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A与彩超联合引导下球囊扩张术治疗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狭窄的效果及再狭窄风险
摘要
关键词
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狭窄;DSA;彩超;球囊扩张术
正文
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病患者维持生命的替代治疗方式,而动静脉内瘘作为“生命线”,其通畅性直接决定透析疗效。动静脉内瘘狭窄是导致内瘘失功的首要原因,不仅增加患者穿刺痛苦与医疗费用,还可引发透析不充分、感染等[1]。目前,PTA因微创、操作便捷等优势,已成为治疗内瘘狭窄的一线方案,但彩超虽能实时动态观察血管结构与血流情况,却难以精准评估狭窄远端血管病变及血流动力学变化;DSA可提供清晰的血管解剖全貌,但缺乏实时血流监测能力[2]。为进一步提升治疗精准性,临床逐渐探索多模态影像联合引导模式,基于此,本研究拟探讨DSA与彩超联合引导下PTA疗效,以期为优化终末期肾病患者血液透析通路维护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4年12月-2025年6月我院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狭窄患者72例,简单随机分组,各36例。研究组男21例,女15例;年龄29~61(44.51±7.88)岁。对照组男23例,女13例;年龄31~62(45.70±6.48)岁。两组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选例标准
1.2.1纳入标准
(1)透析时间≥3个月;(2)经临床症状、彩超检查提示内瘘狭窄,并经DSA确认狭窄≥50%;(3)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排除标准
(1)血栓性闭塞、内瘘血管严重钙化;(2)合并内瘘感染;(3)存在血管畸形、动脉瘤;(4)既往6个月内接受过内瘘手术或球囊扩张术;(5)对造影剂过敏;(6)存在精神疾病。
1.3方法
1.3.1对照组
采取超声辅助PTA,2%利多卡因行局部浸润麻醉,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扫描内瘘血管,明确狭窄部位、长度及血管走行,标记最佳穿刺点;在超声实时引导下,采用Seldinger技术经皮穿刺狭窄段远端或近端血管,置入5-6F血管鞘,确认鞘管位置无误后,推注肝素钠(500-1000U)预防术中血栓形成;沿血管鞘置入0.035英寸导丝,在超声引导下缓慢推送导丝通过狭窄段,确认导丝位于血管真腔内;根据血管直径选择合适规格的高压球囊,将球囊沿导丝送至狭窄部位,超声确认球囊位置后,以8~12atm压力缓慢扩张球囊,维持扩张状态30~60秒,期间通过超声实时观察狭窄段血管扩张情况;若超声提示狭窄改善不明显,可重复扩张1~2次,每次间隔2分钟;扩张结束后,撤出球囊与导丝,拔除血管鞘,压迫穿刺点15~20分钟至无活动性出血,使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
1.3.2研究组
采取超声联合DSA辅助PTA,超声定位狭窄部位后,在DSA设备下再次确认内瘘血管整体走行,排除超声视野盲区的血管畸形或分支病变,优化穿刺点选择;穿刺置入血管鞘后,经鞘管推注少量非离子型造影剂(碘海醇300mgI/mL),通过DSA动态造影明确狭窄段的精准位置、狭窄程度及远端血管供血情况;根据DSA造影结果调整导丝推送方向,确保导丝顺利通过狭窄段;选择球囊规格时,结合DSA测量的血管直径,球囊直径较正常血管直径大0.5~1mm;扩张过程中,通过DSA实时监测球囊扩张形态,同时联合超声观察血管壁弹性及血流恢复情况;扩张后再次行DSA造影,确认狭窄段血管直径恢复至正常血管直径的80%以上。
1.4观察指标
(1)统计两组手术成功率、一次性穿刺成功率。(2)统计两组治疗效果,手术前后记录透析血流量、血管内径。(3)统计两组并发症。(4)术后3、6个月统计两组再狭窄率。
1.5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25.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 ±s)描述、t检验;计数资料用n(%)描述、χ2检验;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s)描述、t检验;计数资料用n(%)描述、χ2检验;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手术成功率、一次性穿刺成功率
两组手术成功率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较对照组高(P<0.05)。见表1。
表1两组手术成功率、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对比[n(%)]
| 组别 | 例数 | 手术成功率 | 一次性穿刺成功率 | 
| 研究组 | 36 | 35(97.22) | 36(100.00) | 
| 对照组 | 36 | 33(91.67) | 30(83.33) | 
| χ2值 | 0.265 | 4.546 | |
| P值 | 0.607 | 0.033 | 
2.2治疗效果
术前两组透析血流量、血管内径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两组透析血流量、血管内径较术前增大,且研究组较对照组大(P<0.05)。见表2。
表2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s)
±s)
| 时间 | 组别 | 例数 | 透析血流量(ml/min) | 血管内径(mm) | 
| 术前 | 研究组 | 36 | 149.31±20.22 | 2.28±0.79 | 
| 对照组 | 36 | 151.20±18.64 | 2.30±0.86 | |
| t值 | 0.412 | 0.103 | ||
| P值 | 0.681 | 0.918 | ||
| 术后 | 研究组 | 36 | 281.33±30.31 | 3.89±0.81 | 
