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经激素治疗对不同绝经方式女性氧化应激、骨代谢水平及免疫衰老的影响
摘要
关键词
绝经激素治疗;绝经方式;氧化应激;骨代谢;免疫衰老
正文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绝经相关健康问题日益突出[1]。据统计,中国女性平均绝经年龄为46岁,围绝经期可持续10–15年,至2030年,中国围绝经期女性人口将达2.1亿,占全球14.3%[2]。绝经后女性因雌激素水平下降,易出现氧化应激增强、骨代谢紊乱及免疫衰老加速等生理变化,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与长期健康[3]。绝经激素治疗(MHT)作为缓解绝经相关症状的有效手段,已被多项研究证实其对改善骨密度、减轻血管舒缩症状、延缓免疫衰老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4]。然而,目前大多数研究未对不同绝经方式(自然绝经与手术绝经)进行区分,忽视了其生理背景差异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手术绝经因卵巢突然切除,激素水平骤降,其病理生理变化更为剧烈,可能与自然绝经存在显著差异。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比分析MHT对自然绝经与手术绝经女性在氧化应激、骨代谢及免疫衰老方面的作用差异,为临床制定更精准、个性化的激素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24年6月至2025年8月于大余县妇幼保健院就诊的100例绝经后女性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自然或手术绝经;②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40岁前卵巢功能衰退;②有MHT禁忌症;③合并严重心脑血管、肝肾功能疾病;④精神疾病或依从性差。
1.2分组与干预
依据《中国绝经管理与绝经激素治疗指南2023版》[5]相关标准:将40岁以上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闭经,月经停止至少1年者定义为绝经。详细记录所有研究对象的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腰臀比(WHR)、血压、既往史等。按照治疗方式分为A、B、C、D四组:A组(自然绝经:卵巢内卵泡耗竭、功能丧失,安慰剂治疗);B组(自然绝经:卵巢内卵泡耗竭、功能丧失,MHT);C组(手术绝经:手术切除双卵巢所致,安慰剂治疗);D组(手术绝经:手术切除双卵巢所致,MHT),每组25例。
组间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实验操作将严格按照医疗伦理准则进行,并确保所有参与者的知情同意。
MHT治疗:对研究对象先进行全面的检查及评估,包括体格检查、妇科检查、乳腺钼靶或超声、肝肾功检查、血脂检查、妇科超声等,并询问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梗、血栓栓塞性疾病等病史。参照《中国绝经管理与绝经激素治疗指南2023版》对其进行评估,评估后如无MHT禁忌证则建议其尽早进行MHT,经沟通后采用雌孕激素序贯方案或替勃龙治疗,在使用过程中随访管理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用药方案的调整。所有研究对象常规增加日晒、补钙及适当运动。
安慰剂治疗:通过相同的服药方式及疗程服用激素治疗所用药物的类似物。
1.3观察指标
(1)激素水平:采用全自动化学发光分析仪测定雌二醇(E2)、促黄体生成素(LH)等激素水平。
(2)氧化应激指标: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皮质醇(Cor)水平,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操作。
(3)免疫衰老指标:应用流式细胞仪测4组外周血CD4+/CD8+比值、CD28+/CD57+比值、CD28-/CD57-比值、CD28-/CD57+比值。
(4)骨代谢水平:甲状旁腺激素(PTH):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PTH水平,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操作。BMD的检测:采用美国GE双能X射线DPXGNT型BMD检测仪检测女性1~4腰椎(L1~L4)及股骨颈的BMD,计算T值,T值=(测定值-骨峰值)/正常成人BMD标准差。T≥-1.0为正常,T在-2.5~-1.0为骨量减少(低骨量),T<-2.5为骨质疏松。如发生过脆性骨折,即使BMD测定正常也可诊断为OP。
(5)临床症状评估分别于每次访视采用Kupperman评分(简称改良K评分)评价临床症状,该评分包括症状评分及症状指数。临床症状评分反映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分为无症状、偶有症状、症状持续、影响生活4个等级,分别为0、1、2、3分;潮热出汗的症状指数为4,感觉障碍、失眠、易激动、泌尿系感染、性生活状况的症状指数为2,其余症状指数为1。l临床症状评分与症状指数乘积的总和即为改良K评分得分,总分为O-63分。改良K评分的得分越高表示临床症状越重。将改良K评分总分分为4个程度级别,0-6分“正常”,7-14分“轻度”,15-30分为“中度”,>30分“重度”。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7.