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外科术后切口感染的风险因素分析与护理干预措施探讨

期刊: 健康文摘 DOI: PDF下载

刘彩霞

海军第九七一医院普通外科,山东 青岛 266000

摘要

普外科术后切口感染是影响患者恢复与预后的常见并发症,严重者可致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其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患者基础状况、手术方式及医疗管理等。本文结合临床实践,系统分析感染的主要风险因素,从术前评估、术中无菌操作到术后护理干预提出针对性措施,旨在提高护理质量,降低感染发生率,促进患者康复,为临床护理提供实践依据。


关键词

普外科;术后切口感染;风险因素;护理干预;预防措施

正文


术后切口感染是普外科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病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康复进程及生活质量。随着手术技术的不断发展,虽然整体感染率有所下降,但仍不可忽视。多项研究表明,切口感染的发生常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包括患者自身免疫状态、手术方式、操作流程及护理质量等。因此,深入分析感染的诱因并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对于提高治疗效果、保障患者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一、普外科术后切口感染的主要风险因素分析

(一)患者相关因素

患者个体差异是影响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的关键因素之一。糖尿病患者由于高血糖状态影响白细胞趋化和吞噬能力,伤口愈合能力明显下降,术后感染率较正常人群高出24倍。此外,营养不良患者蛋白质缺乏,导致免疫球蛋白和胶原合成减少,组织修复延迟;肥胖患者皮下脂肪层厚,局部血液循环差,代谢废物清除困难,为厌氧菌提供繁殖条件。老年患者则因免疫功能退化、器官储备能力下降,也更易发生感染。此外,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化疗药物或存在免疫抑制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HIV感染)者,其抵抗力较弱,术后抗菌防御能力显著减弱。

(二)手术相关因素

手术类型与操作过程对切口感染的发生具有直接影响。开放式手术由于组织暴露面积大、操作时间长,远高于腹腔镜等微创术式的感染风险[1]。例如胃癌根治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等复杂手术,其平均术时超过3小时,术中失血量大,输液量大,容易形成组织水肿,降低局部免疫屏障功能。同时,手术切口位置也影响感染概率,如会阴部、腹股沟等易污染区域,其感染风险高于四肢及躯干部位。

术中无菌操作的规范程度直接关系到切口感染控制。一次性无菌手套、手术衣、器械的使用必须符合《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外科无菌技术操作规范》要求;术野消毒常用0.5%碘伏三遍后再覆盖无菌巾,消毒范围应覆盖手术切口周边至少10cm区域。若术中手术器械多次重复使用或操作人员违反换手套规范,将直接增加外源性细菌传播风险。

引流管的选择和放置时间亦应重视。研究表明,术后留置引流管超过72小时者感染发生率显著升高。尤其在腹腔或脓腔引流中,若未每日更换负压装置或导管堵塞未及时处理,极易形成逆行性感染通道。

(三)环境与管理因素

医疗机构的感染控制管理体系直接决定了术后切口感染的控制效果。病房空气洁净度标准须符合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中的Ⅱ级或以上标准,手术室必须配备高效空气过滤器并维持正压通风系统。若手术室频繁开启门窗或人员流动频繁,将破坏空气层流,增加空气传播细菌的可能。

护士操作技能、工作经验和培训频次也是潜在影响因素。护理人员若在无菌技术执行过程中存在穿戴流程错误、物品污染后仍使用等行为,将成为隐匿感染源。此外,缺乏标准化管理流程,如术后伤口观察记录不规范、责任护士更替频繁等,均可影响对感染早期征兆的识别,延误干预时机。

二、护理干预措施的实施与优化

(一)术前护理干预

术前干预的重点是风险识别与患者准备。首先,护士需结合医院统一的术前评估表对患者进行多维度评估,包括体温、营养状况、血糖控制、压疮风险和既往感染史等,并将高危患者归入重点监护对象。

