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层农艺服务模式与农业技术推广的融合
摘要
关键词
农村基层农艺服务模式;农业技术推广;融合机制;乡村振兴
正文
引言
农业技术推广是将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环节,而农村基层农艺服务模式则是保障农业生产高效开展的基础支撑。随着我国农业从传统种植向现代化、集约化转型,单纯的技术推广或分散的农艺服务已难以满足农民对 “技术 + 服务” 一体化的需求 —— 部分地区存在技术推广脱离农艺实践、农艺服务缺乏技术支撑的现象,导致优质农业技术无法有效落地,农民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难以快速解决。在此背景下,研究农村基层农艺服务模式与农业技术推广的融合机制,不仅能优化基层农业服务资源配置,更能提升技术推广的精准性与实效性,对夯实农业生产基础、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农村基层农艺服务模式与农业技术推广的内涵及融合价值
1.1 农村基层农艺服务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农村基层农艺服务模式是指在县、乡、村三级农业服务体系中,围绕农作物生长全周期,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服务的组织形式与运行逻辑。其内涵涵盖三个核心维度:产前服务聚焦品种筛选、种植规划与生产资料适配,如根据当地气候土壤条件推荐适宜的粮油作物品种、指导农民科学选配肥料;产中服务侧重田间管理技术落地,包括病虫害绿色防控、水肥精准调控、农机作业适配等,例如在水稻扬花期开展螟虫监测与统防统治服务、在干旱季节指导滴灌设备操作;产后服务则涉及采收时机判断、农产品初加工与贮藏保鲜技术支持,如帮助果蔬种植户掌握采后预冷处理方法、推荐简易贮藏设施。
从特征来看,农村基层农艺服务模式具有显著的公益性与实践性:公益性体现在其多由政府主导的基层农业服务机构承担,以保障粮食安全、提升农民收益为核心目标,而非单纯追求盈利;实践性则表现为服务场景聚焦田间地头,服务内容直接对接农民生产需求,需通过现场指导、实操演示等方式落实,例如乡镇农艺员定期深入田间巡查,实时解决小麦倒伏、蔬菜烂根等突发性问题。此外,地域性也是其重要特征 —— 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种植结构差异,决定了农艺服务模式需因地制宜,如南方水稻主产区侧重育秧、灌溉服务,北方玉米主产区则更注重抗旱、抗倒伏技术支持。
1.2 农业技术推广的核心指向与基层实践诉求
农业技术推广是指通过教育、沟通、示范等手段,将农业科研机构研发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传递给农民,并帮助其掌握与应用的过程。其核心指向并非单纯的 “技术传递”,而是 “技术转化”—— 即让农民不仅了解技术原理,更能在生产中熟练应用,最终实现产量提升、品质改善或成本降低。从基层实践来看,农业技术推广的诉求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技术的 “易懂性”,基层农民文化水平存在差异,推广内容需避免复杂的理论表述,以通俗语言和实操步骤为主,例如推广玉米密植技术时,需明确告知每亩种植株数、行距株距标准,而非仅讲解密植的增产原理;二是技术的 “实用性”,推广的技术需与当地生产条件适配,如在丘陵地区推广小型农机具操作技术,而非大型联合收割机技术;三是技术的 “时效性”,需在关键生产节点及时推送技术,如在小麦返青期推广追肥技术、在果树花期推广授粉技术,错过节点则技术价值大幅降低。
当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主体以政府所属的农业技术推广站为主,同时涵盖科研机构、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多元力量。但无论何种主体,其推广效果均依赖与农艺服务的衔接 —— 若仅开展技术培训而不提供后续的农艺指导,农民在实际应用中易因操作不当导致技术失效,例如部分地区推广绿色农药后,因农民未掌握正确的喷施时间与剂量,仍出现病虫害防治不达标问题。
1.3 农村基层农艺服务模式与农业技术推广融合的核心价值
