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临床多因素构建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发生风险的列线图模型与验证

期刊: 健康文摘 DOI: PDF下载

李俊山

江西省寻乌县人民医院普外科,江西 寻乌 342200

摘要

目的:探讨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PC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个体化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并进行验证,为临床早期识别高危患者及制定干预策略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4年12月至2025年8月期间于寻乌县人民医院行胆囊切除术的3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3个月内是否发生PCS分为PCS组(n=58)和非PCS组(n=262)。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PCS的独立危险因素,利用R软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Bootstrap法进行内部验证,并通过验证集数据进行外部验证。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及决策曲线(DCA)综合评价模型的区分度、校准度和临床适用性。结果:PCS发生率为18.13%。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OR=2.45,95%CI:1.32–4.56)、女性(OR=1.89,95%CI:1.05–3.41)、油腻饮食习惯(OR=2.12,95%CI:1.18–3.81)、焦虑状态(OR=3.01,95%CI:1.64–5.52)及术前症状持续(OR=2.67,95%CI:1.48–4.82)是PC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列线图模型在训练集中的C-index为0.812(95%CI:0.762–0.862),验证集中为0.798(95%CI:0.741–0.855),校准曲线显示预测值与实际观测值一致性良好,决策曲线分析显示在10%–50%阈值范围内具有较高的临床净收益。结论:本研究基于五个临床易得变量构建的PCS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准确性、区分度和临床适用性,可用于胆囊切除术后患者PCS风险的个体化评估,为早期干预提供实用工具。


关键词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危险因素;列线图;预测模型;Logistic回归

正文


胆囊切除术是治疗胆囊良性疾病的首选方法,尤其是腹腔镜技术的广泛应用,显著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和患者恢复速度然而,部分患者在术后仍出现腹胀、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甚至原有症状持续存在,这一系列临床表现被统称为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Postcholecystectomy Syndrome,PCS[1]PCS发生率报道不一,约为11.5%~50%,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和医疗服务满意度[2]PCS的病因复杂,可能与胆道因素(如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残余结石等)和非胆道因素(如胃肠功能紊乱、精神心理因素等)相关[3]。目前临床对PCS的预防和治疗仍缺乏统一标准,多依赖于经验性处理。因此,早期识别PCS的高危人群并采取干预措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列线图(Nomogram)作为一种可视化预测工具,可将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转化为直观的评分系统,便于临床医生进行个体化风险评估[4]。本研究旨在筛选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并验证其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为临床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2412月至20258月期间在寻乌县人民医院行胆囊切除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胆囊良性疾病;具备胆囊切除术指征;近期未使用影响胆囊功能的药物;具备正常沟通和理解能力。排除标准:上消化道出血者;合并恶性肿瘤者;合并严重基础疾病者;术后出现严重并发症者;妊娠或哺乳期女性。

1.2数据收集

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包括:人口学特征: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生活习惯:吸烟史、饮酒史、饮食习惯(清淡、油腻、混杂);临床特征:病程、术前症状、精神焦虑状态(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估,7分为焦虑);术后3个月内PCS发生情况。

1.3 PCS诊断标准

符合以下任一条件即可诊断:术后仍存在术前症状;术后3个月内新出现腹胀、腹痛、腹泻、恶心呕吐、黄疸等症状;排除其他疾病所致上述症状;辅助检查(如B超、血液生化)支持诊断。共纳入320例接受胆囊切除术的患者,其中发生PCS的患者为58例(PCS组),未发生PCS的患者为262例(非PCS组),PCS发生率为18.13%。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7.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独立危险因素。使用R 4.2.0软件构建列线图模型,并通过Bootstrap法进行内部验证(重复抽样1000次),绘制ROC曲线和校准曲线。采用Delong检验比较模型预测效能。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基线资料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饮食习惯、焦虑状态等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1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n(%),x̄±s]

指标

PCS(n=262)

PCS(n=58)

t/χ²

P

年龄(岁)

50.8±12.9

60.1±12.8

4.923

<0.001

性别



5.212

0.022

125(47.7%)

17(29.3%)



137(52.3%)

41(70.7%)



饮食习惯



11.357

0.003

清淡

120(45.8%)

15(25.9%)



油腻

80(30.5%)

28(48.3%)



混杂

62(23.7%)

15(25.9%)



焦虑状态



18.645

<0.001

(HAMA7)

58(22.1%)

29(50.0%)



(HAMA<7)

204(77.9%)

29(50.0%)



2.2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饮食习惯、焦虑状态、术前症状等因素与PCS的发生显著相关(P<0.05)。进一步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上述因素均为PC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2)。

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变量

OR

95%CI

P

年龄(60岁)

2.45

1.324.56

0.004

性别(女)

1.89

1.053.41

0.034

饮食习惯(油腻)

2.12

1.183.81

0.012

焦虑状态(是)

