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构药师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中的药学服务模式研究

期刊: 健康文摘 DOI: PDF下载

黄志娟

024400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喀喇沁旗锦山镇喀喇沁旗卫生健康委员会

摘要

目的:探索药师融入家庭医生签约团队的工作路径,评价对药学服务效率与用药知识掌握的影响。方法:纳入2023年3月—2024年3月在我旗完成家庭医生签约的30例成人。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签约服务;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药师融入式闭环服务模式”,含首诊用药评估、处方/用药回顾、个体化用药计划、远程随访、不良反应监测与转介。设定流程与质控表单,按标准开展记录。比较两组的服务响应时间、药师参与度评分、月度药物审核数量、单次用药指导时长,以及合理用药知识掌握率。结果:观察组在四项服务指标上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三项知识掌握率也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结论:药师融入式闭环服务在家庭医生签约场景可落地,能缩短响应、提升参与深度与审核量,强化患者用药知识。建议在更大样本与更长随访中进一步验证其对不良事件与再入院的影响。


关键词

家庭医生签约;药学服务;药师;用药教育;处方审核

正文


前言:家庭医生签约面向的多为慢病人群,长期多药联用、换药频繁、信息分散,用药混乱和相互作用风险常见[1]。把药师嵌入团队,把处方审核、用药评估、教育与不良反应处置连成一条线,能把“患者想到才问”的被动咨询改成“节点固定、问题闭环”的常态管理。我院在签约服务里落地一套药师融入的操作路径,并用随机对照的小样本做了现场检验,关注服务效率与用药知识两个维度,以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我旗20233月—20243月完成签约管理的30例成人,采用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5例。两组在性别、年龄与主要慢病谱方面差异不大,具备可比性。纳入标准按一个连续段落给出:①年龄≥18岁;②已与我院家庭医生团队签约并完成建档;③存在长期处方或日常口服药物≥3种的慢病用药情形;④具备电话或网络随访条件,家属可协助沟通;⑤签署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同样以连续文字呈现:①明显的认知/精神障碍影响交流和配合;②近期住院或处于急重状态需要密集治疗;③妊娠或哺乳期;④活动期恶性肿瘤正在接受复杂方案治疗;⑤依从性差或关键资料缺失难以完成随访。

1.2方法

对照组沿用常规签约服务流程,家庭医生完成初诊评估、复诊随访与健康宣教,处方开立后出现用药疑问再向药学部门咨询,药师不固定介入;教育材料采用院内通用宣教单,问题反馈依赖门诊就诊或电话回拨[2]。观察组在常规基础上引入药师融入式闭环模式,首诊即完成完整用药核对与相互作用初筛,形成个体化用药计划并录入电子病历;每月开展处方或用药回顾,必要时提出减停、替换或剂量调整建议,经医师确认后执行;患者提出用药问题后24小时内给予有效回应;随访采纳电话或视频方式,记录不良反应、漏服与储存问题,出现疑似不良反应即完成判定与上报并发起专科转介;面向患者实施结构化用药指导,结束后即时上传随访表单;团队按周复盘典型个案,依“药师参与度5级量表”开展内评,生成改进清单用于下一周期[3]

1.3观察指标

服务响应时间以患者在随访平台或电话首次提出药学问题的时间戳为起点、药师给予首次有效回应的时间为终点,单位为小时,按人头计算月均值[4]。药师参与度评分采用院内“药师参与度5级量表”,设定参与频次、干预深度、团队协作三项,每项15分,取三项平均形成总评分(范围1.05.0,分数越高表示参与程度越高),由独立督导按对象当月表现打分,并以季度均值入库。月度药物审核数量指研究期间对该对象完成的处方核对或用药回顾事件,只要满足预设审核定义并留痕完整即记1次,按人头换算为月均次数。用药指导时间指单次面对面或音视频指导从连接成功开始到结束记录完成的时长,单位为分钟,取个人全部指导记录的平均值。合理用药知识掌握率采用“家庭签约合理用药核心知识问卷(简版)”评估,问卷30题,围绕相互作用、常见不良反应识别、药品储存与处置三块内容,每块10题,单题1分,错误或“不确定”计0分;在各块得分达到8分及以上判定为“掌握”,据此分别计算三项掌握率。问卷由两名药师与一名全科医生联合审阅后定稿,受试者在不查阅资料的条件下现场或电话作答,必要时由家属协助记录。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27.0处理。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在正态性检验未通过或方差不齐时改用非参数检验(MannWhitney U)。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理论频数不足时使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均为双侧,显著性水准设为α=0.05;在可报告处给出95%置信区间。缺失极少的记录按完全病例法分析。

2结果

2.1药学服务关键指标对比

结果如表1所示。

1 药学服务关键指标对比

指标

对照组(n=15)

观察组(n=15)

t值

P值

服务响应时间(小时)

48.3±12.7

24.5±6.8

6.87

<0.001

药师参与度评分(分)

3.2±0.9

4.6±0.7

5.12

<0.001

月度药物审核数量(次)

5.4±1.8

9.7±2.3

5.99

<0.001

用药指导时间(分钟/次)

8.5±2.1

15.3±3.6

6.78

<0.001

2.2合理用药知识掌握率比较

结果如表2所示。

2 合理用药知识掌握率比较 [n(%)]

指标

对照组(n=15)

观察组(n=15)

χ²值

P值

药物相互作用知晓率

6(40.0%)

13(86.7%)

7.50

0.006

不良反应识别率

7(46.7%)

14(93.3%)

8.64

0.003

正确储存方法知晓率

8(53.3%)

15(100.0%)

10.59

0.001

3讨论

简而言之,药师前移进入签约流程后,流程更顺畅,患者得到的解释更及时,知识得分也更扎实。响应时间由约两天缩短到一天内,参与度分值提升约1.4分,月均审核次数接近翻倍,单次指导时长明显加长;三项知识的掌握率从四成到五成多提升到接近满分。家庭管理常见多病共存与多药联用,处方更新频繁,患者在家中缺少专业支点,信息容易遗漏[5]。把用药评估安在首诊,把处方回顾固定在月度,把不良反应与储存问题纳入随访脚本,药学信息开始沉到前线,重复用药、潜在相互作用、剂量不当更容易被拦下,患者在日常场景中遇到困惑也有了回应窗口。指导时长变长并非冗余,更多时间多在核对清单、讲解关键提醒语与演示储存要点,后续问卷的提升与此相互印证。对基层团队而言,这一改造不依赖大型设备,核心在于岗位前移、表单标准化与记录留痕,可在现有信息系统小幅改造后落地,额外的人力投入被减少差错与回访反工所抵消,医生可以把注意力放在诊断决策与疑难问题,团队协作的摩擦成本下降。

参考文献

[1]张迪,马峥.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下健康管理模式在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J]. 中国社区医师, 2022, 38 (34): 137-139.

[2]莫豪行,刘晓青,官昌. 药师参与家庭医生团队对社区慢病患者药学服务的实践 [J]. 中国处方药, 2021, 19 (06): 50-52.

[3]邹绮雯,郑桂梅,王振兴,. 药师对签约家庭医生的老年患者的药学干预模式探讨 [J]. 中国合理用药探索, 2020, 17 (09): 25-28.

[4]曾雯君,周华,张宇宇. 药师参与社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模式的实践探索 [J].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20, 28 (13): 205-207.

[5]郑金华,曾真. 基于家庭医生签约制度的社区药学服务 [J].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20, 28 (08): 212-214.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