两者的融合并非简单的 “服务 + 技术” 叠加,而是通过资源整合与流程重构,实现 “1+1>2” 的协同效应,其核心价值体现在三个层面。首先,融合能提升技术推广的精准性。农艺服务直接对接农民生产需求,通过融合可将技术推广从 “大水漫灌” 转为 “精准滴灌”—— 例如农艺服务点在调研中发现当地菜农普遍面临番茄裂果问题,可联合技术推广部门针对性推广抗裂果品种与钙肥施用技术,而非盲目推广各类番茄种植技术。其次,融合能降低技术落地的成本。农艺服务已形成覆盖基层的服务网络,技术推广可借助这一网络开展工作,减少单独搭建推广渠道的成本,例如乡镇农艺服务站在开展日常田间巡查时,可同步完成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推广,无需额外组织农民集中培训,节省时间与人力成本。最后,融合能增强农民的技术接受度。农艺服务人员与农民长期接触,信任度较高,通过农艺服务人员传递技术,可降低农民对新技术的抵触心理,例如在推广秸秆还田技术时,农艺员可结合自身指导农民耕地的经验,向农民演示秸秆粉碎与翻耕的操作方法,比外来技术人员的单纯讲解更易被接受。
二、农村基层农艺服务模式与农业技术推广的融合现状
近年来,在乡村振兴政策推动下,农村基层农艺服务与农业技术推广的融合已具备初步基础,主要体现在政策支持与实践探索两方面。从政策层面来看,国家多次强调 “强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与农艺服务能力融合”,如《“十四五” 全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规划》明确提出 “推动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与基层农艺服务组织合作,构建‘技术 + 服务’一体化供给模式”,为两者融合提供了政策导向。部分省份还出台具体措施,如江苏省建立 “农艺服务专员 + 技术推广员” 结对机制,要求每个乡镇农艺服务站至少配备 2 名专职技术推广员,负责将技术嵌入农艺服务全流程。
从实践探索来看,多地已开展融合试点并取得初步成效。例如在河南省小麦主产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与村级农艺服
三、农村基层农艺服务模式与农业技术推广的深度融合路径
3.1 构建多元协同的融合主体体系
解决主体协同不足的矛盾,需打破体系壁垒,构建 “政府主导、多元参与、权责清晰” 的融合主体体系。首先,明确政府的协调核心作用,在县级层面成立 “农艺服务 - 技术推广融合领导小组”,由农业农村部门牵头,整合当地农业技术推广站、乡镇农业服务中心、村级农艺服务点等公立机构,制定统一的融合工作计划与信息共享机制,例如建立月度联席会议制度,通报技术推广进度与农艺服务需求,避免信息断层。其次,引入市场与社会力量,鼓励农业企业、科研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融合 —— 农业企业可提供技术配套的生产资料与设备,如种子、农药、小型农机具;科研机构可提供技术研发与更新支持,如根据农艺服务反馈优化种植技术;农民专业合作社则可作为连接主体与农民的纽带,组织农民参与技术培训与农艺服务,例如某省组建的 “政企社” 融合联盟,由政府提供政策支持,企业提供优质稻种与施肥技术,合作社组织农民开展集中种植,农艺服务点全程提供田间管理指导,技术推广站负责效果监测,最终实现优质稻种植面积扩大 50%,农民亩均增收 800 元。最后,明确各主体权责,通过签订合作协议界定政府、企业、合作社的职责,如政府负责公益性服务与监管,企业负责技术与产品供给,合作社负责组织农民,避免利益冲突导致的协同失效。
3.2 打造需求导向的融合内容体系
实现融合内容与农民需求匹配,需建立 “需求调研 - 内容设计 - 动态调整” 的闭环机制,将技术嵌入农艺服务全周期。首先,强化需求调研,由村级农艺服务点作为 “需求收集站”,通过定期走访、田间交流、需求问卷等方式,收集农民在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与服务需求,并建立需求数据库,例如在每年年初,农艺服务点对辖区内种植户进行全覆盖调研,明确当年主要作物的品种需求、病虫害防治技术需求、产后加工需求等,并将数据反馈至技术推广部门。其次,设计 “技术 + 服务” 一体化内容包,根据需求数据库,将技术拆解为可落地的服务环节 —— 产前环节,技术推广部门推荐适宜品种,农艺服务点提供品种对比试种、种子统一采购服务;产中环节,技术推广部门提供病虫害防治、水肥管理技术,农艺服务点提供田间监测、统防统治、农机作业服务;产后环节,技术推广部门提供品质检测、贮藏技术,农艺服务点提供采收协助、初加工指导服务。例如针对北方苹果种植户的需求,设计 “苹果优质高产融合内容包”:产前推荐抗寒苹果品种,农艺服务点组织品种试种并提供苗木定植服务;产中推广苹果套袋与疏花疏果技术,农艺服务点提供套袋物资与现场操作指导;产后推广苹果保鲜贮藏技术,农艺服务点协助搭建简易贮藏库,实现技术与服务的无缝衔接。最后,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农艺服务过程中反馈的问题,及时优化技术内容,如发现某品种在当地易受特定病虫害影响,技术推广部门需快速研发或引入相应防治技术,农艺服务点同步调整服务内容。
