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青龙汤在小儿哮喘治疗中应用探讨
摘要
关键词
儿科;哮喘;小青龙汤;温药;外寒里饮证
正文
小青龙汤是张仲景治疗病机为外感风寒,痰饮内伏的重要方剂,原文论述共有肺痈、溢饮、妇人杂病“妇人吐涎沫”三条,病机均为外寒内饮。小儿哮喘主要病位在肺,主要病机为外感六淫、接触异物、饮食失调、劳倦、情志等因素诱发,加之小儿肺不足,脾肾二脏亦不足,痰饮内伏,与此方相符。临床多以此方化裁及加减用于治疗小儿哮喘,效果良好,沿用至今。
小儿哮喘病机
小儿哮喘常由内外因相合为病,小儿肺、脾、肾三脏常不足,水液代谢失常,痰浊内生,内伏于肺,外邪侵袭,肺脏宣发失司,引动伏痰,痰气交阻于气道而发病[1]。《小儿药证直诀》一书,肺盛复有风寒中提及反复风寒犯肺,致使肺气壅滞,则气急上逆,咳嗽短气。《幼科发挥·喘嗽》言明喘疾因遇寒邪而发,病程长,易反复,易成宿疾。小儿哮喘如上述医籍中所载,至今其一重要特点仍是其反复发作的哮鸣气喘,难以根治。小儿生理有“三不足两有余”,小儿脏气清灵,易受外邪侵扰,或因喂养不当,或禀赋不足,致使受外邪侵袭,无力抵御。小儿“三不足”,体内肺气不足,则推动无力;脾弱,运化功能减退,易聚湿;肾不足多表现为肾虚,失于温煦。故而水湿凝聚,凝炼而成痰。外邪入侵,或引动或触动伏痰或刺激机体,正气耗伤,气机上逆,哮喘则发之。所以小儿哮喘的核心病机是肺、脾、肾不足以及先天不足,又由外邪侵袭、饮食不慎、情志不畅等外因诱发,从引起的反复发作的喘促气急、喉间痰鸣等证。
小青龙汤组方及于小儿哮喘应用探讨
《金匮要略》小青龙汤方由麻黄、芍药、干姜、炙甘草、细辛、和桂枝各三两,五味子、半夏半升组成。其中麻黄需先煮,去上沫,去滓,方剂服用时需温服。方药配伍间体现了张仲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思想。治病当讲轻重缓急,哮喘多反复发作,小儿哮喘分为发作期和缓解期,应坚持长期规范治疗。发作之时,应辨明寒热虚实,随证治之,攻邪治其标,以温药和之减轻患儿痛苦。
1.攻邪治其标
李杲曰:“夫治病者,当知标本。”相对而言,在外为标,在内则为本,阴阳相对,则阳为标,阴为本。《本草纲目·标本阴阳》中明确提出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原方中麻黄和桂枝的用量各三两。在小儿哮喘发作期,患儿感风寒,外邪犯肺,表现为咳嗽气喘,喉间痰鸣,多见白痰,质清稀。方中用麻黄发散风寒,平喘利水;配桂枝可增强通阳宣散的功能[2]。经药学研究发现,麻黄与桂枝组方的作用会随着组方的比例不同而不同。方药中麻黄占比大于桂枝,着重于解表发汗力量强;而麻黄占比相对桂枝减小,温煦作用加强;本方二者用量比例相同,表里通治,攻邪治标,又兼温煦宣通阳气[3]。在小儿哮喘发作期时,多以邪实为主,外有寒,里有饮,麻黄和桂枝合用,用量相同,发汗解表散饮、攻邪治其标。
1.1麻黄:原方中用量为三两。《神农本草经》中注释到麻黄其味苦,性温,可发汗解表,攻邪热,反逆向上咳逆之气,还可除寒退热。经科学研究表明,麻黄中的生物碱可以很好地放松呼吸肌,达到解痉平喘止咳降气的作用[4]。在药学研究中,麻黄有很好的祛表邪止咳逆的作用。麻黄在原方中是君药,古代诸多名医家麻黄的用量较大,但麻黄是否是喘病所必需,各医家对“若喘去麻黄”有不同的看法与并进行辩论。史锁芳先生提出小青龙汤治喘是否去麻黄,取决于表寒轻重、里饮和表寒的关系,以及正气的强弱,不可一概而论。在寒邪甚体质好,适合汗法解表时可使用;若里饮重而喘,表邪不重或伴有虚证的患者则不宜使用[5]。在小青龙汤治疗小儿哮喘中麻黄的用法用量也需谨慎,辨明寒热虚实,表里深浅,以及小儿的体质适合后,随证施用,谨慎用药。
1.2桂枝:《本草经集注》中讲解桂枝,其味辛,性温,走肺经。桂枝辛甘发散,若卫外之表有风寒,可用桂枝发其邪。桂枝在原方中与麻黄功效相类似,共为君药,同发散在表之风寒。桂枝可温煦阳气以化在内痰饮。在中药五味中,辛味药多起发散之用,兼散与行之效,又有行气血之能。小儿哮喘,风寒袭表,卫气受滞,无力御邪,小儿出现外邪袭表之表证,故用辛味药桂枝上行起发散之用,外散在表之风寒[6]。
2.温药和之治痰饮
温药和之是饮病的治疗原则,“和”取调和之意,治病当厘清标本,温药和之偏重于本虚。小儿哮喘起病多因小儿形气未充,肺脾肾三脏脏气虚,风寒袭表,卫气不固。治疗小儿哮喘应用温药温复阳气。饮邪为阴邪,化饮药物须用温药,寒主凝滞、收引,痰饮在内凝滞,得阳才化,温肺助阳,得温推动气行。脾聚痰,以温药振奋中洲之气。肾气虚,温药和肾助其温煦之力。张子和医家从另一个角度探讨了治饮的方法与准则,他提倡遇病人脏气不足,补益之法选择性味平和的药物,或嘱以食疗,反对盲目温补。他提出“饮当去水,温补转剧”。受制于时代特征,经济科技以及社会发展的局限,以及医家的经历,二者对于治饮产生分歧。张仲景重视饮为寒邪,寒邪易袭阳位,易伤阳气,阳气伤推动无力,致使阳虚,气机不畅;张子和则重视留饮为停留之邪,炼液为痰,痰液稽留化热成实,阻滞气机。二者虽重点不同,但都认为治疗饮病的根本在于气机的畅通[7]。
