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护理中的疼痛管理策略与实践

期刊: 健康文摘 DOI: PDF下载

田乐

河北省黄骅市人民医院,河北 沧州 061100

摘要

ICU患者因病情危重、有创操作多等特点,常伴随不同程度的疼痛,而有效的疼痛管理是保障患者舒适、促进病情恢复的重要环节。当前ICU护理中,疼痛管理仍存在评估不精准、干预措施单一、多学科协作不足等问题,影响疼痛管理效果。本文结合ICU护理工作实际,分析疼痛管理面临的困境,从疼痛评估体系优化、干预策略多元化、多学科协作机制构建三个维度,提出科学可行的疼痛管理策略,同时明确保障措施,为提升ICU患者疼痛管理质量、改善患者预后提供参考。


关键词

ICU护理;疼痛管理;疼痛评估;干预策略;多学科协作

正文


引言

ICU作为集中救治危重症患者的特殊科室,患者常因手术创伤、侵入性操作、疾病本身等因素承受剧烈疼痛。疼痛不仅会引发患者生理应激反应,如血压波动、心率加快,还可能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影响治疗依从性与病情恢复进程,甚至增加并发症发生风险。在现代护理理念中,“无痛舒适”已成为ICU护理的重要目标之一,但受患者沟通障碍(如气管插管、意识障碍)、护理人员疼痛管理认知不足、管理流程不规范等因素影响,ICU疼痛管理的精准性与有效性仍有待提升。因此,深入研究ICU护理中的疼痛管理策略与实践,对优化护理服务、保障患者权益、提高医疗护理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ICU护理中疼痛管理面临的主要困境

(一)疼痛评估难度大,缺乏精准性

ICU患者多存在意识障碍、气管插管、语言沟通受限等问题,无法通过常规语言表述疼痛感受,导致疼痛评估缺乏直接依据。当前临床常用的疼痛评估工具,部分难以适配ICU特殊患者群体,且护理人员对评估工具的选择与使用不够规范,易出现评估结果偏差,无法准确反映患者真实疼痛程度,进而影响后续干预措施的针对性。

(二)干预措施单一,管理效果有限

ICU疼痛管理多以药物镇痛为主,且用药方案常依赖经验制定,缺乏根据患者个体差异(如年龄、病情、疼痛类型)的个性化调整。非药物镇痛措施(如物理干预、心理疏导)应用不足,且未与药物镇痛形成有效配合,导致疼痛管理手段较为单一。同时,对镇痛药物的疗效监测与不良反应防控不够及时,难以实现疼痛的动态、有效控制。

(三)多学科协作不足,管理流程不连贯

疼痛管理涉及护理、医疗、药学、康复等多个学科,但ICU目前尚未形成完善的多学科疼痛管理协作机制。各学科间缺乏常态化沟通与信息共享,护理人员在疼痛评估、干预过程中难以及时获得其他学科的专业支持,如药师对镇痛药物选择的指导、康复师对物理镇痛方案的优化等,导致疼痛管理流程不连贯,无法形成管理合力。

二、ICU护理中疼痛管理的优化策略

(一)构建适配ICU患者的疼痛评估体系

针对ICU患者特点,优化疼痛评估工具与流程。根据患者意识状态、沟通能力,分类选择合适的评估工具,如对意识清醒且能沟通的患者采用数字评分法,对意识障碍或无法语言沟通的患者采用行为疼痛评估量表、面部表情疼痛量表等;同时,加强护理人员评估能力培训,规范评估操作流程,结合患者生命体征变化、生理指标(如心率、血压、瞳孔反应)及行为表现(如肢体活动、面部表情)进行综合判断,提高疼痛评估的精准性与及时性。

(二)实施多元化、个性化疼痛干预措施

打破单一药物镇痛模式,构建“药物+非药物”协同的多元化干预体系。在药物镇痛方面,根据患者疼痛程度与类型,合理选择镇痛药物种类与剂量,推行个体化用药方案,并加强用药后疗效与不良反应的动态监测,及时调整用药策略;在非药物镇痛方面,推广物理干预(如冷敷、热敷、按摩、体位调整)、心理干预(如音乐疗法、放松训练、情感支持)、环境优化(如减少噪音、调节光线)等措施,缓解患者疼痛感受,降低药物依赖。

