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剂量去甲肾上腺素联合乳酸动态监测在感染性休克抢救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摘要
关键词
感染性休克;去甲肾上腺素;乳酸清除率;循环支持;预后
正文
感染性休克是由严重感染导致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和循环功能衰竭,是ICU常见的危重急症之一,其病死率可高达30%–50%。目前治疗原则以早期液体复苏、感染源控制和血流动力学支持为主。血管活性药物如去甲肾上腺素是维持循环灌注的核心,但大剂量使用可能增加心律失常、末梢缺血等风险。近年来提出小剂量去甲肾上腺素早期应用的理念,可在改善循环的同时减少药物副作用。血乳酸是反映组织灌注及氧代谢状况的重要指标,乳酸清除率已成为评估休克复苏效果的敏感参数。研究表明,与单纯血压等血流动力学指标相比,乳酸清除率能更好反映微循环及细胞水平的氧供需平衡。将小剂量去甲肾上腺素与乳酸动态监测相结合,有望实现从大循环到微循环的多层面管理。本研究拟探讨小剂量去甲肾上腺素联合乳酸动态监测在感染性休克抢救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治疗策略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25年1月–6月收治的感染性休克患者3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例。纳入标准:①符合《感染性休克诊断与治疗指南(2023版)》诊断标准;②年龄18–70岁;③入ICU后2 h内入组;④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心、肝、肾功能衰竭者;②血液系统疾病或恶性肿瘤患者;③近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④预期生存不足48 h者。
对照组中男性9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53.47±11.26)岁;观察组中男性8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52.18±12.03)岁。两组患者均存在基础疾病,对照组7例,观察组6例。感染部位方面,对照组患者中肺部感染6例、腹部感染5例、泌尿系感染4例;观察组患者中肺部感染7例、腹部感染4例、泌尿系感染4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基础疾病及感染部位分布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方案,包括以下内容:①液体复苏:在监测中心静脉压和尿量的前提下,首选晶体液快速补液,维持有效循环容量,避免过度输液导致肺水肿;②抗感染治疗:入ICU后立即采集血培养及感染标本,根据指南原则先行经验性广谱抗生素,后根据药敏结果调整;③呼吸支持:必要时行无创或有创机械通气,维持血氧饱和度≥90%;④血流动力学监测:常规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等指标;⑤其他支持治疗:包括血糖控制、营养支持、镇静与镇痛、纠正酸碱及电解质紊乱。
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实施小剂量去甲肾上腺素联合乳酸动态监测。①去甲肾上腺素应用:采用微量泵静脉持续泵入,初始剂量0.05μg/kg·min,根据血流动力学情况逐步微调,目标为维持MAP≥65 mmHg。若剂量需超过0.2μg/kg·min,则由主治医师评估调整。严格监测用药期间心率、血压及末梢循环,防止出现心律失常或肢端缺血。②乳酸动态监测:入ICU后即刻检测血乳酸水平(Lac₀),并于6 h、12 h、24 h重复检测,采用动脉血气分析仪测定。计算各时间点乳酸清除率(LCR):LCR=(Lac0-Lact)/Laco×100%,其中Lac₀为基线乳酸,Lacₜ为t时乳酸水平。若乳酸清除率不足20%,立即评估复苏措施,包括补液策略、血管活性药物剂量调整或并发症处理。③安全性监护:治疗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心电、血压、尿量及肢端循环情况,若出现心律失常、明显缺血或乳酸反弹升高,应立即调整方案。
1.3观察指标
血流动力学指标:MAP、HR、CVP;
乳酸相关指标:乳酸清除率(LCR);
器官功能:SOFA评分;
临床结局:28 d病死率、不良反应发生率。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6.0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用χ²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
治疗24 h后,两组MAP均升高,观察组升高更显著(P<0.05);HR下降幅度观察组更大(P<0.05);CV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x̄±s)
| 时间 | 组别 | MAP(mmHg) | HR(次/min) | CVP(cmH₂O) | 
| 入院时 | 对照组 | 58.41±6.32 | 118.27±10.14 | 7.11±1.28 | 
| 观察组 | 59.03±6.41 | 116.93±9.87 | 7.26±1.31 | |
| 24 h后 | 对照组 | 85.37±5.98 | 97.46±9.02 | 9.18±1.42 | 
| 观察组 | 92.14±6.21 | 89.31±8.17 | 9.41±1.38 | |
| t值 | 3.14 | 2.53 | 0.54 | |
| P值 | 0.004 | 0.017 | 0.59 | 
2.2乳酸清除率对比
观察组乳酸清除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乳酸清除率对比(x̄±s)
| 时间点 | 对照组LCR(%) | 观察组LCR(%) | t值 | P值 | 
| 6 h | 12.86±5.14 | 19.54±6.32 | 3.15 | 0.004 | 
| 12 h | 16.72±6.47 | 26.37±7.21 | 4.02 | 0.001 | 
| 24 h | 21.67±7.94 | 32.48±8.56 | 3.67 | 0.001 | 
2.3 SOFA评分对比
48 h时,观察组SOFA评分(6.12±1.4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03±1.72)(t=3.11,P=0.004)。
2.4临床结局对比