2.1细辛、干姜、半夏配伍温化寒饮:细辛用量三两,味辛,性温。细辛用量应谨慎,过温过燥易伤阴。阴液耗伤,易化热。细辛中含有的甲基丁香酚具镇咳祛痰、镇痛等作用、细辛脂素具抗病毒和抗菌作用,温通温散之力强,助脏腑之力生发推动。细辛中所含成分马兜铃酸具有强烈肾毒性,细辛中还含有致癌作用的黄樟醚。故小儿用药时细辛的用量应斟酌使用。干姜原方所用剂量为三两,味辛,性味温,可回阳,温肺化饮。姜经晒干后获得干姜,炒炭后可获得姜炭,姜为大热之品,辛燥之性较强,而姜炭可止血,辛燥之性较弱。半夏用量半升,其味辛,性温,可下气,半夏中的核苷类、生物碱类和有机酸类成分与其功效“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相关,是治湿痰的要药[8]。三者味辛性温,在小青龙汤中配伍使用,与温药和之治痰饮之法相合。小儿哮喘可由接触异物而诱发,异物经患儿口鼻、皮肤而入,触动伏痰。小儿哮喘病理体现在慢性气道炎症反应和气道的高反应。在现代药学试验中,以灌胃或注射给药细辛挥发油都得出其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可抑制炎症发生过程的渗出,白细胞游走及肉芽组织增生。干姜浸剂及姜酚对角叉菜胶引起的大鼠足肿胀有抑制作用[9]。
2.2芍药、五味子酸收防温燥太过:温燥太过易伤阴液,小儿脏气清灵,病情易发展迅速,但也易趋康复。小青龙汤中加入芍药、五味子两味酸味之药,意在收敛,防辛温药耗散太过。五味子归于肺、肾、心经。小儿肾脏虚,肺气不足,配伍五味子,意在敛阴滋肾。仲景治痰多用温药,五味子有生津酸收之效,加上上述干姜、细辛构成姜辛味的组合。五味子是仲景治嗽必用药,姜辛味三味药合用有止咳之功,助小儿哮喘气机畅通。干姜入中土,有温里的功效,加上酸收的五味子,并佐以细辛,可加强桂枝、芍药的温补作用,温化痰饮[10]。芍药味酸苦,归于肝经,小青龙汤中诸药多为辛温之品,恐伤阴液,加味芍药养血敛阴。最后加味炙甘草调和诸药。
结语
小儿哮喘现代医学治疗上多采用茶碱类药物解痉平喘,糖皮质激素等激素类药物进行缓解治疗,激素治疗易产生依耐性,此类药物治疗后易复发并有不良反应风险,特别是发作期以雾化的方式进行缓解,有感染的风险。且激素治疗接受度低,雾化等方式儿童的配合度差。小青龙汤治疗小儿哮喘疗效显著,副作用小,且有合剂、颗粒、胶囊等多种中成药剂型,适口性好,解决了中草药熬煮的不便性。相关临床研究展现出明显优势,应该予以重视[11]。
参考文献:
[1]张宁宁,霍婧伟,马佳.吴力群教授基于“风、痰、虚、瘀”论治小儿哮喘经验[J].河北中医,2022,44(06):896-899.
[2]韩明祖.刘渡舟应用小青龙汤经验[J].甘肃中医,2000(05):11.
[3]邵琼,张莹,王艳梅,严敢意.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小青龙颗粒的组方特点[J].世界中医药,2018,13(10):2608-2612.
[4]吴敏姿,叶端炉.基于不同麻黃剂量分析小青龙汤治疗哮喘急性发作临床疗效[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6,34(04):949-951.
[5]宋德胤,史锁芳.小青龙汤加减法“若喘去麻黄”之辨析[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34(05):440-442.
[6]洪珂,章健,何云云.从性味配伍探析小青龙汤组方特点[J].河南中医,2016,36(08):1306-1308.
[7]陈榆,莫迪麟.论张子和“饮当去水,温补转剧”之治饮思想[J].中医药通报,2022,21(06):1-4.
[8]张玉苹,王青青,邓秀兰,张晓晶,钟相根.基于单味药及药对HPLC指纹图谱探讨小青龙汤组方特性[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7,19(07):1224-1227.
[9]亓玉婕,杨桢,耿颖,刘珍洪,陶旭光,赵红霞,汪文来.小青龙汤现代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导刊,2021,23(07):505-509.
[10]张迪,王文雅,许宗颖,张冬梅,王旭,陈萌.从经方方元解读小青龙汤的组方内涵[J].吉林中医药,2021,41(08):1094-1097.
[11]刘运泽,蓝皓月,杨建秀,王东强,李志军.小青龙汤类方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Meta分析[J].中医学报,2018,33(10):1895-1899.
作者简介:张庆,女,湖北中医药大学2022级中医儿科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小儿呼吸系统疾病
通讯作者:徐和祥,男,武汉市中医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小儿呼吸系统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