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先进行正态分布检验与方差齐性检验,对于符合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的数据组,用均值±标准差(x̄±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或t检验。不满足正态分布或方差不齐的用中位数[M(P25~P75)]表示,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 Wallis检验,组内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百分比)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采用双侧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基线资料比较
四组患者在年龄、BMI、绝经年限、基线激素水平(E2,LH)、氧化应激指标(血清皮质醇)及骨密度(BMD)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四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n=25)x̄±s]
| 指标 | A组 | B组 | C组 | D组 | F值 | P值 | 
| 年龄(岁) | 52.3±3.1 | 53.1±2.8 | 51.8±3.5 | 52.7±3.0 | 0.87 | 0.462 | 
| BMI(kg/m²) | 23.5±2.4 | 24.1±2.6 | 23.8±2.1 | 24.0±2.3 | 0.45 | 0.721 | 
| 绝经年限(年) | 3.5±1.2 | 4.0±1.5 | 3.0±1.0 | 3.2±1.3 | 1.23 | 0.308 | 
| 基线E2(pmol/L) | 35.2±8.5 | 38.4±9.1 | 32.8±7.9 | 36.5±8.2 | 1.56 | 0.207 | 
| 基线LH(IU/L) | 28.5±5.6 | 30.2±6.1 | 31.8±5.9 | 29.4±6.3 | 1.12 | 0.347 | 
| 基线皮质醇(nmol/L) | 335.6±42.8 | 345.2±38.9 | 350.1±45.2 | 340.5±40.1 | 0.92 | 0.437 | 
| 基线腰椎BMD(g/cm²) | 0.812±0.098 | 0.798±0.105 | 0.785±0.112 | 0.801±0.101 | 0.67 | 0.574 | 
2.2激素水平变化
治疗后,B组与D组的E2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LH水平显著下降,且与A、C两组安慰剂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值得注意的是,D组(手术绝经+MHT)的E2水平上升幅度和LH水平下降幅度均大于B组(自然绝经+MHT),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1)。A、C两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四组患者治疗前后激素水平变化比较[(n=25)x̄±s]
| 组别 | 时间 | E2(pmol/L) | LH(IU/L) | 
| A组 | 治疗前 | 35.2±8.5 | 28.5±5.6 | 
| 治疗后 | 36.8±9.1 | 27.9±6.0 | |
| B组 | 治疗前 | 38.4±9.1 | 30.2±6.1 | 
| 治疗后 | 98.7±15.3△△## | 15.4±4.2△△## | |
| C组 | 治疗前 | 32.8±7.9 | 31.8±5.9 | 
| 治疗后 | 34.1±8.5 | 30.5±6.2 | |
| D组 | 治疗前 | 36.5±8.2 | 29.4±6.3 | 
| 治疗后 | 115.6±18.9△△##★★ | 12.1±3.8△△##★★ | 
注:与同期A组比较,△△P<0.01;与同期C组比较,##P<0.01;与同期B组比较,★★P<0.01。
2.3氧化应激指标
治疗后,两个MHT干预组(B组和D组)的血清皮质醇水平均显著低于本组治疗前及同期安慰剂组(P<0.01)。其中,D组(手术绝经+MHT)的下降幅度最为显著,与B组(自然绝经+MHT)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C两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四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皮质醇水平变化比较[(n=25)x̄±s]
| 组别 | 治疗前 | 治疗后 | 
| A组 | 335.6±42.8 | 328.9±45.1 | 
| B组 | 345.2±38.9 | 285.4±36.7△△## | 
| C组 | 350.1±45.2 | 345.8±43.6 | 
| D组 | 340.5±40.1 | 268.3±32.5△△##★★ | 
注:与同期A组比较,△△P<0.01;与同期C组比较,##P<0.01;与同期B组比较,★★P<0.01。
2.4免疫衰老指标
治疗后,B组和D组的CD4+/CD8+比值显著升高,CD28-/CD57+比值显著降低,与治疗前及安慰剂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D组(手术绝经+MHT)的CD4+/CD8+比值上升幅度和CD28-/CD57+比值下降幅度均大于B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4。
表4四组患者治疗前后免疫衰老指标变化比较[(n=25)x̄±s]
| 指标 | 组别 | 治疗前 | 治疗后 | 
