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浅层与深层前锯肌平面阻滞应用腹腔镜肾切除术的随机对照研究

期刊: 健康文摘 DOI: PDF下载

钟乘坊,王香莲,钟年青

赣州市赣县区人民医院麻醉科,江西 赣州 341100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浅层与深层前锯肌平面阻滞应用于腹腔镜肾切除术的效果。方法:选取2024年11月-2025年8月我院腹腔镜肾切除术患者76例,简单随机分组,各38例。浅层组采取超声引导下浅层前锯肌平面阻滞,深层组采取超声引导下深层前锯肌平面阻滞。统计两组疼痛程度、拔管时间、住院时长、不良反应。结果:深层组术后VAS较浅层组低(P<0.05)。深层组拔管时间、住院时长较浅层组短(P<0.05)。深层组不良反应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深层前锯肌平面阻滞能更有效降低术后疼痛,缩短拔管及住院时间,且安全性良好。


关键词

腹腔镜肾切除术;超声引导;浅层前锯肌平面阻滞;深层前锯肌平面阻滞

正文


腹腔镜肾切除术因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势,已成为治疗肾肿瘤、肾囊肿等疾病的常用术式[1]。但腹腔镜肾切除术需建立气腹并长时间维持特定体位,易引发腰背部、肩部牵涉痛,且术中操作牵拉腹膜后组织会加重疼痛应激,如何优化围术期镇痛方案仍是研究热点[2]。前锯肌平面阻滞为新型躯干神经阻滞技术,通过将局麻药注入前锯肌与深层肌肉间的筋膜平面,可阻滞胸长神经及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实现胸壁、腹壁及部分腹膜后区域的镇痛[3]。目前临床对前锯肌平面阻滞的应用多集中于单一深度,关于浅层与深层阻滞的镇痛效果差异的对比研究较少,故本研究旨在探讨上述内容,为腹腔镜肾切除术围术期镇痛方案的精准选择提供临床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411-20258月我院腹腔镜肾切除术患者76例,简单随机分组,各38例。浅层组男16例,女22例;年龄396752.91±6.68)岁;ASA分级:Ⅰ级17例,Ⅱ级21例。深层组男18例,女20例;年龄386653.13±7.01)岁;ASA分级:Ⅰ级21例,Ⅱ级17例。两组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选例标准

1.2.1纳入标准

1ASA分级Ⅱ级;(2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肾肿瘤、肾囊肿等需行择期腹腔镜肾切除术;(3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排除标准

1存在严重心、肝、肾等功能障碍;(2穿刺部位存在皮肤感染、湿疹、破损或瘢痕组织;(3有凝血功能障碍、局部麻醉药过敏史;(4存在认知功能障碍、精神疾病或沟通能力障碍

1.3方法

浅层组采取超声引导下浅层前锯肌平面阻滞,深层组采取超声引导下深层前锯肌平面阻滞;麻醉诱导依次静脉注射丙泊酚1.52.0mg/kg、舒芬太尼0.30.5μg/kg、顺式阿曲库铵0.15mg/kg,待肌松满意后行气管插管,连接麻醉机控制通气,设置潮气量810mL/kg、呼吸频率1216/min、吸呼比1:2,维持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₂)3545mmHg麻醉维持采用丙泊酚46mg·kg⁻¹·h⁻¹、瑞芬太尼0.10.2μg·kg⁻¹·min⁻¹静脉泵注,根据患者生命体征调整药物剂量,维持HRNIBP波动幅度不超过基础值的20%浅层组:仰卧位,术侧上肢外展90°,暴露胸壁外侧超声探头置于术侧腋中线第5~6肋间,清晰显示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及前锯肌解剖层次后,采用平面内技术,将22G神经阻滞针从探头外侧缘进针,针尖穿过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到达前锯肌表面,回抽无血、无气后,缓慢推注0.375%罗哌卡因20mL深层组超声清晰识别前锯肌深层的肋间肌及胸膜结构后,保持平面内进针,针尖穿过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及前锯肌,到达前锯肌与肋间肌之间的筋膜间隙,缓慢推注0.375%罗哌卡因20mL,超声下确认局麻药在深层间隙均匀扩散术中根据手术刺激强度调整麻醉维持药物剂量,若出现HR100/minSBP>基础值20%,静脉追加舒芬太尼5~10μg;若出现低血压(SBP<基础值20%),静脉注射麻黄碱5~10mg纠正。

1.4观察指标

1)统计两组术后1 h6 h12 h24 h疼痛程度,依据VAS评估,共10分,分值越低越好。(2)统计两组拔管时间、住院时长。(3)统计两组不良反应。

1.5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26.0对数据进行分析,以±s描述计量资料,用t检验;用频数和构成比(%)描述计数资料,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疼痛程度

