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路径在缺血性脑卒中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摘要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康复护理;临床护理路径
正文
目前,在临床脑血管疾病中,缺血性脑卒中作为较常见一种,其主要原因为脑部供血动脉狭窄或受阻,引起的局部脑组织缺氧缺血而坏死[1]。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比较突然,病情进展迅速,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需要及时对病人实施康复指导和护理,以改善其预后[2]。临床护理路径作为一套完善的护理模式,自病人入院至出院整个过程,期间对每个时间点实施对应护理措施,帮助护理人员规范操作[3]。本研究着重评估在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的康复中,引入临床护理路径模式的干预优势,以加速患者的康复速度,改善其生活水平和预后,详见下述。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纳入的80例病例,均为本院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康复患者,录入时间为2024年1月12月,将这些病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个组别。在观察组40例中,男女比例21:19;年龄23-85岁,平均(54.26±11.32)岁;5例后循环梗塞,7例腔隙性梗塞,10例完全前循环梗塞,18例部分前循环梗塞;在对照组40例中,男女比例23:17;年龄25-88岁,平均(54.75±11.51)岁;6例后循环梗塞,7例腔隙性梗塞,12例完全前循环梗塞,15例部分前循环梗塞;分组资料,具有同质性(P>0.05)。
纳入标准:(1)与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订的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标准相符[4];(2)发病至入院时间均在24h内;(3)病人或家属在研究同意书上签字。
排除标准:(1)严重心血管病症;(2)意识障碍;(3)肝肾功能不全;(4)严重器质性病症;(5)理解、认知和精神障碍者。
1.2方法
对照组:接受环境护理、用药指导、病情观察、健康宣教等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模式。依照以往的护理经验以及专家建议,将时间作为横轴,以药物指导和基础护理为纵轴,将临床护理路径表制定,并由护士严格按照路径表开展操作,同时根据病人体质和病情变化等情况适当调整,具体为:(1)入院时:住院后要及时与病人、家属沟通,了解其在治疗和护理中遇到的困难,在住院当日调查病人的信息,并回答病人和家属提出的问题,同时给予后续的信息支持。在住院过程中,沟通频率保持在5-6次之间,每次30-45分钟。当病人情况稳定后对其健康教育,帮助其调整正确体位,同时注意其身体状况和症状改变情况,指导其正确用药。(2)住院第一周:脑卒中病人康复过程复杂,很多留有后遗症,会引起病人产生不良情绪,对康复依从性有影响。通过组织动机性访谈会,建立良好护患关系,护士引导病人倾诉内心想法,掌握其心态变化,予以针对性心理疏导和支持,得到病人的信任。指导病人不断进行康复训练,合理控制时间和强度,不可劳累过度。(3)住院第二周:复查CT,对病人病情变化和阶段化疗效评估,同时告知病人康复训练和按时用药的重要性,提升其自我管理意识,帮助病人纠正不良认知,使其康复信心提升。向病人讲述康复过程的要点内容,指导其强化床上训练,并合理用药,加速康复工作的有序开展。(4)住院第三、第四周:在康复训练之前帮助病人回归康复工作情况,明确康复计划是否进行调整,同时询问病人的训练完成情况,帮助其实施康复计划。结合阶段性效果评定和反馈结果,不断完善康复计划。按照病人病情指导其开展生活能力训练,包括如厕、穿衣和吞咽功能训练等,同时经过器械辅助帮助病人下床活动,过程中观察病人在训练时的肌肉痉挛情况,评估病人的自我管理能力。全面复查病人病情,将基础护理完善,并制定后续康复计划,告知病人相关肢体功能训练等内容,鼓励病人家属参与到病人的康复过程中,重点负责帮助和监督病人的康复训练情况。(5)出院告知:利用家庭和社会资源帮助病人建立长期康复训练环境,保证康复计划的连续化实施。出院前向病人和家属进行健康指导,促使其自我护理能力提高,鼓励家属多鼓励和支持病人,强调坚持训练对机体素质和生活水平提升的作用。后续随访以微信或电话方式进行,对病人病情变化了解,并针对性进行科学指导。
1.3观察指标
1.3.1统计NIHSS、MMSE评分:使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5]对病人认知功能进行测评,其包含了记忆、定向、计算、语言以及注意力等19项内容,分数值自0-30分,时间5-10分钟。按照病人的受教育程度,划分标准:小学低于20分,中学及以上者低于24分,考虑有认知障碍存在;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6]测定病人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量表中有面瘫、视野、凝视、意识水平以及上下肢运动等11个条目,每个条目评分0-3分或者0-2分,分数0-42分。分数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轻。
1.3.2生活质量:该指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7]评定,包含了情感职能、社会功能、生理功能、精神状态,每项以百分制测定,分数与之成正比。
1.3.3满意度:该指标的评估使用纽卡斯尔护理服务满意度量表(NSNS),其共计有19个条目,按照评分制划分等级,分别是十分满意(分数在85分及以上)、满意(70-84分)和不满意(不足70分)。十分满意比例+满意比例=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使用SPSS24.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计算方法为x²检验,计量资料(±s)计算方法为t检验,统计学意义成立以P<0.05表示。
2结果
2.1统计NIHSS、MMSE评分
在实施护理前,两组的数据相似(P>0.05);通过实施有效护理措施后,观察组的MMSE分数值升高,而NIHSS分数值降低,且较对照组改善效果显著(P<0.05),见表1。
表1:统计NIHSS、MMSE评分( ±s,分)
±s,分)
| 分组 | 例数 | NIHSS | MMSE | ||
| 护理前 | 护理后 | 护理前 | 护理后 | ||
| 对照组 | 40 | 15.32±3.44 | 8.44±2.62* | 20.46±1.56 | 23.11±1.62* | 
| 观察组 | 40 | 15.62±2.13 | 5.11±1.36* | 20.51±1.60 | 27.45±1.25* | 
| t | 0.469 | 7.135 | 0.142 | 13.414 | |
| P | 0.640 | 0.000 | 0.888 | 0.000 | |
注:同组前后对比,P<0.05*。
2.2生活质量
