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MS干预对危重症腹泻患者艰难梭菌传播的预防作用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危重症腹泻;艰难梭菌;FMS干预;预防作用
正文
危重症腹泻是临床常见危重症之一,常由感染、药物、疾病本身等多种因素引发,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性状改变为特征,严重时可导致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甚至休克[1]。艰难梭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厌氧芽孢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和人体肠道中[2]。当肠道菌群失衡或抗生素使用导致正常菌群被抑制时,艰难梭菌可过度繁殖并产生毒素,引发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严重时可导致伪膜性肠炎,甚至危及生命[3]。艰难梭菌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患者粪便中的芽孢可通过污染环境、医疗器械或医护人员双手传播至其他患者,尤其在危重症患者集中治疗的重症监护室,传播风险更高[4]。因此,有效控制危重症腹泻患者粪便管理,减少艰难梭菌传播,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挑战[5]。FMS干预能够实现连续引流和封闭管理,既减少了皮肤污染,也降低了护理人员在操作中的暴露风险,可有效预防艰难梭菌传播。为此,本文选60例危重症腹泻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FMS干预对危重症腹泻患者艰难梭菌传播的预防作用。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60例危重症腹泻患者为研究对象,均于2024年1月~2025年6月至我院就诊,采根据入院时间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2024年1月~2024年9月):30例,男/女:18/12例,年龄19~72(38.26±4.58)岁;观察组(2024年10月~2025年6月):30例,男/女:17/13例,年龄:18~76(38.79±4.93)岁,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对比相近(P>0.05)。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水样便≥每天3次或稀便重量≥每次200g;②资料完整;③认知、精神正常,可配合护理;④患者家属研究知情,签署同意文书。
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皮肤疾病;②过敏体质;③合并其他肠道感染性疾病;④预计生存时间<48h;⑤转院、退出等。
1.3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基础护理措施,包括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根据病情调整抗菌药物使用、肛周皮肤清洁护理等。
1.3.1对照组实施人工肛袋干预
测量患者肛周,以肛门外周放射状皱襞外缘0.2~0.5cm为参照点,剪裁造口袋底盘,使其内径与患者肛周匹配,并于造口底盘内径放射状间隔1cm及造口底盘外径间隔3cm分别剪一开口以增强与皮肤的贴合度。随后将两根一次性吸引连接管置入造口袋排便口,其中一根插入约5~6cm作为冲洗通道,另一根插入约3~4cm作为引流管。造口袋与管道连接处用橡皮筋捆扎,确保整体密闭,避免粪便外溢。患者取侧卧位后,先清洁肛周并剃除毛发,用无菌棉球蘸取注射用水清洁会阴和肛周皮肤,再以无菌纱布擦干。随后于皮肤表面涂抹造口护肤粉。由一名护理人员用手撑开肛周皱褶,另一名护理人员将造口袋底盘折叠后对准肛门孔径黏贴,从中央向外抚平,按压4~6min,以增强固定。将吸引管与中心负压装置连接,调节压力至-20~-40kPa。若患者粪便量大,可持续吸引;若量少,则采用间断吸引。冲洗管口用橡皮筋封闭以保持密闭,当粪便质地较硬时,可通过输液器连接冲洗管进行清洗。造口袋如有渗漏需随时更换,无渗漏则每七日更换一次。
1.3.2观察组实施FMS干预
操作时协助患者取侧卧位,使用清水清洁肛周皮肤后,以石蜡油润滑硅胶导管并插入直肠。导管顶端球囊充入40~50mL氯化钠溶液后固定于直肠腔内,下端连接收集袋,粪便可顺利流入袋内。当收集袋内粪便达到总容量的三分之二时更换。导管侧孔与冲洗管相连,可在必要时进行腔内冲洗。护理过程中需密切观察患者翻身时导管有无移位、阻塞及渗漏等情况,并及时处理。