术前24小时内应指导患者按《外科术前皮肤准备指南》使用2%氯己定洗液进行全身清洁,术区须用电动剃毛器干剃,避免使用刀片造成皮肤微创。术前晚可使用口服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提高机体抵抗力。术前应避免使用含酒精的化妆品、护肤品等,以免干扰消毒效果。

心理护理同样不可忽视。部分患者因焦虑紧张出现血压波动、免疫功能下降。护士可通过宣教手册、个别交谈及术前回访等形式,讲解切口护理及感染预防方法,提高患者依从性和自我管理能力。

(二)术中护理配合

术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制度。术前应完成所有器械的无菌检查,建立“手术物品清点责任人”制度,记录每一件手术器械、纱布使用情况,防止术后遗漏。术中由专责巡回护士监督无菌区的操作是否规范,发现污染应立即更换器具或更正操作。

手术过程中,尽量减少手术切换次数和非必要暴露。对需置入引流管患者,护士应选择生理盐水冲洗后使用带有抗菌涂层的硅胶导管,并于术后4872小时内评估是否移除。缝合材料宜使用可吸收抗菌缝线,如聚乙二醇酸(PGA)缝线,其在维持张力的同时可减少异物反应。

(三)术后护理管理

术后切口护理应每日巡视并记录局部情况,包括颜色、温度、渗液量及气味。若发现红肿、渗液或压痛,应立即更换敷料并通知医生评估是否感染。伤口敷料可采用高透氧性敷料如银离子抗菌膜敷料,以抑制革兰阳性球菌生长[2]

合理应用抗生素是控制感染的关键。应根据《临床抗菌药物应用指导原则》及病原学结果进行用药,避免盲目联合用药造成耐药菌株。对于清洁手术,一般无需术后继续使用抗生素,而清洁-污染类手术如胆囊切除术则建议术前30分钟内使用头孢唑啉1.0g静滴,术后停用不超过24小时。

术后早期鼓励患者翻身、深呼吸、下床活动,避免切口部位组织缺氧。饮食方面提倡高蛋白、富维生素饮食,适当补充维生素C、锌元素,有利于胶原合成和组织修复。

健康教育需延伸至出院前。护士应为患者提供“术后切口护理指导单”,详细说明换药频率、注意事项及何时应复诊。必要时安排电话随访,追踪恢复情况,避免因家庭护理不到位导致延迟感染。

三、护理干预成效评估与持续改进机制

(一)护理干预成效指标设定

科学评估护理干预的效果是持续改进的基础。首要指标为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评估周期建议为每季度一次,比较干预前后指标变化。其次为平均住院时间与切口愈合时间,评估是否因护理优化缩短病程[3]。同时,结合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对护理服务态度、知识宣教和专业技能等维度进行量化评分,以全面反映护理质量。

(二)感染病例的追踪与反馈

对发生感染的个案应建立“术后感染登记表”,包括术式、术者、术时、术区污染程度、引流方式、感染菌种及抗生素使用情况。通过多学科团队(MDT)会议进行案例复盘,分析感染原因,如操作失误、评估延迟或患者不遵医嘱等。反馈结果应及时传达至护理团队并纳入改进计划。

总结:普外科术后切口感染具有发生率高、影响范围广、致病因素复杂等特点。通过对相关风险因素的系统分析,并在术前评估、术中配合及术后管理等各环节实施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显著降低感染发生率,促进患者术后康复。护理团队应持续优化操作流程,加强培训与质控管理,构建完善的术后感染防控体系,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邓强,张雷,何流,等.普外科患者术后切口感染致病微生物分布特征及血清LDHIL-6对感染的预测价值[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24,45(12):1506-1510.

[2]石令艳,许翠萍,程艳伶,等.循证护理在心脏外科术后切口感染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4,21(09):1382-1386.

[3]胡艳,陈赟.基于护士主导的早期康复护理模式预防脊柱外科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研究[J].赣南医科大学学报,2024,44(10):1038-104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