酚2mg/kg、芬太尼3μg/kg、顺式阿曲库铵0.15mg/kg进行麻醉诱导,待肌肉松弛后行气管插管,连接麻醉机控制呼吸(潮气量8-10mL/kg,呼吸频率12-14/min,吸呼比1:2)。麻醉维持:静脉持续泵注丙泊酚4-6mg/(kgh)、瑞芬太尼0.1-0.2μg/(kgmin),间断静脉注射顺式阿曲库铵维持肌肉松弛,根据患者生命体征调整药物剂量,维持PETCO235-45mmHg

1.2.2观察组:超声引导下坐骨神经联合股神经阻滞麻醉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型号:飞利浦EPIQ7),高频线阵探头(频率7-12MHz),局麻药选用0.375%罗哌卡因注射液(生产厂家:AstraZeneca AB,国药准字H20200016)。股神经阻滞:患者取仰卧位,患侧下肢稍外展,将超声探头置于腹股沟韧带下方2-3cm处,清晰显示股动脉、股静脉及股神经(呈“蜂巢状”低回声结构)。采用平面内穿刺技术,22G穿刺针从探头外侧进针,实时观察针尖位置,当针尖抵达股神经周围脂肪间隙时,回抽无血后缓慢注入0.375%罗哌卡因20mL,确保局麻药均匀包绕股神经。坐骨神经阻滞:患者转为侧卧位,患侧在上,膝关节屈曲90°,髋关节外展30°。将超声探头置于腘窝横纹上方6-8cm处,识别腘动脉、腘静脉,在其外侧寻找坐骨神经(呈条索状低回声结构)。采用平面内穿刺,22G穿刺针从探头内侧进针,针尖接近坐骨神经后,回抽无血注入0.375%罗哌卡因25mL,观察局麻药扩散情况,确保神经被充分包裹。

1.3观察指标

1.3.1麻醉相关指标:记录两组麻醉起效时间(从注药完毕至患者患侧下肢痛觉明显减退的时间)、阻滞完善时间(从注药完毕至患者患侧下肢痛觉完全消失的时间)、麻醉维持时间(从注药完毕至患者首次主诉疼痛的时间)。

1.3.2麻醉后24h对患者进行炎症因子水平检测,包括TNF-αIL-6 IL-10等。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统计学分析用SPSS21.0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平方差表示,行t检验,P<0.05时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麻醉相关指标

观察组患者各项麻醉相关指标更优,对比(P0.05),如表1

1患者麻醉相关指标±smin

组别

例数

麻醉起效时间

阻滞完善时间

麻醉维持时间

对照组

30

8.75±1.52

18.56±2.85

185.32±25.78

观察组

30

5.18±1.06

12.23±2.11

248.56±31.05

t

-

10.552

9.777

8.587

P

-

0.000

0.000

0.000

2.2对比两组患者炎症因子水平

麻醉后24h观察组患者各项炎症因子水平更优,对比(P0.05),如表2

2:患者炎症因子水平(±s

组别

例数

TNF-αpg/mL

IL-6ng/mL

IL-10U/mL

对照组

30

21.85±4.12

28.62±5.03

14.23±2.85

观察组

30

15.32±3.08

20.25±4.18

18.65±3.22

t

-

6.953

7.010

5.630

P

-

0.000

0.000

0.000

3讨论

胫骨骨折是老年人群的高发疾病,其主要原因是跌倒等低能量损伤。此外,老年病人还常合并有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这又增加了麻醉的危险性[2]。传统的全麻虽然可以满足手术需要,但是在麻醉诱导过程中,异丙酚和芬太尼容易对心血管系统产生抑制作用,引起血压降低和心率下降。在全麻维持期间,患者需持续泵入多种药物,药物代谢受老年患者肝、肾功能下降的影响,易造成药物蓄积,增加毒副作用。同时,全麻对术后疼痛的控制作用有限,术后患者往往依赖大剂量镇痛药,导致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等副作用增加。

分析本次实验数据可知,观察组患者各项麻醉相关指标更优,对比(P0.05),就麻醉相关指标而言,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其主要原因是超声引导具有可视化的优势。在超声引导下,可以清楚地分辨出股神经的“蜂巢状”低回声结构,以及坐骨神经的条索状低回声结构,精确地将0.375%的罗哌卡因注射到周围脂肪间隙内,保证药物均匀包裹,迅速阻断神经传导,缩短起效、阻滞完成的时间。麻醉后24h观察组患者各项炎症因子水平更优,对比(P0.05)。从炎性因子水平来看,观察组较好地发挥了麻醉方法对机体应激反应的作用。老年胫骨骨折患者由于外伤已有一定程度的炎症反应,手术创伤可进一步加剧其炎症反应,导致炎症因子TNF-αIL-6水平升高。超声引导神经阻滞属于局部麻醉,只作用于患侧下肢神经,对交感神经及免疫系统影响不大,通过精准阻断术中痛觉信息传递,降低痛觉诱发的应激反应,抑制炎性因子如TNF-αIL-6的释放。

综上所述,在老年胫骨骨折患者中应用超声引导下坐骨神经联合股骨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麻醉相关指标,改善患者麻醉前后的炎症因子水平,证明该麻醉方法可在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张云辉,蒋凤芹,王鹏.超声引导下收肌管阻滞在胫骨骨折中的镇痛效果探讨[J].中外医疗,2024,43(24):19-21+34.

[2]赵俊伟.犬胫骨骨折的预防和治疗[J].中国工作犬业,2024,(06):60-6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