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A引导与体表定位法对血液透析患者颈内静脉置入涤纶套血透导管的疗效对比分析

期刊: 健康文摘 DOI: PDF下载

廖为荣,尹秀英,李志元

赣州市南康区第一人民医院肾内科,江西 赣州 341400

摘要

目的:对比DSA引导与体表定位法对血液透析患者颈内静脉置入涤纶套血透导管的疗效。方法:选取2024年11月~2025年6月我院血液透析患者74例,简单随机分组,各37例。对照组采取体表定位法,研究组采取DSA引导定位法。统计两组置管准确率、置管后30 d畅通率、置管后双腔血流量、并发症、满意度。结果:研究组置管准确率、置管后30 d畅通率较对照组高(P<0.05)。研究组置管即刻、置管后第15 d、置管后第30 d双腔血流量较对照组大(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研究组满意度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DSA引导法在颈内静脉涤纶套血透导管置入中,可提升置管准确率与畅通率,保证血流量充足,降低并发症风险,且患者满意度更高。


关键词

血液透析;涤纶套血透导管;DSA引导;体表定位

正文


颈内静脉涤纶套血透导管因具有留置时间长、血流量稳定等优势,是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患者重要的血管通路选择,其置入成功率与使用安全性直接影响患者透析质量及生存预后[1]。目前临床常用体表定位法与DSA引导法完成置管操作,体表定位法依赖术者经验通过解剖标志判断血管位置,操作便捷且无需特殊设备,但受患者颈部解剖变异、肥胖等影响,易出现血管穿刺偏差[2]DSA引导可通过实时影像清晰显示颈内静脉走行及毗邻结构,实现穿刺路径精准规划,提升置管准确性与安全性[3]。基于此,本研究通过对比DSA引导与体表定位法的置管效果,旨在为血液透析患者颈内静脉涤纶套血透导管置入的定位方式选择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411月~20256月我院血液透析患者74例,简单随机分组,各37例。研究组年龄254635.36±5.91)岁;男21例,女16例。对照组年龄234937.01±6.13)岁;男19例,女18例。两组一般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选例标准

1.2.1纳入标准

1)确诊终末期肾病,需长期血液透析;(2首次行颈内静脉涤纶套血透导管置入;(3)年龄<60岁;(4)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

1.2.2排除标准

1颈内静脉存在解剖畸形、严重狭窄或血栓形成;(2)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或穿刺部位皮肤感染、破溃者;(3)有严重心肺功能不全、严重高血压且未控制者;(4)既往有颈部手术史,或对造影剂过敏。

1.3方法

1.3.1对照组

采取体表定位法,仰卧位,头偏向穿刺对侧,肩下垫薄枕使颈部伸展以暴露穿刺区域,术者以胸锁乳突肌胸骨头与锁骨头形成的三角顶点为穿刺点,用2%利多卡因行局部麻醉,采用20G穿刺针,以与皮肤呈30°~45°角向同侧乳头方向缓慢进针,边进针边回抽,抽到暗红色血液确认进入颈内静脉后固定穿刺针,置入导丝并退出穿刺针,沿导丝扩张皮肤及皮下组织,随后置入颈内静脉涤纶套血透导管,确认导管两端回血通畅后固定导管,以无菌敷料覆盖穿刺点。

1.3.2研究组

采取DSA引导定位法,体位、麻醉操作与对照组一致,建立静脉通路以备注射造影剂;开启DSA设备后,经备用静脉推注非离子型造影剂,通过实时影像明确穿刺侧颈内静脉走行、管径及与周围动脉毗邻关系,标记最佳穿刺点与进针角度;参照DSA影像标记,采用20G穿刺针按预设角度进针,过程中通过DSA实时监测针尖位置,待针尖进入颈内静脉且回抽见暗红色血液后停止进针;后续置入导丝、扩张皮下组织、放置涤纶套血透导管及导管固定操作,确认导管回血通畅后,用无菌敷料覆盖穿刺点。

1.4观察指标

1)统计两组置管准确率、置管后30 d畅通率。(2)统计两组置管即刻、置管后第15 d、置管后第30 d双腔血流量。(3)统计两组并发症。(4)统计两组满意度,自拟量表评估,含4维度:①操作体验(30分):无痛且操作<20min2530分),轻微痛且2030min1524分),明显痛且>30min014分);②安全性感知(30分):无并发症(2530分),轻微渗血(24h内止,1524分),血肿/需二次处理渗血(014分);③医护沟通(20分):讲解全面+耐心答疑(1620分),讲解基本完整+解答不细(1015分),讲解简略/未答疑(09分);④初期使用(20分):血流量>200ml/min且无不适(1620分),180-200ml/min且偶不适(1015分),<180ml/min或明显不适(09分);分级:非常满意(80100分)、基本满意(6079分)、不满意(<60分)。

1.5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26.0对数据进行分析,以±s描述计量资料,用t检验;用频数和构成比(%)描述计数资料,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置管准确率

研究组置管准确率、置管后30 d畅通率较对照组高P0.05)。见表1

1两组置管准确率对比[n%)]