整理生活质量的相关数据,在护理前,两组基数基本一致(P>0.05);在开展护理措施后,与接受常规护理的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生活水平升高趋势明显(P<0.05);见表2。
表2:生活质量( ±s,分)
±s,分)
| 分组 | 例数 | 生理功能 | 社会功能 | 情感职能 | 精神健康 | ||||
| 护理前 | 护理后 | 护理前 | 护理后 | 护理前 | 护理后 | 护理前 | 护理后 | ||
| 对照组 | 40 | 42.62±7.32 | 65.22±5.62* | 43.12±7.42 | 65.32±5.46* | 42.41±6.35 | 65.12±5.36* | 43.06±6.35 | 65.16±5.62* | 
| 观察组 | 40 | 42.45±7.12 | 75.32±5.12* | 43.62±7.36 | 73.62±5.62* | 43.05±5.95 | 74.62±5.62* | 43.15±6.85 | 75.36±5.12* | 
| t | 0.105 | 8.402 | 0.303 | 6.699 | 0.465 | 7.737 | 0.061 | 8.485 | |
| P | 0.916 | 0.000 | 0.763 | 0.000 | 0.643 | 0.000 | 0.952 | 0.000 | |
注:同组前后对比,P<0.05*。
2.3满意度
满意度的数据统计,接受临床护理路径的观察组总满意度达到97.50%,比对照组的82.50%要高,数据之间形成差异(P<0.05),见表2。
表3:满意度[n(%)]
| 分组 | 例数 | 十分满意 | 满意 | 不满意 | 总满意度 | 
| 对照组 | 40 | 16(40.00) | 17(42.50) | 7(17.50) | 33(82.50) | 
| 观察组 | 40 | 19(47.50) | 20(50.00) | 1(2.50) | 39(97.50) | 
| X2 | - | - | - | 5.000 | |
| P | - | - | - | 0.025 | 
3讨论
在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的康复过程中,常规康复护理缺乏统一的流程和标准,引起护理效果一般。为了提升患者的康复成效和护理质量,近几年,临床护理路径成为一种全新的护理模式,在缺血性脑卒中护理中得到大量运用。这种模式以病人为核心,经过制定针对性护理方案、规范护理步骤、确定护理目标,保证病人在入院到出院整个过程中可以获得标准化和全面化的康复护理[8]。因此,本研究深入分析在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康复中实施临床护理路径的干预效果。
在本研究中,从表格1中的数据可知,观察组的MMSE分数值升高,而NIHSS分数值降低,且较对照组改善效果显著;因为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可保证缺血性脑卒中康复护理更加个体化和系统化。经过全面评估患者情况,并依照其病情变化实施个性化科学指导,不仅可提升护理质量,还可促进病人的神经功能与认知功能改善。该护理路径可依照病人的体质、病情变化等情况,适当调整护理方面,从而满足病人的需求,便于促进康复[9]。另外,分析表格2的相关数据发现,在开展护理措施后,与接受常规护理的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生活水平升高趋势明显;因为临床护理路径可依照病人情况制定针对性护理措施,使其获得有效且精准的护理。同时,护理过程标准化和系统化,可减少护理过程中的疏漏和遗漏,改善护理质量。另外,该护理路径可依照病人的反馈和病情变化,随之调整并优化护理计划,加之鼓励病人参与日常活动和康复训练,使其身心功能良好恢复,从而优化护理效果,提高生活水平[10]。此外,由表格3中的满意度数据分析,发现接受临床护理路径的观察组总满意度达到97.50%,比对照组的82.50%要高;这是因为临床护理路径以病人为核心,为其提供全面、个性化和持续的护理服务,有效处理了病人在康复过程中碰到的一系列问题,从而促进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提高。
总之,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开展以临床护理路径为主的综合康复护理模式,可明显促进病人的认知功能恢复,缓解神经功能损伤程度,提高其生活质量。这一护理模式不仅可提升患者的护理体验感,还可拉近医患关系,使病人积极参与到康复过程中,最终实现理想的康复成效,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康敏.临床护理路径在缺血性脑卒中康复护理中的效果评价[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24,41(3):272-274.
[2]李伟伟,白一萍,黄树青.蒙医临床护理路径在缺血性脑卒中(萨病)恢复期的临床应用[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24,30(4):71-74.
[3]李雪连,陈荣群,唐琳芳.基于吞咽功能分级的临床护理路径在缺血性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23,39(22):3935-3938.
[4]林海兰.临床护理路径下的协同护理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影响[J].中华养生保健,2023,41(21):159-161.
[5]区慧敏.缺血性脑卒中在康复中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效果[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22,37(5):110-112.
[6]李娜.缺血性脑卒中康复护理中临床护理路径的效果及对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的影响分析[J].山西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学报,2022,32(1):101-102.
[7]李瑞云,胡营营,耿德胜.中西医结合急诊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绿色通道中的应用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22,36(1):85-87.
[8]梁媛媛.临床护理路径在缺血性脑卒中康复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系统医学,2021,6(19):174-177.
[9]卢玲霞.临床护理路径在缺血性脑卒中康复护理中的应用[J].内蒙古医学杂志,2021,53(9):1124-1126.
[10]郁红.临床护理路径康复护理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转归、偏侧肢体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当代护士(下旬刊),2021,28(2):135-1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