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毒症瘙痒症发生的高危因素及三种不同血液净化方案联合硫代硫酸钠治疗研究

期刊: 健康文摘 DOI: PDF下载

黄丽娟

江西省上犹县人民医院内科,江西 赣州 341200

摘要

目的:探讨尿毒症瘙痒症(UP)发生的危险因素,并评估普通血液透析(HD)、HD联合血液透析滤过(HDF)及HD联合血液灌流(HP)三种方案联用硫代硫酸钠(STS)治疗UP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4年9月至2025年8月我院收治的150例血液透析患者,依据是否伴UP分为UP组与非UP组,每组各75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U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将75例UP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HD+STS)、观察1组(HD+HDF+STS)、观察2组(HD+HP+STS),每组25例。治疗3个月后,比较三组治疗总有效率、改良Duo氏瘙痒评分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变化。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磷(OR=1.57,95%CI:1.10-2.25)、高iPTH(OR=1.86,95%CI:1.26-2.74)、高CRP(OR=1.70,95%CI:1.17-2.47)及长透析龄(OR=1.04,95%CI:1.01-1.07)是U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0.01)。治疗后,观察1组和观察2组总有效率(80.0%和84.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56.0%)(均P<0.05),且Duo评分与PSQI评分改善幅度也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2组Duo评分显著低于观察1组(P<0.05),提示HP方案在缓解瘙痒症状方面更具优势。结论:UP的发生与矿物质代谢紊乱及微炎症状态密切相关。在HD基础上联合HDF或HP并辅以STS治疗能更有效缓解UP患者瘙痒症状、改善睡眠质量,其中HD联合HP方案疗效更佳。


关键词

尿毒症瘙痒症;血液净化;硫代硫酸钠;治疗效果;血液灌流

正文


尿毒症瘙痒症(Uremic Pruritus,UP)是终末期肾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患病率在不同研究中差异较大,约为26%~48%UP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与睡眠障碍、情绪问题甚至死亡率增加相关[1]。目前UP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普遍认为与尿毒症毒素蓄积、炎症反应、氧化应激、钙磷代谢紊乱等多种因素相关。血液净化是目前治疗UP的主要手段之一,包括普通血液透析(HD)、血液透析滤过(HDF)、血液灌流(HP)等[2]。硫代硫酸钠(STS)作为一种抗氧化剂和钙螯合剂,近年来被用于UP的辅助治疗,显示出一定的临床潜力[3]。然而,不同血液净化方式联合STS治疗UP的效果差异尚缺乏系统研究。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UP发生的高危因素,并比较三种血液净化方案联合STS治疗UP的疗效,为临床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249月至20258月我院血液透析患者150。将其中75例尿毒症瘙痒症患者分为尿毒症瘙痒症组、75例无瘙痒症的尿毒症患者分为无尿毒症瘙痒症组。两组性别、年龄、原发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1)系统接受血液透析治疗,且治疗时长3个月;(2)病历资料完整;(3)认知功能、语言功能等正常,均可有效沟通;(4)患者或其监护人已经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伴有银屑病、荨麻疹、湿疹或者过敏性皮炎等原发皮肤疾病;(2)存在胆汁淤积或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系统性疾病;(3)伴有恶性肿瘤;(4)入组前3个月内出现严重感染(如败血症、严重肺炎等)、手术,并在过去一个月内应用降血脂或抗生素药物;(5)既往有精神疾病或者长期(超过3个月)服用镇静药和/或抗抑郁药;(6)正在参与其他临床研究。

1.2分组

1)统计尿毒症瘙痒症组及无尿毒症瘙痒症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学历水平、透析时间、透析方式、基础疾病、甲状旁腺激素水平、血钙水平、CRP水平、血磷水平、血尿素氮水平等。

