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研究进展
摘要
关键词
高血压;高脂血症;合并症;发病机制;治疗进展
正文
引言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与人口老龄化加剧,高血压与高脂血症的患病率逐年上升,且二者合并发生的比例显著增加。高血压以体循环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特征,可损伤血管内皮功能;高脂血症则以血液中脂质代谢异常、胆固醇或甘油三酯水平升高为主要表现,易导致脂质在血管壁沉积。两者协同作用时,会加速血管病变进程,大幅提升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概率。因此,深入研究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的关联机制、诊疗方法及干预策略,对降低心血管疾病负担、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血压与高脂血症的关联机制
高血压与高脂血症的合并存在并非偶然,二者在发病机制上存在紧密关联,相互促进、互为因果。一方面,长期高血压状态会破坏血管内皮的完整性,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受损,使血管壁对脂质的屏障作用减弱,促进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进入血管内皮下层,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奠定基础;同时,高血压还会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该系统的过度激活不仅会进一步升高血压,还会促进脂质代谢紊乱,增加甘油三酯合成,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另一方面,高脂血症会加重血管壁的脂质沉积,导致血管壁增厚、弹性下降,使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进而诱发或加重高血压;此外,脂质代谢异常产生的氧化应激产物,会进一步损伤血管内皮,形成“高血压-高脂血症-血管损伤”的恶性循环,加速心血管疾病的发展。
二、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的临床诊断要点
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的临床诊断需结合两者的诊断标准,同时关注患者的整体心血管风险评估,避免单一指标判断的局限性。在血压诊断方面,需依据非同日三次测量的血压值,若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即可诊断为高血压;对于疑似高血压患者,还需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以排除白大衣高血压或隐匿性高血压。在血脂诊断方面,需检测空腹血脂四项指标,即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若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4.1mmol/L、甘油三酯≥2.3mmol/L或总胆固醇≥6.2mmol/L,结合患者临床症状与病史,可诊断为高脂血症。此外,诊断过程中还需综合评估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史、糖尿病史、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等因素,明确患者的心血管风险等级,为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三、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的药物治疗进展
药物治疗是控制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的核心手段,近年来随着药理研究的深入,药物治疗方案更注重“降压-调脂-保护靶器官”的协同作用,避免单一用药的局限性。在降压药物选择方面,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不仅能有效降低血压,还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减轻脂质对血管的损伤,尤其适用于合并高脂血症的高血压患者;钙通道阻滞剂则通过扩张外周血管降低血压,对脂质代谢无明显不良影响,也是临床常用药物。在调脂药物选择方面,他汀类药物仍是首选,其可显著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同时具有抗炎、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与降压药物联用可产生协同的心血管保护效果;对于他汀类药物不耐受或疗效不佳的患者,依折麦布、PCSK9抑制剂等新型调脂药物可作为补充治疗,此类药物通过不同作用机制调节血脂,且与降压药物的相互作用较少,安全性较高。此外,临床还在探索单片复方制剂的应用,即将降压药物与调脂药物整合为单一制剂,可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简化治疗方案。
四、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的非药物干预策略
非药物干预是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治疗的基础,贯穿于疾病治疗的全过程,其不仅能辅助降低血压与血脂,还能减少药物用量,降低药物不良反应风险。在饮食干预方面,需遵循“低盐、低脂、高纤维”原则,减少钠盐、饱和脂肪酸与反式脂肪酸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及优质蛋白质的摄入,同时控制总热量摄入,避免肥胖;此外,限制酒精摄入、避免含糖饮料,也有助于改善血压与血脂水平。在运动干预方面,需根据患者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运动方案,优先选择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每周运动3-5次,每次运动30分钟以上,运动强度以中等强度为宜;适当结合力量训练,可增强肌肉力量,改善代谢功能,进一步辅助控制血压与血脂。在生活方式调整方面,需强调戒烟的重要性,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加重血管内皮损伤,同时影响血压与脂质代谢;此外,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减轻精神压力,也有助于维持血压与血脂的稳定,减少心血管事件的诱发因素。
五、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的未来研究方向
当前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的研究虽取得一定进展,但仍存在诸多待探索的领域,未来研究将更聚焦于机制创新、精准治疗与早期干预。在机制研究方面,将进一步深入探索肠道菌群、表观遗传学、代谢组学等领域与疾病的关联,明确影响高血压与高脂血症合并发生的关键分子靶点,为开发新型治疗药物提供理论基础。在精准治疗方面,将基于患者的基因分型、代谢特征等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如通过基因检测判断患者对药物的敏感性与耐受性,避免无效用药或不良反应;同时,人工智能技术在疾病管理中的应用将进一步拓展,通过大数据分析预测患者的疾病进展风险,实现“预测-干预-管理”的全程精准化。在早期干预方面,将加强对高危人群的筛查与管理,尤其是儿童青少年、肥胖人群等潜在高危群体,通过早期生活方式干预,延缓或阻止高血压与高脂血症的发生,从源头降低疾病负担。
结束语
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作为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组合,其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具有协同性,已成为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挑战。近年来,在关联机制、临床诊断、药物治疗与非药物干预等方面的研究均取得显著进展,为临床诊疗提供了更多理论依据与实践方案。然而,该领域仍存在机制研究不深入、精准治疗待完善、早期干预不足等问题,未来需进一步加强多学科协作,推动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的深度融合。通过持续探索创新,不断优化诊疗策略,将为改善患者预后、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提供更有力的支持,最终实现对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的有效防控。
参考文献:
[1]王玉玲.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中医证候分布和用药规律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24.
[2]唐功玥.自拟天妙降压化浊汤治疗阴虚湿热型H型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D].甘肃中医药大学,2024.
[3]郭凌燕.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用于社区老年人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的治疗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23,21(32):54-56.
[4]牛丕丕.化痰行瘀法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D].河北中医药大学,2023.
[5]王莉影,仝润芍.加减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应用价值探讨[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23,29(02):329-3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