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目标导向的循序渐进式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
摘要
关键词
脑梗死;目标导向;循序渐进式康复护理;神经功能;生活质量
正文
脑梗死具有发病急、病情重、预后差等特征,患者发病后容易出现吞咽障碍、肢体障碍等并发症,影响预后生活质量[1]。康复护理作为脑梗死护理中的重点内容,旨在提升患者预后康复效率,推动患者尽快恢复到正常生活。但常规康复护理的效果并不理想,目标导向作为激励理论的内容,其通过设立具体目标来展开行为,结合循序渐进式康复护理能够提升护理的针对性、有效性,以期提升康复护理成效[2]。本研究以目标导向为基础,探究如何对脑梗死患者展开循序渐进式康复护理,推动患者预后恢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2023年12月至2024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8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90例。对照组中男56例,女34例,年龄在54~76岁,平均年龄为(66.28±4.29)岁,观察组中男51例,女39例,年龄在55~78岁,平均年龄为(67.39±4.32)岁。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为常规护理,涉及健康教育、用药指导、生活指导等。
观察组联合基于目标导向的循序渐进式康复护理。具体如下:①制定导向目标:护理人员通过对临床实践护理经验总结,并广泛查阅脑梗死患者康复护理的相关文献,通过与患者的交流沟通,掌握患者实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恢复期望,最终制定合适的康复护理目标。主要涉及到神经功能恢复、运动功能评分、生活质量等。②急性期干预:保持患者床头抬高,维持在30°左右,顺畅呼吸。每隔2h协助患者调整体位,防止压疮。持续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监测,早期对于自主进食能力受限的患者,以肠内营养支持为主。③稳定期干预:a.生活干预:结合患者饮食喜好制定个性化食谱,坚持清淡易消化饮食为主,注重营养均衡,多补充维生素、优质蛋白质等。对于伴有戒烟、饮酒等不良习惯者,需叮嘱其戒烟戒酒,并养成健康的作息习惯,每日保持充足睡眠,每日深度睡眠时长不得低于4h。b.运动干预:根据脑梗死患者康复护理需求来制定循序渐进的阶段式运动康复计划。第一阶段以床上被动运动为主,这时患者病情刚稳定,需保持卧床休息,护理人员需协助患者开展关节运动,如旋转、屈伸等,活动四肢。待患者肌力一定恢复后,以抓握毛巾等训练,持续20min,2次/d。第二阶段指导患者转变为坐位,根据患者耐受能力进行主动关节运动,以自感疲劳为度,可适当延长训练时长。第三阶段患者肢体控制能力明显增强,这时过渡到站立训练,由护理人员协助患者完成床边站立,逐渐实现自主站立与绕床行走。护理人员全程监督,预防跌倒。第四阶段以行走训练为主,指导患者在病房、医院内缓慢行走,后期过渡到爬楼梯、太极等有氧运动。④出院指导:以微信或电话与患者及家属保持出院后沟通,定期了解患者康复情况,并给予针对性康复指导,促进出院后康复。
1.3观察指标
采用NIHSS量表对2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进行评估;采用GQOLI-74对患者生活质量评估,得分与生活质量成正比。
1.4统计学分析
将研究中的计量数据( )输入到统计学软件SPSS22.0版本中,用t检验,若P<0.05,则有统计学意义。
)输入到统计学软件SPSS22.0版本中,用t检验,若P<0.05,则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神经功能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比较患者NIHSS评分(分, ±s)
±s)
| 组别 | n | 干预前 | 干预后 | 
| 观察组 | 90 | 16.76±2.14 | 8.12±1.83 | 
| 对照组 | 90 | 16.78±1.98 | 10.26±1.66 | 
| t | 0.048 | 3.262 | |
| P | 0.961 | <0.001 | 
2.2生活质量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明显更高(P<0.05)。见表2:
表2:比较2组的生活质量(分, ±s)
±s)
| 组别 | 例数 | 躯体功能 | 心理健康 | 物质生活 | 社会功能 | ||||
| 干预前 | 干预后 | 干预前 | 干预后 | 干预前 | 干预后 | 干预前 | 干预后 | ||
| 对照组 | 90 | 52.88±3.02 | 66.95±4.34 | 53.92±3.89 | 60.88±5.55 | 58.37±3.35 | 67.99±3.28 | 60.23±2.31 | 65.39±4.92 | 
| 观察组 | 90 | 52.99±3.44 | 73.47±4.13 | 53.13±3.46 | 69.57±5.25 | 57.83±3.54 | 73.26±3,56 | 60.56±2.41 | 71.27±4.33 | 
| t | 0.273 | 12.893 | 1.783 | 12.378 | 0.793 | 12.237 | 1.245 | 9.236 | |
| P | 0.783 | <0.001 | 0.089 | <0.001 | 0.237 | <0.001 | 0.138 | <0.001 | |
3讨论
脑梗死发病率与年龄有着较大关联,随着年龄增加脑梗死发病率不断上升。这使得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脑梗死成为威胁老年人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康复护理对于提升脑梗死患者预后恢复质量有着重要价值,但常规护理模式强调普适性,难以满足患者的个体化护理需求[3]。
循序渐进式康复护理主张根据患者的阶段性康复需求,采用不同强度、不同形式的康复内容,来满足患者的个性化康复需求,实现护理目标。结果显示,观察组在干预后的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评分上均显优,显示出该护理模式能够有效加快脑梗死患者预后神经功能恢复,改善生活质量。究其原因,目标导向下的康复护理确定患者在护理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围绕患者实际护理需求及总结临床护理经验,制定出符合患者实际的阶段性康复目标及计划,围绕康复护理目标将患者护理分为急性期、稳定期及出院后三个阶段,不同阶段的护理目标不同。在急性期护理中,以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纠正脑梗死症状为目的,因此以体位干预、营养支持为主,而稳定期则以恢复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为目的,通过阶段性运动指导来促进运动信号通路神经元的激活,强化脑细胞兴奋度,能够促进脑梗死区域细胞的修复,从而推动患者神经功能改善[4]。结合患者实际耐受情况来灵活调整训练强度及时长,提升患者康复护理依从性,有效纠正运动障碍等问题,促进预后生活质量提升。
综上所述,将目标导向下的循序渐进式康复护理应用于脑梗死患者的干预中,在改善神经功能、提升生活质量上显示出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杨瑞瑞,王洋洋.基于目标导向的循序渐进式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J].贵州医药,2025,49(03):483-484.
[2]林文华,林青艳,吴碧芳.渐进式阶段性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中外医疗,2024,43(36):158-161.
[3]张玉芳,何慧芳.渐进式模拟居家康复护理模式对脑梗死偏瘫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4,46(05):77-79.
[4]李海芳.早期渐进式细节化康复护理训练对脑梗死患者肢体和神经功能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4,12(10):65-68.
...