2)通过简单随机数字表法将尿毒症瘙痒症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1组、观察2组,分别给予普通血液透析、普通血液透析联合血液透析滤过、普通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每组25例。对照组:采取费森4008S透析机,透析液流速为500 mL/min、置换液流速40 mL/min、血液流速220 mL/min,每次透析持续时间为4 h3/周。观察1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血液透析滤过治疗,治疗时间为4 h,采取前稀释置换法,置换量4050 L,调节滤过率与血流量,血流量应处于220250 mL/min,每周治疗1次。观察2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血液灌流治疗,一次性使用血液灌流器串联在透析器前,首先用50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灌流器及管路,随后经20 mg肝素+500 mL0.9%氯化钠注射液预冲,泵速100 mL/min以内,总量2000 mL;透析液流速500 mL/min,血流量180~200 mL/min,在常规透析应用低分子肝素量基础上追加1000 U,联合治疗2 h后将灌流器取下并继续予以2 h血液透析,每次控制总时间为4 h。上述基础上三组均采取硫代硫酸钠治疗,于血液净化结束前30 min静脉推注硫代硫酸钠3.2 g+20 ml生理盐水(0.9%)。3组均治疗3个月。

1.3观察指标

1)统计尿毒症瘙痒症发生的高危因素,通过EXCEL表格详细记录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体质量指数、基础疾病等,并抽取血液样本进行血常规检测,比较上述指标,并将有统计学差异的数据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明确尿毒症瘙痒症发生的高危因素。

2)统计三组治疗效果,显效:瘙痒症状完全消失,或伴有轻微瘙痒,不需抓挠,VAS评分下降大于75%;有效:瘙痒感明显改善,偶有抓挠,VAS评分下降50%~75%;无效:瘙痒感无明显改善,仍不能忍受,每日伴有数次抓挠,VAS评分下降低于50%;显效及有效计入总有效率。

3)统计三组治疗前后瘙痒症状及睡眠质量改善情况,通过改良Duo氏瘙痒评分评估皮肤瘙痒程度,包括瘙痒程度(5分)、瘙痒部位(3分)、瘙痒频率(4分)及对睡眠的干扰(3分),评分与瘙痒程度成正比;睡眠质量通过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进行评估,包括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及日间功能,评分范围0~21分,评分与睡眠质量呈反比。

1.4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22.0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通过意向治疗分析处理缺失数据,尿毒症瘙痒症发生的高危因素采取logistic进行分析;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尿毒症瘙痒症高危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非UP组相比,UP组患者在透析龄、血磷、iPTHCRP水平均显著升高P<0.001见表1。多因素分析在调整潜在混杂因素后进一步证实,高血磷、高iPTH、高CRP和长透析龄是UP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P<0.01其中高iPTH的关联强度最大,见表2

1UP发生的分析结果[(n=75)n(%)/x̄±s]

变量

UP

UP

统计值

P

年龄(岁)

65.2±8.7

62.1±9.3

t=1.892

0.060

性别(男/女)

42/33

45/30

χ²=0.241

0.624

透析龄(月)

48.6±22.3

36.2±19.7

t=3.521

0.001

血磷(mmol/L

2.25±0.41

1.82±0.38

t=6.432

<0.001

血钙(mmol/L

2.18±0.23

2.22±0.21

t=1.112

0.268

iPTHpg/mL

485±213

326±178

t=4.876

<0.001

CRPmg/L

12.6±5.8

7.2±4.1

t=6.789

<0.001

糖尿病(是/否)

38/37

32/43

χ²=1.125

0.289

高血压(是/否)

58/17

61/14

χ²=0.302

0.583

2 UP发生风险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变量

β

Waldχ²

P

OR(95%置信区间)

高血磷

0.450

6.124

0.013

1.57(1.10-2.25)

iPTH

0.620

9.876

0.002

1.86(1.26-2.74)

CRP

0.530

7.543

0.006

1.70(1.17-2.47)

长透析龄

0.035

5.211

0.022

1.04(1.01-1.07)

2.2三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3个月后,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观察1组和观察2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56.0%、80.0%和84.0%。两两比较显示,观察1组与观察2组的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2组的总有效率高于观察1组,但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意义(P>0.05)。

2三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临床疗效比较[(n=25)n(%)]

组别

显效例数

有效例数

无效例数

总有效率(%)