3.3 创新场景适配的融合载体模式
针对载体与场景不匹配的问题,需结合基层农民习惯与生产场景,创新线上线下结合的融合载体。一方面,优化线下载体,打造 “田间学校 + 农艺服务站” 一体化载体 —— 将技术推广的课堂搬到田间地头,由技术推广员与农艺员共同授课,在农艺服务的同时开展技术教学,例如在开展小麦病虫害防治服务时,技术推广员现场讲解病虫害识别技术,农艺员演示农药喷施方法,农民边学边用,直接掌握技术要点;同时,在村级农艺服务站设立 “技术推广角”,放置技术手册、视频设备,农艺员可随时为农民解答技术问题,播放技术教学视频,弥补集中培训的不足。另一方面,完善线上载体,构建 “简易线上平台 + 农艺员线下辅助” 模式 —— 针对老年农民设计操作简单的线上平台,如语音导航的微信小程序、村级广播系统,推送关键生产节点的技术信息;同时明确农艺员的线上辅助职责,帮助农民使用线上平台,例如农艺员在田间巡查时,可协助农民通过小程序查询当地气象与病虫害预警信息,确保线上技术信息能有效传递。此外,还可创新 “农艺服务托管 + 技术嵌入” 载体,对缺乏劳动力的农户,由农艺服务机构提供全周期托管服务,在耕地、播种、施肥等环节同步嵌入技术,如托管服务中直接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绿色病虫害防治技术,无需农民额外学习,实现技术的 “无感应用”。
3.4 完善效果导向的融合评价机制
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是保障融合质量的关键,需从评价指标、评价主体、评价结果应用三方面入手。首先,设计多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摒弃单一数量指标,引入质量与效果指标,如技术应用率(应用技术的农户占比)、产量提升率(融合服务后作物产量同比增幅)、农民满意度(农民对融合服务的评价)、成本降低率(融合服务后农民生产总成本降幅)等,形成 “数量 + 质量 + 效果” 的综合指标体系。例如某县制定的融合评价指标中,“技术应用率” 占比 30%,“产量提升率” 占比 25%,“农民满意度” 占比 30%,“服务覆盖率” 占比 15%,全面衡量融合效果。其次,引入多元评价主体,构建 “政府考核 + 农民评价 + 第三方评估” 相结合的评价模式 —— 政府负责指标数据的收集与核实,农民通过村级农艺服务点反馈评价意见,第三方机构(如农业科研院所、行业协会)负责对融合效果进行客观评估,避免政府自行评价的片面性。最后,强化评价结果应用,将评价结果与主体激励挂钩,对融合效果好的机构与个人给予资金奖励、项目支持,对效果差的进行约谈与整改,例如对农民满意度高、技术应用率达 80% 以上的乡镇农艺服务中心,给予额外的技术推广经费支持;对评价不合格的农业企业,取消其参与政府农业项目的资格,通过激励约束推动融合质量提升。
结语
农村基层农艺服务模式与农业技术推广的融合,是推动农业技术落地、提升基层农业服务能力的关键举措。本文通过分析两者的融合价值、现状矛盾与路径,明确融合需以主体协同为基础、需求导向为核心、载体创新为支撑、评价机制为保障。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只有持续深化两者融合,才能破解基层农业 “技术难落地、服务碎片化” 的困境,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注入动力。
参考文献
[1]练晓国.农村基层农艺服务模式与农业技术推广的融合研究[J].江西农业, 2024(14):134-136.
[2]练晓国.农村基层农艺服务模式与农业技术推广的融合[J].优质农产品, 2023(014):000.
[3]王玲,任仔苏.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C]//中国农业推广研究征文优秀论文集.2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