组别

n

置管准确率

置管后30 d畅通率

研究组

37

37100.00

3491.89

对照组

37

3183.78

2772.97

χ2


4.534

4.573

P


0.033

0.032

2.2双腔血流量

研究组置管即刻、置管后第15 d、置管后第30 d双腔血流量较对照组大P0.05)。见表2

2两组双腔血流量对比±sml/min

组别

n

置管即刻

置管后第15 d

置管后第30 d

研究组

37

529.78±62.38

482.41±47.61

419.69±31.71

对照组

37

498.37±56.54

449.32±39.82

401.63±29.41

χ2


2.503

3.576

2.801

P


0.014

0.001

0.006

2.3并发症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见表3

3两组并发症对比[n%)]

组别

n

气胸

血流量不足

感染

血肿

导管移位

总发生率

研究组

37

12.70

12.70

00.00

00.00

00.00

25.41

对照组

37

25.41

12.70

12.70

12.70

38.11

821.62

χ2







4.163

P







0.041

2.4满意度

研究组满意度较对照组高P0.05)。见表4

4两组满意度对比[n%)]

组别

n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度

总满意度

研究组

37

2156.76

1335.14

38.11

3491.89

对照组

37

1540.54

1232.43

1027.03

2772.97

χ2





4.573

P





0.032

3讨论

颈内静脉涤纶套血透导管是终末期肾病患者长期透析的核心血管通路,其置管质量直接影响透析效率与患者生活质量[4]。当前临床常用的定位方法中,体表定位法依赖解剖标志与术者手感,无需特殊设备,但难以规避个体解剖差异带来的风险;而DSA引导通过实时造影清晰显示颈内静脉走行、管径及与动脉的毗邻关系,可精准标记穿刺点与进针角度,实现“可视化穿刺”,减少血管损伤[5]。此外,DSA引导在置管全程均能动态监测,避免导丝误入动脉或胸腔,可显著提升操作安全性[6]

研究组置管准确率与30 d畅通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该结果与两种定位方式的技术原理直接相关。体表定位法因无法直观观察血管内部结构,可能因穿刺角度偏差导致导管尖端位置不当,影响血流引流;而DSA引导可实时确认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确保导管位置最优,减少因位置异常引发的血流不畅。同时,DSA引导下的精准穿刺降低了血管内皮损伤程度,减少血小板聚集与血栓形成的诱因,进而提升导管长期畅通率,为透析治疗的持续性提供保障。

研究组在不同时间点的双腔血流量均优于对照组,其原因在于导管功能的完整性。体表定位法若存在穿刺偏差,可导致导管侧孔贴壁或血管壁损伤后局部狭窄,影响血流动力学;而DSA引导下导管位置精准,可避免侧孔堵塞,保证透析时血流引流通畅。此外,精准穿刺减少了血管痉挛风险,维持颈内静脉管径稳定,确保置管后不同阶段均能提供充足血流量,满足透析充分性要求。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证实DSA引导具有安全性。体表定位法的并发症多源于盲目穿刺,如误穿动脉引发血肿、穿刺过深导致气胸,而DSA引导通过实时影像规避了这些风险,如清晰区分动静脉可避免误穿,精准控制进针深度可预防气胸。同时,DSA引导下的轻微血管损伤降低了血栓形成的病理基础,减少导管相关血栓发生率,进一步降低患者因并发症导致的住院风险与治疗负担。

此外,研究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表明患者对精准化操作满意度较高。从患者视角分析,DSA引导下穿刺疼痛更轻、操作时间更短,减少了生理不适;无并发症发生及血流量充足,缓解了患者对治疗效果的担忧;而医护人员在DSA操作中对流程的详细讲解,也提升了患者的信任感。上述因素共同提升了患者对治疗的认可,而体表定位法因并发症与血流量问题,易导致患者焦虑,降低满意度,提示临床选择置管方式时需兼顾疗效与患者主观体验。

综上,DSA引导法在颈内静脉涤纶套血透导管置入中,可提升置管准确率与畅通率,保证血流量充足,降低并发症风险,且患者满意度更高。

参考文献:

[1]卢彩宝,陈洪伟,张全超,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下经导管腔内球囊扩张术解除股静脉带隧道带涤纶套血透导管嵌顿1[J].临床肾脏病杂志,2024,24(3):261-264.

[2]商益玮.对比有无DSA引导下隧道式透析导管置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分析[D].杭州师范大学,2024.

[3]曹志国,张莹,付晨,等.3D-DSA引导下行腹膜透析置管的临床价值[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24,33(6):416-421.

[4]江先仁,梁飞帆.带涤纶套半永久血透导管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25,31(2):39-42.

[5]李强,章良佑,陈刚毅,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引导下经皮上腔静脉穿刺置入带隧道带涤纶套透析导管的临床经验[J].中华肾脏病杂志,2021,37(7):595-597.

[6]梁顺添,梁永红,冯超,等.CT/DSA双重引导下经腰部置入下腔静脉隧道性涤纶透析导管[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20,29(6):589-593.

基金项目:赣州市指导性科技计划项目(项目编号:GZ2024ZSF43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