对照组(HD+STS)

5

9

11

56.0%(14/25)

观察1(HD+HDF+STS)

8

12

5

80.0%(20/25)

观察2(HD+HP+STS)

10

11

4

84.0%(21/25)

χ²值




8.762

P




0.01

2.3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瘙痒程度与睡眠质量比较

治疗前,三组患者的改良Duo氏评分与PSQ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患者的Duo评分与PSQ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组间比较显示,治疗后观察1组与观察2组的Duo评分和PSQI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其瘙痒症状和睡眠质量改善更显著。观察2组(HP组)的Duo评分低于观察1组(HDF组),提示其在缓解瘙痒方面可能效果更佳。

3三组患者治疗前后改良Duo氏评分与PSQI评分比较(x̄±s)

组别

时间

Duo评分(分)

PSQI评分(分)

对照组(HD+STS)

治疗前

11.2±2.1

15.8±3.2

治疗后

8.5±2.3*

12.1±2.9*

观察1(HD+HDF+STS)

治疗前

11.5±1.9

16.1±2.8

治疗后

5.8±1.7*#

8.3±2.4*#

观察2(HD+HP+STS)

治疗前

10.9±2.3

15.5±3.1

治疗后

4.9±1.5*#&

7.6±2.1*#

组内比较: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组间比较: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与观察1组治疗后比较,&P<0.05

3讨论

本研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了高血磷、高iPTH、高CRP及长透析龄是U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这与既往研究观点一致[4],提示UP并非单纯的皮肤病变,而是与尿毒症毒素蓄积、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及慢性微炎症状态密切相关的系统性病变。矿物质代谢紊乱和炎症反应可能通过刺激皮肤内神经纤维或激活瘙痒相关介质(如组胺、细胞因子)从而导致瘙痒[5]

在治疗方面,本研究结果表明,在常规HD联合STS的基础上,叠加HDFHP治疗能更有效地缓解瘙痒、改善睡眠。其疗效优势可能源于HDFHP能更高效地清除中、大分子毒素及蛋白结合毒素,这些物质被认为是介导UP的关键致病因子。HDF通过对流机制增强溶质清除,而HP则通过吸附作用特异性地清除炎症介质、免疫复合物及某些中大分子毒素。本研究中HP组显示出优于HDF组的趋势,可能与吸附剂对特定致痒毒素具有更强的清除效率有关,但该差异未达统计学意义,未来需扩大样本量进一步验证。STS的联合应用为本研究方案增添了抗氧化和钙螯合作用。STS不仅能中和氧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损伤,还能通过螯合钙离子改善钙磷代谢失衡,从多途径协同血液净化发挥止痒效应[6]

综上所述,对于UP患者,临床治疗不应局限于常规透析,积极控制血磷、PTH及炎症指标至关重要。采用HDFHP等强化血液净化模式联合STS,可作为难治性UP的一种有效治疗策略,尤其HD联合HP方案值得优先尝试。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样本量有限且为单中心研究,未来需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以提供更高级别的证据。

参考文献:

[1]李虹慧.尿毒清颗粒联合血液灌流治疗尿毒症患者皮肤瘙痒症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2025,23(22):84-86.

[2]陈晴.高通量血液透析滤过联合血液灌流治疗尿毒症瘙痒症的疗效观察[J].福建医药杂志,2022,44(04):87-90.

[3]梅雨,邱国萍,王满庭.硫代硫酸钠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并尿毒症性皮肤瘙痒的临床效果[J].临床合理用药,2024,17(30):88-90.

[4]张清洁,张建伟.尿毒症皮肤瘙痒的中西医治疗现状及进展[J].检验医学与临床,2025,22(03):428-432.

[5]禹霜,田爱平.炎症性皮肤病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J].现代药物与临床,2025,40(02):501-508.

[6]李华,赵艳玲,高明.硫代硫酸钠联合双磷酸盐对长期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钙化的影响[J].黑龙江医药科学,2025,48(08):55-57.

基金项目:赣州市指导性科技计划项目(项目编号:GZ2024ZSF618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