1.4判定指标
1.4.1对比两组患者的大便管理情况
统计两组大便溢出(粪便超出收集装置范围,污染肛周皮肤或床单)及内置导管脱落发生情况,并计算发生率。
1.4.2对比两组患者的每日平均护理时间
统计两组每日平均护理时间。
1.4.3对比两组患者的艰难梭菌传播率
采集同病房患者(对照组同病房患者53例,观察组同病房患者48例)粪便标本进行检测,符合指南[6]诊断标准即为艰难梭菌感染。艰难梭菌传播率=艰难梭菌感染患者/同病房患者×100%。
1.4.4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评估工具:我院自拟《护理满意度调查量表》。
评估标准:分值0~100分,评分0~59分、60~89分、90~100分,分别对应不满意、满意、非常满意。
1.5统计学分析
以SPSS26.0为研究数据评估的计算标准,组内涉及到的计数资料、计量资料分别以(%)与( ±s)表示,x2与t检验,若结果为P<0.05,则组间对比差异明显。
±s)表示,x2与t检验,若结果为P<0.05,则组间对比差异明显。
2.结果
2.1两组患者大便管理情况的比较
大便溢出、内置导管脱落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如表1。
表1对比两组患者的大便管理情况(%)
| 组别 | 例数 | 大便溢出发生率 | 内置导管脱落发生率 | 
| 对照组 | 30 | 8(26.67) | 9(30.00) | 
| 观察组 | 30 | 2(6.67) | 1(3.33) | 
| x2 | 4.320 | 7.680 | |
| P | 0.038 | 0.006 | 
2.2两组患者每日平均护理时间的比较
每日平均护理时间,观察组用时短于对照组(P<0.05),如表2。
表2对比两组患者的每日平均护理时间( ±s,min)
±s,min)
| 组别 | 例数 | 每日平均护理时间 | 
| 对照组 | 30 | 42.65±1.94 | 
| 观察组 | 30 | 28.32±1.27 | 
| t值 | 33.850 | |
| P值 | <0.001 | 
2.3两组患者艰难梭菌传播率的比较
艰难梭菌传播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如表3。
表3对比两组患者的艰难梭菌传播率(%)
| 组别 | 例数 | 艰难梭菌传播率 | 
| 对照组 | 53 | 11(20.75) | 
| 观察组 | 48 | 3(6.25) | 
| x2 | 4.438 | |
| P | 0.035 | 
2.4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的比较
护理满意度,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如表4。
表4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 组别 | 例数 | 非常满意 | 满意 | 不满意 | 满意度 | 
| 对照组 | 30 | 9(30.00) | 13(43.33) | 8(26.67) | 22(73.33) | 
| 观察组 | 30 | 12(40.00) | 17(56.67) | 1(3.33) | 29(96.67) | 
| x2 | 4.706 | ||||
| P | 0.030 | 
3.讨论
危重症患者因机体免疫功能低下、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胃肠功能紊乱等因素,成为腹泻高发人群[7]。腹泻不仅会导致患者电解质紊乱、营养吸收障碍,还会增加皮肤损伤风险,且危重症腹泻患者肠道内艰难梭菌易通过污染的环境、医疗设备及护理操作发生传播,引发医院内感染暴发,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加重医疗负担[8]。因此,寻找高效、安全的大便管理方式,减少艰难梭菌传播,成为危重症护理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9]。
人工肛袋作为传统大便管理手段,在临床应用中虽能一定程度收集粪便,但易出现大便溢出、固定不牢等问题,增加护理工作量的同时,也提高了致病菌传播风险。近年来,粪便管理系统(FMS)逐渐应用于临床,其通过内置导管与收集袋结合的设计,实现粪便的密闭收集,理论上可降低大便溢出率及致病菌传播风险[10]。此研究,观察组大便溢出、内置导管脱落发生率更低(P<0.05),说明观察组患者的干预方式可提升患者大便管理效果,避免大便溢出、内置导管脱落等不良事件的发生。分析原因为:FMS干预通过密闭式导管引流设计,有效降低了大便溢出率。人工肛袋依赖底盘粘贴固定,而危重症患者多存在肛周皮肤水肿、出汗较多等情况,易导致底盘粘贴不牢固,加之腹泻时粪便量多、性状稀,极易发生大便溢出;而FMS干预的内置导管直接插入直肠,粪便通过导管进入密闭收集袋,避免了粪便与肛周皮肤的直接接触,同时利用球囊固定方式,可提高其稳定性,减少了因活动或体位改变导致的收集装置移位,从而降低了大便溢出及导管脱落的风险。