观察组28d病死率为13.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3.3%(χ²=4.12,P=0.042)。
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3%vs 20%,P>0.05)。
3讨论
感染性休克是严重感染导致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和循环衰竭,其核心病理机制在于炎症介质风暴、毛细血管通透性异常增加及外周血管持续扩张,继而引起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和组织低灌注,最终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1]。尽管液体复苏、感染源控制及血管活性药物等治疗策略已不断优化,该病的病死率仍维持在30%–50%,提示传统治疗模式仍存在不足。如何在有效改善循环灌注的同时避免药物过度使用带来的不良反应,已成为临床救治的重点和难点[2]。
去甲肾上腺素是感染性休克首选的升压药物,可通过增强α受体活性促进外周血管收缩,从而迅速提升平均动脉压,改善大循环灌注。但研究指出,大剂量应用常伴随心律失常、肢端缺血及心肌耗氧量增加等副作用,甚至可能因过度血管收缩加剧微循环障碍。本研究采用小剂量去甲肾上腺素早期干预,观察组患者在24小时MA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心率下降更为明显,提示低剂量即可达到有效循环支持,同时避免了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的负面效应。这与近期国内外文献提出的“小剂量、早应用”的理念一致,表明合理控制剂量更有利于平衡疗效与安全性[3]。
乳酸被认为是评估组织氧代谢和微循环灌注状态的敏感指标。传统血流动力学参数如血压、尿量等仅能反映大循环情况,往往不能真实反映组织细胞水平的氧供需平衡[4]。乳酸清除率作为动态指标,能更直观地评价复苏质量和循环改善的持续性。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在6 h、12 h和24 h的乳酸清除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提示在常规监测基础上结合乳酸动态检测,能够更早发现复苏不足并及时调整治疗策略。值得注意的是,乳酸清除率的改善不仅反映了组织缺氧的纠正,也间接说明小剂量去甲肾上腺素在维持大循环稳定的同时,对微循环灌注具有一定保护作用[5]。
器官功能是感染性休克预后的关键决定因素。本研究中,观察组48小时SOFA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小剂量去甲肾上腺素联合乳酸动态监测能够减少多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生或减轻其严重程度。同时,观察组28天病死率显著降低,进一步验证了这种综合干预策略对改善短期生存率的价值。临床上,单纯血压达标并不等于复苏成功,结合乳酸清除率的动态评估,可以实现从大循环到微循环的多层次管理,从而提高复苏的整体有效性[6~7]。
安全性方面,本研究显示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在严格剂量控制和严密监测下,小剂量去甲肾上腺素的安全性较高。观察组患者未出现严重药物相关并发症,说明在规范化的监测和个体化调整基础上,该方案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8]。这一结果与国外大规模研究报道的安全性结论一致。
综合来看,本研究提示小剂量去甲肾上腺素联合乳酸动态监测可在感染性休克救治中实现“循环稳定—组织灌注—器官保护”的多重目标,不仅改善血流动力学参数,还促进乳酸清除、减轻器官损伤,并最终降低病死率。这为感染性休克的综合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循证依据。然而,本研究也存在局限性。首先,样本量有限,仅纳入30例患者,结果的代表性和统计效能受到一定影响;其次,本研究观察周期仅为28天,缺乏长期随访数据,不能反映远期预后;此外,乳酸水平还可能受肝功能、组织代谢及药物因素干扰,单一指标存在一定偏倚。未来研究应在多中心、大样本条件下进一步验证,并结合新兴的循环监测技术,如微循环成像、近红外光谱等,同时探索乳酸清除率与炎症因子、心肌损伤标志物等联合预测模型,以期进一步提升感染性休克的救治精准性和个体化水平。
参考文献:
[1]袁璞珺,翟永飞,赵明辉.去甲肾上腺素联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治疗感染性休克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刊,2025,52(3):89-92.
[2]颜凤英,蔡惠娜,田承仁.去甲肾上腺素应用于重症感染性休克患者中的作用与效果研究[J].中外医疗,2024,43(3):115-119.
[3]叶家茂.连续性肾替代疗法联合去甲肾上腺素治疗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J].系统医学,2025,10(3):70-73.
[4]胡玉蓉,项美姣.血必净注射液联合去甲肾上腺素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血清炎症因子和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24,21(16):56-58,61.
[5]伊滨滨.动态监测血乳酸水平对感染性休克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评估[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2019,40(6):35-38.
[6]刘建斌.研究动态监测动脉血乳酸浓度联合早期血乳酸清除率对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评估[J].大医生,2020,5(3):18-20.
[7]杨从山,邱海波,黄英姿,等.动态监测动脉血乳酸水平对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评价的前瞻性研究[J].中华外科杂志,2022,47(9):685-688.
[8]刘素霞,刘克喜,王言理,等.动态监测动脉血乳酸浓度预测感染性休克患者的预后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23,13(36):4141-41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