3.01

1.645.52

<0.001

术前症状(持续)

2.67

1.484.82

0.001

2.3列线图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基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的独立预测因子,成功构建了PCS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对该模型的性能进行内部与外部验证,其综合评估结果如表3所示。由表可知,该模型在训练集与验证集中均表现出良好的区分度与校准度。此外,决策曲线分析(DCA)表明,当阈概率处于10%至50%的区间时,应用该模型进行临床决策能带来显著的净收益。

3 PCS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的性能验证结果

验证指标

训练集(n=144)

验证集(n=56)

C-index(AUC)

0.812(0.7620.862)

0.798(0.7410.855)

校准曲线斜率

0.95

0.91

校准曲线截距

-0.05

0.03

Brier Score

0.108

0.116

3. 讨论

本研究成功构建并验证了一个基于临床多因素的PCS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该模型包含年龄、性别、饮食习惯、焦虑状态及术前症状五个关键变量,具有较高的预测准确性和临床实用性。通过直观的图形化输出,该工具能有效辅助临床医生进行个体化风险评估,从而早期识别高风险患者、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与管理策略。这不仅有助于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也为推动胆囊切除术的精准管理和术后康复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未来通过进一步多中心验证和模型优化,有望在更广泛人群中推广应用,最终实现PCS的有效防控和患者预后的全面提升。

本研究识别出的五大危险因素在PCS发生中具有重要病理生理意义。首先,年龄与性别因素显示,高龄和女性患者PCS发生率显著升高。研究表明,PCS与激素水平对肠道平滑肌及Oddi括约肌功能的影响有关,同时性别差异在疼痛感知和中枢处理机制中也扮演重要角色[5]。此外,随着年龄增长,消化系统功能逐渐减退,术后代偿能力下降,亦增加了PCS的发生风险。其次,饮食习惯,尤其是高脂饮食,被证实是PCS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脂食物可刺激胆汁分泌增加,加之术后胆道系统代偿失调,容易导致脂肪消化不良、腹胀、腹泻等症状。这也提示术后饮食指导应作为患者教育的重要内容,减少高脂摄入可能有助于降低PCS发生风险。精神焦虑状态是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本研究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进行评估,发现焦虑患者PCS发生率明显增高。焦虑可通过脑-肠轴调控影响胃肠运动功能和内脏敏感性,导致功能性胃肠病的发生或加重[6]。这提示围手术期心理评估与干预的必要性,例如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或药物干预缓解焦虑,可能对预防PCS具有积极作用。最后,术前症状持续时间较长者更易发生PCS,说明原发病情的严重程度与术后恢复密切相关。慢性炎症或反复发作的胆道疾病可能导致周围组织粘连、功能障碍甚至神经塑性改变,这些都可能是PCS的潜在机制[7]。因此,对于术前症状明显的患者,应加强术后随访和症状管理。

本研究的主要优势在于首次将多个临床易得因素整合为一个直观的列线图模型,并完成了较为系统的内外部验证。与传统评分系统相比,列线图具有高度的可视化和操作性,医生只需根据患者各项指标评分相加即可快速获取个体化的风险概率,极大提高了临床实用性和接受度。此外,本研究采用Bootstrap法进行内部验证,并通过独立验证集进行外部验证,显著增强了模型的可靠性和泛化能力。该模型的创新性在于综合考量了人口学特征、生活习惯、心理状态及临床特征多方面因素,突破了以往仅关注手术相关因素的局限,更全面地反映了PCS发生的多因性本质。这不仅有助于科研工作者深入理解PCS的发病机制,也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可推广的应用工具。

参考文献:

[1]李权,陈大勇,刘建,等.胆囊切除术围手术期G-17MOTCCK的变化及联合预测术后综合征的价值[J].海南医学,2023,34(18):2621-2626.

[2]胡义亭,许玉芳,赵娜,等.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研究现状[J].临床消化病杂志,2021,33(02):144-147.

[3]杨同磊,孙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的病因分析及应对策略[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0,33(10):1620-1621.

[4]李红卫,游志辉.绝经后子宫内膜增厚发生子宫内膜癌的危险因素及其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J].中南医学科学杂志,2025,53(05):929-932.

[5]吕福琪,卞昊宇,魏骄阳,等.利胆消石合剂对胆总管结石模型豚鼠血清胃肠激素及胆道组织中Cajal样间质细胞的影响[J].中医杂志,2025,66(17):1793-1800.

[6]王宇青,罗佐媚,陈南,等.中医药调控脑-肠轴治疗GERD伴焦虑抑郁症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药房,2024,35(18):2315-2320.

[7]刘皓,吕涛,王岚,等.化痰消瘀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胆汁反流的临床疗效及对胃肠激素和炎症、氧化应激相关因子水平的影响[J].河北中医,2019,41(03):352-356.

基金项目:赣州市指导性科技计划项目(项目编号:GZ2024ZSF814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