| CD4+/CD8+ | A组 | 1.52±0.31 | 1.48±0.29 | 
| B组 | 1.49±0.28 | 1.78±0.35△△## | |
| C组 | 1.45±0.33 | 1.42±0.30 | |
| D组 | 1.51±0.30 | 1.95±0.40△△##★★ | |
| CD28-/CD57+ | A组 | 0.85±0.22 | 0.87±0.24 | 
| B组 | 0.88±0.25 | 0.62±0.18△△## | |
| C组 | 0.90±0.27 | 0.89±0.26 | |
| D组 | 0.86±0.23 | 0.51±0.15△△##★★ | 
注:与同期A组比较,△△P<0.01;与同期C组比较,##P<0.01;与同期B组比较,★★P<0.01。
2.5骨代谢指标
治疗后,B组和D组的腰椎BMD均较治疗前显著提升,血清PTH水平显著下降(P<0.01)。D组(手术绝经+MHT)的BMD提升幅度和PTH下降幅度均大于B组(自然绝经+MHT),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1)。A、C两组治疗前后骨代谢指标无显著变化(P>0.05),见表5。
表4四组患者治疗前后免疫衰老指标变化比较[(n=25)x̄±s]
| 指标 | 组别 | 治疗前 | 治疗后 | 
| 腰椎BMD(g/cm²) | A组 | 0.812±0.098 | 0.805±0.101 | 
| B组 | 0.798±0.105 | 0.845±0.110△△## | |
| C组 | 0.785±0.112 | 0.779±0.108 | |
| D组 | 0.801±0.101 | 0.872±0.115△△##★★ | |
| PTH(pg/mL) | A组 | 38.5±6.2 | 39.1±6.5 | 
| B组 | 40.2±7.1 | 32.8±5.9△△## | |
| C组 | 41.8±6.9 | 40.5±7.2 | |
| D组 | 39.4±6.5 | 28.5±5.1△△##★★ | 
注:与同期A组比较,△△P<0.01;与同期C组比较,##P<0.01;与同期B组比较,★★P<0.01。
2.6临床症状改善
治疗后,B组和D组的Kupperman评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且显著低于同期安慰剂组(P<0.01)。D组(手术绝经+MHT)的评分下降幅度最大,与B组(自然绝经+MHT)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C两组评分治疗前后无显著变化(P>0.05),见表6。
表6四组患者治疗前后Kupperman评分比较[(n=25)x̄±s]
| 组别 | 治疗前 | 治疗后 | 
| A组 | 24.5±5.1 | 23.8±5.3 | 
| B组 | 25.8±5.6 | 12.3±3.8△△## | 
| C组 | 26.3±5.9 | 25.1±5.7 | 
| D组 | 25.1±5.4 | 8.5±2.9△△##★★ | 
注:与同期A组比较,△△P<0.01;与同期C组比较,##P<0.01;与同期B组比较,★★P<0.01。
3.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MHT能有效改善绝经女性的氧化应激状态、骨代谢水平及免疫衰老指标,且手术绝经患者获益更为显著。这可能与手术绝经患者雌激素水平骤降、机体代偿能力较差有关,MHT能更明显地恢复其内环境稳定[6]。
此外,本研究创新性地将氧化应激、骨代谢与免疫衰老三者结合分析,发现三者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提示MHT可能通过多系统协同作用发挥整体效益,尤其是免疫衰老指标的改善,为MHT在延缓衰老方面的应用提供了新证据[7]。
MHT对不同绝经方式女性具有差异性疗效,手术绝经患者临床获益更显著。建议在临床实践中依据绝经方式制定个性化MHT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未来可进一步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研究,验证本结论并探索其分子机制。
参考文献:
[1]刘欣,王嘉怡,徐小娟,等.基层社区围绝经期女性对围绝经期综合征认知和健康管理需求现状调查[J].检验医学与临床,2024,21(05):700-703.
[2]何非,周坚红,褚克昙.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睡眠障碍相关风险因素及治疗研究进展[J].国际妇产科学杂志,2024,51(04):412-416+441.
[3]陈斌利,王丽,李芬,等.绝经激素治疗对不同绝经年龄和绝经方式女性骨密度的影响[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24,35(02):52-58.
[4]王霹云,李红,占长河.耳穴压豆+加味逍遥丸联合雌孕激素治疗围绝经期失眠的临床研究[J/OL].江西中医药,1-8[2025-09-07].
[5]陈蓉.《中国绝经管理与绝经激素治疗指南2023版》解读[J].协和医学杂志,2023,14(03):514-519.
[6]王小琴,严荧燕,张多毅,等.围绝经期及绝经期全子宫切除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预测模型构建[J].现代实用医学,2024,36(03):365-369.
[7]王彩凤.绝经前子宫切除术后出现围绝经期症状患者激素替代治疗效果[J].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20,7(16):10-11.
基金项目:赣州市指导性科技计划项目(项目编号:GZ2024ZSF8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