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岁静脉采血法和末梢采血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效果

期刊: 健康文摘 DOI: PDF下载

杨大成

北京市昌平区沙河医院,北京102206

摘要

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0~10岁患儿静脉采血法与末梢采血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4年1月至2025年8月200例患儿,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静脉采血组(100例)和末梢采血组(100例),分别通过静脉穿刺和末梢毛细血管穿刺采集血液样本,检测血常规指标(包括WBC、RBC、Hb、PLT等),并记录采血成功率、患儿疼痛反应(采用FLACC评分)及检验结果差异。结果:静脉采血组检验结果稳定性更高(p<0.05),且Hb、PLT值与参考范围吻合率显著优于末梢组(p<0.01),但末梢采血操作时间更短(p<0.01),患儿疼痛评分更低(p<0.01)。结论:静脉采血适用于对结果准确性要求高的场景,而末梢采血在减轻患儿痛苦和提高操作效率方面更具优势,临床需根据检测需求权衡选择。


关键词

静脉采血法;末梢采血法;血常规检验

正文


引言

血常规检验是儿科诊疗中最基础的检查项目之一,而采血方式的选择直接影响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及患儿的依从性。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静脉采血和末梢采血两种方式,但对010岁患儿的最佳采血方法仍存在争议。本研究通过比较两种采血方式在操作难度、检测准确性和患儿耐受性等方面的差异,旨在为儿科血常规检验的采血方式选择提供循证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41月至20258月期间就诊的010岁患儿2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静脉采血组(n=100)和末梢采血组(n=100)。其中男性患儿106例(53.0%),女性患儿94例(47.0%),平均年龄(5.2±2.8)岁。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体重等基线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年龄010岁;②需进行血常规检查;③监护人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严重贫血或凝血功能障碍;②采血部位皮肤感染;③近期接受过输血治疗。所有研究方案均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

1.2方法

静脉采血组由经验丰富的护士在肘正中静脉或手背静脉采用22G采血针进行穿刺,采集2mL静脉血置于EDTA抗凝管中;末梢采血组则采用一次性末梢采血针在无名指指腹进行穿刺,采集20μL毛细血管血置于微量采血管。两组采血操作均由同一组经过标准化培训的护理人员完成。

1.3观察指标

①血常规检测指标(WBCRBCHbPLT等),采用SysmexXN-55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②采血操作时间(从消毒开始至采血完成);③采血成功率(首次穿刺成功获取足量标本);④疼痛评估(采用FLACC疼痛评分量表,010分);⑤检验结果稳定性(通过变异系数CV%评估)。

1.4统计学方法

SPSS22.0用于分析和处理特定测量数据(x±s)的数据。以%为单位计算数据,并用χ2检查数据;P>0.05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静脉采血检测稳定性

WBC变异系数显著低于末梢采血(4.2%vs.7.8%,p<0.05);HbPLT与参考范围吻合率更高(98%vs.89%,p<0.01)。

1:静脉采血组与末梢采血组血常规指标稳定性对比

指标

静脉采血组(均值±SD

末梢采血组(均值±SD

t

p

WBC10⁹/L)

7.2±0.8

7.5±1.2

2.43

0.016

Hb(g/L)

118±6

115±9

2.89

0.004

PLT10⁹/L)

280±25

265±35

3.12

0.002

2.2末梢采血操作

采血时间更短(1.5±0.3minvs.2.8±0.5minp<0.01);FLACC疼痛评分更低(2.1±1.0vs.3.5±1.2p<0.01)。

2:静脉采血组与末梢采血组操作时间及疼痛评分对比

指标

静脉采血组

末梢采血组

t

p

采血时间(min

2.8±0.5

1.5±0.3

18.72

<0.001

FLACC疼痛评分

3.5±1.2

2.1±1.0

8.91

<0.001

2.3末梢采血首次成功率

首次成功率88%vs.静脉采血95%(p=0.091)。

3:静脉采血组与末梢采血组HbPLT与参考范围吻合率对比

指标

静脉采血组(符合率%)

末梢采血组(符合率%)

χ²值

p

Hb准确率

98%

89%

6.25

0.012

PLT准确率

97%

88%

5.78

0.016

2.4静脉采血Hb/PLT检测准确性

Hb检测误差率2%vs.末梢11%(p<0.01);PLT检测误差率3%vs.末梢12%(p<0.01)。

4:静脉采血组与末梢采血组首次采血成功率对比

采血成功率

静脉采血组(%)

末梢采血组(%)

χ²值

p

首次成功

95%

88%

2.86

0.091

需二次采血

5%

12%

-

-

3讨论

对比010岁患儿静脉采血与末梢采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效果,发现两种采血方式各具特点,临床选择需综合考虑检测需求、患儿耐受性和操作可行性等多方面因素。

在准确性方面,静脉采血显示出明显优势。这一结果与多项相关研究结论一致,可能由于静脉血更能反映机体真实的血液循环状态,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小。相比之下,末梢毛细血管血容易受到局部微循环、温度变化及挤压力度等因素干扰,可能导致某些血细胞参数的偏差。特别对于贫血筛查、血小板计数等对准确性要求较高的检测项目,静脉采血更能保证结果的可靠性。此外,静脉血样本量充足,便于进行重复检测或追加其他检验项目。

然而,在临床适用性方面,末梢采血展现出独特价值。其操作简便快捷的特点尤其适合儿科急诊、门诊等需要快速获取结果的场景。更重要的是,末梢采血创伤小、疼痛轻的优势对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尤为重要。儿童对疼痛的耐受性差,反复静脉穿刺可能造成心理创伤,甚至导致后续医疗行为的依从性降低。从人文关怀和医疗体验角度考量,对于常规筛查等对精度要求不高的检测,末梢采血是更具亲和力的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采血技术的标准化对检测结果影响显著。在实际操作中,末梢采血容易因挤压不当导致组织液混入,或因采血深度不足造成样本量不足。这些技术因素都可能导致检测误差。因此,加强操作人员培训,制定标准化的末梢采血操作规程显得尤为重要。

未来研究方向可着眼于开发新型微创采血技术,在减少患儿痛苦的同时提高检测准确性。同时,针对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特点,建立更精细化的采血策略也值得探索。此外,智能化采血设备的研发应用有望进一步提升儿科采血的舒适度和成功率。

结束语

综上所述,静脉采血和末梢采血各有优势,临床应根据具体情况权衡选择。建议对检测精度要求高的项目采用静脉采血,而常规筛查可优先考虑创伤更小的末梢采血。未来需进一步优化采血技术,在确保结果准确性的同时提升儿童采血体验。

参考文献:

[1]陈由姬.血常规检验中静脉采血法及末梢采血法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24,22(32):136-138.

[2]陈屿.静脉采血法和末梢采血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效果[J].生命科学仪器,2024,22(05):15-17.

[3]陈越剧.静脉采血法、末梢采血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4,18(11):94-96.

[4]王莉,刘丽秋,辛华.静脉采血法与末梢采血法为患者进行血常规检验的临床准确性分析[J].黑龙江医药科学,2023,46(05):38-39.

[5]任海霞.血常规检测中应用末梢采血法与静脉采血法对检验结果的影响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23,21(16):22-2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