(三)建立多学科协作的疼痛管理机制

为优化ICU的疼痛管理服务,医院构建了一支多学科疼痛管理团队,团队成员包括ICU护士、医生、临床药师、康复师和心理咨询师等。团队内部明确了每位成员的职责分工,确保各专业领域的技术和知识得到有效整合。通过定期举行多学科联合查房,团队针对疑难病例共同研讨,制定出综合性的疼痛管理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此外,医院建立了信息共享机制,利用电子病历系统实现患者疼痛评估结果、干预措施、疗效反馈等关键信息的实时共享,确保信息流通无阻。同时,医院还组织跨学科培训,提升团队成员的综合疼痛管理能力,使他们在评估、干预、监测和调整等方面形成一套完整的闭环管理流程。这一流程的建立不仅确保了疼痛管理的连贯性,也提高了管理的专业性,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加科学、全面、个性化的疼痛管理服务。

三、ICU疼痛管理优化实践的保障措施

(一)完善制度规范,强化管理保障

在医院层面,应高度重视ICU疼痛管理,制定一套完善的疼痛管理专项制度与操作规范。这些规范应明确疼痛评估的频率,确保患者疼痛得到及时评估;详细规定干预流程,确保镇痛措施的有效实施;设立质量标准,以量化指标监控疼痛管理的成效。同时,将疼痛管理纳入ICU护理质量考核体系,以此激励医护人员提高疼痛管理服务质量。为进一步保障疼痛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医院还应成立疼痛管理质量监控小组,该小组负责定期对疼痛管理工作进行督查与评估,及时发现并解决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持续改进,确保疼痛管理工作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二)加强人员培训,提升专业能力

为了全面提升ICU护理人员的疼痛管理能力,医院定期组织专项培训活动。培训内容丰富,包括疼痛评估工具的正确使用、各类镇痛药物的特性及合理应用、非药物干预技术的操作方法,以及多学科协作在疼痛管理中的流程与技巧。此外,医院还特别邀请疼痛管理领域的专家进行专题讲座,通过实际案例研讨,分享他们在疼痛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和研究成果。同时,鼓励护理人员积极参与疼痛管理相关的学术交流和科研项目,不断更新知识体系,强化理论素养,提升实际操作能力和专业服务水平,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加科学、高效、人性化的疼痛管理服务。

(三)注重患者与家属参与,优化沟通机制

在疼痛管理过程中,患者及家属的作用至关重要。针对意识清醒的患者,医护人员应主动强调疼痛管理的重要性,耐心引导他们准确表达疼痛感受,以便为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对于意识不清或无法直接沟通的患者,医护人员应与家属建立紧密联系,通过观察患者的日常行为习惯和疼痛相关表现,为疼痛评估提供宝贵信息。同时,定期向家属反馈患者的疼痛管理进展与治疗效果,耐心解答他们的疑问,争取家属的理解与支持。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有效地促进“医护-患者-家属”三者之间的协同合作,共同构建一个基于多方参与的疼痛管理模式,从而提高疼痛管理的整体效果,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

结束语

ICU护理中的疼痛管理是一项复杂且系统的工作,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治疗体验与预后效果。面对当前疼痛管理中的评估、干预、协作等方面困境,通过构建精准评估体系、实施多元化干预措施、建立多学科协作机制,结合制度保障、人员培训与医患协同,能够有效提升ICU疼痛管理质量,为患者提供更优质、更舒适的护理服务。未来,还需结合ICU护理技术发展与患者需求变化,持续优化疼痛管理策略,推动ICU疼痛管理向更科学、更人性化的方向发展,助力危重症患者的康复进程。

参考文献

[1]樊燕琼,傅京华,刘小惠,.以护士为主导的多学科围术期疼痛护理在ICU重症颅脑损伤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当代医药论丛,2025,23(13):186-189.

[2]包婷,周婧.综合干预措施对ICU危重症患者疼痛状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影响[J].医学临床研究,2025,42(04):730-733.

[3]张雯媛,张楠,张岚.领悟社会支持在ICU护士疼痛共情与关怀行为间的中介作用[J].天津护理,2025,33(01):17-2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