大便溢出发生率的降低,不仅减少了肛周皮肤损伤的发生,还避免了粪便对环境的污染,为后续降低艰难梭菌传播率奠定了基础。观察组每日平均护理时间用时更短(P<0.05),说明观察组患者的干预方式可减少患者护理时间。分析原因为:人工肛袋需每日更换,若出现大便溢出则需立即更换,更换过程中需清洁肛周皮肤、重新粘贴底盘,操作步骤繁琐,耗时较长;而FMS的收集袋可根据容量定期更换,导管留置期间无需频繁操作,仅需定期观察和冲洗,极大程度减少了护理人员的操作时间,提高了护理效率。观察组艰难梭菌传播率更低(P<0.05),说明观察组患者的干预方式可有效预防艰难梭菌传播。分析原因为:艰难梭菌主要通过污染的环境和手接触传播,而大便溢出是导致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观察组因大便溢出率低,减少了粪便中艰难梭菌对床栏、床头柜、呼叫器等高频接触物品的污染,同时密闭式收集方式也降低了护理人员在操作过程中接触病原菌的概率,减少了交叉感染的风险。此外,FMS干预的使用减少了护理人员对肛周皮肤的反复清洁和护理操作,降低了手卫生不规范导致的病原菌传播可能性。而对照组由于大便溢出率高,环境中艰难梭菌污染范围广,护理人员在更换肛袋、清洁皮肤时易接触到病原菌,若手卫生执行不严格,极易将病原菌传播给其他患者,导致传播率升高。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更高(P<0.05),说明观察组患者的干预方式可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分析原因为:FMS干预可减少了大便溢出,避免患者肛周皮肤发生损伤,患者舒适度明显提升。同时FMS干预操作便捷,护理人员对患者的护理更加及时、高效,减少了因护理操作频繁给患者带来的不适。而对照组相较于观察组大便溢出频繁,患者易出现肛周皮肤红肿、破损等情况,舒适度差,且护理人员需花费大量时间处理大便溢出问题,可能导致其他护理工作延迟,影响其护理满意度评价结果。
综上所述:FMS干预可减少危重症腹泻患者大便溢出、内置导管脱落等不良事件发生风险及每日平均护理时间,可有效预防艰难梭菌传播,且有助于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柳缨,金敏杰,陈卫挺.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与其肠道菌落的关系及其菌群移植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23,46(8):673-678.
[2]罗欲承,陈燕,王芬,等.兴化地区住院腹泻患者艰难梭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J].医学动物防制,2023,39(4):362-364,370.
[3]夏宏,谢国荣,毛怡心,等.2022年9月至2023年8月重庆市某医院120例儿童艰难拟梭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腹泻临床特征分析[J].疾病监测,2025,40(5):676-681.
[4]毕夏菁,杨芷,赵平,等.神经外科患者艰难梭菌感染的临床护理及防控[J].中国抗生素杂志,2025,50(2):144-151.
[5]李甜甜,王静,厉帅玲.改良式肛门造口袋在危重症大便失禁及腹泻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肛肠病杂志,2023,43(5):61-63.
[6]程敬伟,刘文恩,马小军,等.中国成人艰难梭菌感染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J].协和医学杂志,2017,8(2):131-138.
[7]叶群华,温丽群,乐翠华.结构化皮肤护理管理模式在预防ICU大便失禁伴腹泻患者失禁性皮炎及压力性损伤效果[J].齐鲁护理杂志,2024,30(2):124-127.
[8]殷琦敏,潘永,叶寰.北京地区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住院患者发生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的影响因素分析[J].北京医学,2024,46(4):286-291.
[9]郭新军,杜小倩.腹泻患者艰难梭菌感染的调查研究[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4,9(9):5-8.
[10]杜静,赵春静,梁静,等.排泄物管理套件对失禁性皮炎患者皮肤转归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4,21(4):609-6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