| 对照组 | 36 | 241.34±23.74 | 3.41±0.75 | |
| t值 | 6.232 | 2.609 | ||
| P值 | 0.000 | 0.011 | 
2.3并发症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见表3。
表3两组并发症对比[n(%)]
| 组别 | 例数 | 皮下血肿 | 假性动脉瘤 | 血管周边血肿 | 神经损伤 | 总发生率 | 
| 研究组 | 36 | 1(2.78) | 0(0.00) | 0(0.00) | 1(2.78) | 2(5.56) | 
| 对照组 | 36 | 3(8.33) | 2(5.56) | 2(5.56) | 1(2.78) | 8(22.22) | 
| χ2值 | 4.181 | |||||
| P值 | 0.041 | 
2.4再狭窄率
术后3个月两组再狭窄率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6个月研究组再狭窄率较对照组低(P<0.05)。见表4。
表4两组再狭窄率对比[n(%)]
| 组别 | 例数 | 术后3个月 | 术后6个月 | 
| 研究组 | 36 | 1(2.78) | 3(8.33) | 
| 对照组 | 36 | 3(8.33) | 10(27.78) | 
| χ2值 | 1.059 | 4.600 | |
| P值 | 0.303 | 0.032 | 
3讨论
血液透析通路的长期通畅是保障终末期肾病患者透析疗效的关键,而动静脉内瘘狭窄为通路失功的首要诱因,超声辅助PTA因微创、实时成像优势已成为动静脉内瘘狭窄常用术式,但单一超声引导易受血管解剖位置、肥胖或气体干扰,难以精准识别狭窄远端分支血管病变,导致穿刺定位偏差或扩张不彻底[3]。超声联合DSA辅助PTA则能实现“解剖定位+血流监测”的双重保障,DSA可提供清晰的血管全景图像,精准测量狭窄段长度、直径及远端血管分支情况,避免超声视野局限导致的病变遗漏;超声能实时动态监测血管壁弹性、血流速度及导丝位置,弥补DSA无法实时观察血流动力学变化的不足[4]。二者联合应用时,通过DSA明确整体病变范围,术中借助超声引导穿刺与导丝推送,术后通过DSA验证扩张效果并通过超声监测血流恢复情况,为手术精准实施提供可靠支持[5]。
研究显示,研究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证实超声联合DSA可提升穿刺成功率,分析其原因为:通过DSA先明确血管走行,再以超声实时追踪穿刺针路径,可精准避开血管周围组织,提升穿刺准确性。此外,研究组透析血流量与血管内径优于对照组,证实超声联合DSA辅助PTA可保证治疗效果,主要是因单一超声引导下,术者对狭窄段真实直径的判断易存在误差,可导致球囊规格选择不当;而通过DSA精准测量狭窄两端正常血管直径,结合超声观察血管壁弹性,选择更适配的球囊规格,确保狭窄段充分扩张且不损伤血管壁,进而更有效地恢复血管通畅性,提升透析血流量[6]。
研究还表明,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其与联合引导对手术操作的精准管控密切相关。单纯超声无法清晰显示远端血管情况,可导致导丝误入股动脉分支或血管壁损伤,而通过DSA实时观察导丝走行,结合超声监测血管壁完整性,可及时纠正操作偏差,减少血管损伤。同时,联合引导下球囊扩张更均匀,能避免局部扩张过度引发的血管破裂或扩张不足,进一步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此外,术后6个月研究组再狭窄率低于对照组,表明联合引导模式对远期疗效具有保障作用。再狭窄的核心诱因包括血管壁损伤、内膜增生及血流动力学异常,对照组因扩张精准度不足,可导致狭窄段残留或血管壁过度损伤,刺激内膜增生;而通过DSA确保扩张效果达标,结合超声监测术后血流速度,可及时发现并调整血流异常,减少血流缓慢引发的血栓形成与内膜增生,从根本上降低再狭窄发生风险。
综上,超声联合DSA辅助PTA治疗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狭窄效果显著,可提升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增大透析血流量、血管内径,减少并发症发生,并降低再狭窄风险。
参考文献:
[1]刘小金,刘民,王雪娇.彩超引导下经皮球囊扩张术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的中期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21,28(16):112-114.
[2]耿超,陈坤前,朱恩全,等.DSA引导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对血液透析并发动静脉内瘘狭窄患者血清sVCAM-1、Apelin-13及康复效果的影响[J].中国血液净化,2025,24(8):680-684.
[3]刘书玉,孙龙,马苏亚.超声、DSA和手术在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或闭塞中的对比研究[J].现代实用医学,2024,36(3):341-344.
[4]胡婷婷,刘莉华,马胜银,等.DSA和彩超引导下的经皮血管成形术治疗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狭窄的疗效[J].安徽医学,2020,41(9):1009-1012.
[5]甘茂.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病变DSA影像特点与球囊扩张治疗预后关系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22.
[6]郑凡,黄建强.日间模式下超声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引导经皮球囊扩张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的临床疗效比较[J].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2025,11(5):588-593.
基金项目:赣州市指导性科技计划项目(立项编号:GZ2024ZSF4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