深层组术后1 h6 h12 h24 h VAS分值较浅层组低P0.05)。见表1

1两组疼痛程度对比±s

组别

例数

术后1 h

术后6 h

术后12 h

术后24 h

深层组

38

1.87±0.76

2.04±0.83

1.74±0.47

1.49±0.38

浅层组

38

2.55±0.98

3.14±1.15

2.35±0.62

1.98±0.51

t


3.380

4.781

4.833

4.749

P


0.001

0.000

0.000

0.000

2.2拔管时间、住院时长

深层组拔管时间、住院时长较浅层组短P0.05)。见表2

2两组拔管时间及住院时长对比±s

组别

例数

拔管时间(min

住院时长(d

深层组

38

13.43±3.19

5.72±1.64

浅层组

38

16.41±5.68

8.30±2.41

t


2.820

5.456

P


0.006

0.000

2.3不良反应

深层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0.53%)与对照组(5.26%)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3

3两组不良反应对比[n%)]

组别

例数

呼吸抑制

瘙痒

呕吐恶心

总发生率

深层组

38

12.63

12.63

25.26

410.53

浅层组

38

12.63

00.00

12.63

25.26

t





0.181

P





0.671

3讨论

当前临床用于腹腔镜肾切除术的镇痛方案主要为单一深度前锯肌平面阻滞,或依赖术后静脉自控镇痛,但前者缺乏不同阻滞深度的疗效对比数据,后者易因阿片类药物用量增加导致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4]。因此,明确不同深度前锯肌平面阻滞在腹腔镜肾切除术中的镇痛效果差异,对优化围术期镇痛方案、提升患者术后恢复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超声引导技术的应用为前锯肌平面阻滞的精准实施提供了保障,其可清晰显示胸壁多层肌肉解剖结构,避免盲目穿刺导致胸膜损伤或局麻药误注风险,病确保局麻药在目标筋膜间隙均匀扩散[5]。同时,浅层前锯肌平面主要阻滞胸长神经及肋间神经外侧皮支,镇痛范围集中于胸壁中浅层;而深层平面更接近肋间神经主干及腹膜后神经分支,可通过局麻药扩散覆盖T4T10支配的胸壁深层及部分腹膜后区域,与腹腔镜肾切除术的手术操作疼痛区域更匹配,上述解剖定位的差异,为两种阻滞方式的疗效区别提供了理论基础[6]

本研究结果显示,深层组术后不同时间段VAS均低于浅层组(P0.05),其与两种阻滞方式的镇痛范围差异直接相关。腹腔镜肾切除术的疼痛不仅来源于胸壁切口,术中气腹对腹膜的牵拉、肾脏周围组织分离对腹膜后神经的刺激也可引发疼痛,而深层前锯肌平面阻滞可通过局麻药扩散至肋间神经主干及腹膜后神经分支,更全面地覆盖上述疼痛来源;浅层阻滞仅能作用于胸壁中浅层的神经末梢,对腹膜后及深层组织疼痛的抑制效果有限,因此术后各时间点疼痛评分更高。此外,深层阻滞更完善的镇痛效果可减少患者术后疼痛应激反应,避免因疼痛导致的躯体紧张或呼吸受限,进一步间接改善术后恢复体验。

深层组拔管时间、住院时长短于浅层组(P0.05)。由于深层阻滞可有效抑制手术创伤引发的疼痛信号传入,术中对瑞芬太尼等镇痛药物的依赖程度降低,麻醉维持阶段药物总用量减少,且术后早期疼痛得到良好控制,患者苏醒过程中不易出现因疼痛导致的躁动或呼吸抑制,意识与自主呼吸功能恢复更迅速,从而缩短达到拔管标准的时间。同时,深层阻滞带来的低疼痛状态可提高患者术后早期活动意愿,加速整体恢复进程。此外,深层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浅层组无显著差异(P0.05),提示两种阻滞方式在安全性方面无明显区别,表明超声引导下深层前锯肌平面阻滞不会增加不良反应风险,为其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了安全性依据。

综上,超声引导下深层前锯肌平面阻滞能更有效降低术后疼痛,缩短拔管及住院时间,且安全性良好。

参考文献:

[1]岳芳,段万里,程继,等.TPVB麻醉镇痛对腹腔镜肾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与苏醒质量的影响[J].西部医学,2025,37(3):377-381.

[2]杜立恒,袁玉静,万磊,等.老年患者腹腔镜肾切除术麻醉的优化策略:超声引导竖脊肌平面阻滞联合全凭静脉麻醉[J].中华麻醉学杂志,2024,44(6):702-704.

[3]袁霖,钟茂林.超声引导前锯肌平面阻滞的研究进展[J].赣南医学院学报,2024,44(2):213-218.

[4]李阿兴,白静,高巍,等.肋间神经阻滞对全麻后腹腔镜肾切除术围手术期应激指标及不良反应的影响[J].国际泌尿系统杂志,2024,44(4):609-614.

[5]曾晓平,施宏,吴玮,等.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的研究进展[J].临床麻醉学杂志,2021,37(9):991-993.

[6]朱昭和.超声引导下浅层和深层前锯肌平面阻滞局麻药扩散分布和镇痛效果的研究[D].苏州大学,2022.

基金项目:赣州市指导性科技计划项目(项目编号:GZ2024ZSF36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