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束化护理策略在预防心内科住院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作用
摘要
关键词
集束化护理;心内科;住院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血栓预防
正文
引言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心内科住院患者常见危险并发症,与心血管基础疾病(如心力衰竭、心房颤动)引发的血流缓慢、凝血异常,及卧床制动、侵入性操作等因素相关。DVT可致下肢肿胀、疼痛,更可能引发肺栓塞,提升死亡风险。常规单一护理措施因缺乏系统性,难以满足临床预防需求。集束化护理以循证医学为基础,整合有效预防措施形成标准化方案,通过多维度协同干预实现风险防控最大化,已成为临床预防DVT的重要手段。本文结合心内科患者护理特点,探讨集束化护理策略的构建与应用价值,为提升DVT预防质量提供依据。
一、心内科住院患者DVT发生的风险因素分析
1.生理与基础疾病因素
心内科患者多伴随高龄、高血压、糖尿病、心力衰竭等基础条件,易致血管内皮损伤、血流动力学紊乱。如心力衰竭患者因心输出量下降致外周静脉回流受阻,心房颤动患者因心房收缩异常引发血液湍流,均增加血栓风险。年龄≥60岁患者因血管弹性减退、肌肉收缩力下降,静脉血流减缓,成为DVT高发人群。
2.治疗相关因素
卧床制动是重要风险诱因。急性心肌梗死、重症心力衰竭患者需长期卧床,下肢肌肉泵功能减弱,致血液滞留深静脉。部分患者介入治疗后需短期制动,或因利尿剂使用致血容量不足,进一步加重血流缓慢。此外,手术创伤可能激活凝血系统,增加血栓风险。
3.患者自身与护理因素
部分患者因对DVT危害认知不足,拒绝穿戴弹力袜、擅自减少活动,降低预防依从性。同时,护理人员若缺乏风险评估意识、未及时识别高危患者,或操作不规范(如弹力袜尺寸不当),也会增加DVT隐患。
二、预防心内科住院患者DVT的集束化护理策略构建
集束化护理策略围绕“风险精准识别-多维度干预-动态质量控制”核心逻辑,结合患者特点整合循证措施,具体包括:
1.个体化风险评估与动态监测
采用Caprini血栓风险评估模型,患者入院24h内完成首次评估,按年龄、基础疾病、治疗方案划分风险等级,制定对应预防方案。中高危患者每日复评,动态调整干预措施,如根据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分级调整活动强度。同时,通过床旁超声监测下肢静脉血流,结合周径测量、皮肤观察,早期识别DVT预警信号(如单侧下肢肿胀、皮温升高)。
2.体位管理与早期活动干预
根据心功能制定分层活动计划:心功能Ⅰ-Ⅱ级患者入院后第1天开始床上踝泵运动,逐步过渡至行走;心功能Ⅲ级患者以床上活动为主;心功能Ⅳ级患者严格卧床,护理人员协助被动下肢活动(如膝关节屈伸),避免血流停滞。指导患者卧床时下肢抬高15-30°,促进静脉回流,避免膝下垫枕。
3.物理预防措施的规范应用
中高危患者优先采用物理预防:无下肢血管病变者穿戴梯度压力弹力袜(GCS),避免过紧压迫;活动能力受限者使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PC),每日使用≥12h。护理人员每日检查皮肤状况,避免设备致皮肤损伤,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4.药物预防的安全管理
高危患者在医生指导下用低分子肝素(LMWH)皮下注射,护理人员严格遵循给药时间与剂量,选择腹壁前外侧壁注射,避免同一部位反复穿刺。用药期间监测凝血功能与出血征象,异常时及时调整方案。对口服华法林患者,开展药物知识教育,告知饮食禁忌与药物相互作用。
5.健康教育与心理支持
采用“一对一指导+图文手册”模式,向患者及家属讲解DVT危害与预防要点。针对患者顾虑(如“穿戴弹力袜影响舒适度”)进行解释,缓解焦虑。建立定期沟通机制,解答疑问、纠正错误行为,提升预防依从性。
三、集束化护理策略在预防心内科住院患者DVT中的作用体现
1.提升风险防控的精准性
通过标准化评估工具与动态监测,快速识别高危人群,避免风险判断主观化。如对Caprini评分≥5分的高危患者启动“物理+药物”联合预防,低危患者仅实施基础活动指导,实现资源合理分配。
2.改善患者生理状态,降低血栓形成基础
体位管理与早期活动增强下肢肌肉泵功能,促进血流;物理预防措施(IPC、GCS)通过机械压迫增加静脉回流;药物预防通过调节凝血因子降低血液凝固性。多措施协同,从“改善血流-抑制凝血-保护血管内皮”切断DVT发生路径。
3.提升护理质量与患者安全
集束化护理通过标准化操作流程,减少操作随意性,降低并发症(如皮肤损伤)。健康教育与心理支持提升患者认知与依从性,形成“护理干预-患者配合”协同模式,确保护理措施持续落实。
4.优化患者预后与医疗资源配置
DVT发生增加患者痛苦与医疗负担。集束化护理通过降低DVT发生率,减少肺栓塞等并发症,缩短住院日、降低再入院率,在改善预后的同时减少医疗资源消耗。
四、结论
心内科住院患者DVT预防是心血管护理的重要课题,集束化护理通过整合风险评估、多维度干预与动态控制,构建针对性预防体系。该策略能精准识别风险、改善患者生理状态、降低DVT风险,优化预后,具有重要临床价值。未来需结合循证医学更新护理措施,加强人员培训,提升集束化护理质量,保障患者安全。
参考文献:
[1]苏惠萍,李静,李林林,等.集束化护理在心内科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24,40(30):131-133.
[2]罗贤敏.集束化护理应用于心内科老年失眠患者中的效果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24,40(15):125-127.
[3]卓鑫,谭轶,薛娅.对心内科失眠老年患者采用集束化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J].名医,2023,(06):138-140.
[4]蒙红丽.集束化护理干预应用于心内科住院失眠老年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22,33(01):135-137.
[5]何立敏,熊斌,凌舒娅,等.集束化护理预防重症患者失禁相关性皮炎的Meta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21,18(01):101-104.
[6]陈露华.集束化护理策略对预防心内科患者跌倒的干预效果分析[J].当代医学,2021,27(01):184-1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